通讯面板的红灯还在闪烁,林晚的手指已经落在接通键边缘。她没有立刻按下,而是先调出刚才那轮扫描的轨迹回放——三家资讯客户端,在过去一百二十分钟内被同一套匿名程序批量抓取用户评论、热榜词条和编辑推荐位。这不是例行监控,是搜寻异常。
她按下接听键。
“蜂巢两小时前的扫描范围确认了。”市场组的声音从耳机传来,语速比平时快半拍,“它在排查有没有偏离预设情绪曲线的内容。”
“那就让它查到。”林晚开口,声音平稳,“把我们准备好的东西,全推上去。”
指令下达后三分钟,第一波内容开始投放。不是新闻稿,也不是品牌声明,而是五段短视频。画面里的人穿着不同职业装束:教师、外卖员、自由插画师、退休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坐在自家客厅、小区长椅或公司休息区,手里拿着联盟最新发布的智能终端设备,讲述使用体验。镜头晃动,背景有孩子喊妈妈、楼下狗叫、同事路过打招呼,毫无剪辑痕迹。
林晚盯着主控屏左侧的数据流窗口。每条视频发布后的前六十秒,系统自动记录转发量、完播率和首条评论情绪倾向。第一条视频发布四分钟后,评论区出现第一个带节奏账号:“这不就是托?拍得跟真的一样。”
三秒后,另一个头像空白的小号跟进:“楼上别黑,我朋友也买了,续航确实比宣传还多半小时。”
林晚轻轻点头。水军反应比预想快,但模式一致——攻击点集中在“真实性”而非技术细节。说明对方判断这些内容来自官方组织,却没识别出背后有更深层的引导逻辑。
她转向右侧屏幕,调出市场团队内部协作界面。十几条消息正在滚动更新。“第二轮脚本已上传”“直播通道测试完毕”“话题标签申请通过”。她点开即将上线的互动方案:#真实声音#挑战赛,鼓励用户上传自己与产品的日常片段,最佳作品将获得技术支持包。
这时,一条预警弹出:某主流平台对其中两个视频启动限流机制,理由为“短时间内互动增长异常”。
林晚拨通加密频道。“切换备用账户矩阵,分时段重新发布。原链接不再追加推广资源,让自然流量自己爬上来。”
“可是这样传播速度会慢很多。”
“慢才像真的。”她盯着那两条被限流的视频下方逐渐增多的真实留言,“他们怕的不是我们发声,是声音里混进了控制不了的东西。”
十五分钟后,第一位未受邀请的真实用户上传了自己的对比测评。他拆开新旧两款设备,用万用表测量充电功率,又连续播放视频测试温控表现。视频最后说:“我不站队,只看数据。这次,他们的产品赢了。”
这条视频两小时内转发破八万。
林晚起身走到调度台另一侧,打开权限终端,输入一串代码。屏幕上跳出一份加密文档目录:技术白皮书、第三方检测报告、历次固件升级日志。她选中全部文件,打包生成一个可追溯访问路径的共享链接。
“联系‘深瞳’和‘棱镜观察’。”她对着通讯器说,“把资料发过去,附一句话:你们上次想查但被撤稿的那些问题,答案都在里面。”
“真给他们?万一断章取义呢?”
“不会。”林晚目光落在两家媒体的历史报道记录上,“他们等这个机会很久了。”
三十分钟后,“深瞳”官方微博发布预告:今晚十点,独家披露某科技势力操控舆论的技术证据链。配图是一张模糊的服务器架构草图,角落标注着“蜂巢-01”。
主控室气氛变了。有人低声念出热搜榜上的变化:“#真实声音#……进前十五了。”
林晚没有放松。她调出“蜂巢”最后一次扫描的时间节点,与其关联的不仅是平台数据抓取,还有一次短暂的内部通信加密验证。这意味着对方不仅在观察,还在确认系统完整性是否受损。
她必须抢在这道防线闭合前,打入更多变量。
“启动素人见证第二阶段。”她下令,“找三个曾公开批评过我们产品的用户,重新寄送设备,邀请他们做全程直播评测。”
“包括那个写万字檄文说我们造假的程序员?”
“尤其是他。”林晚看着时间,距离“深瞳”的发布时间还有四十分钟,“让他知道,我们不怕质疑,怕的是没人敢问。”
八点五十七分,那位程序员在直播间拆开新寄到的设备。他一边调试录屏软件一边说:“这次他们要是敢删我评论,我就直接扒源码。”
九点零三分,他的直播间人数突破十万。
林晚此时正站在主控屏前,注视着三条并行上升的曲线:公众信任指数、真实用户参与度、独立媒体引用频次。中间那条最陡峭——正是来自普通用户的自发传播链。它的波动不规则,有时突然跃升,有时停滞几分钟,但整体方向明确向上。
耳机里传来市场组的通报:“‘棱镜观察’刚打来电话,说他们连夜核对了数据,明天早间会发系列报道。标题暂定:《算法牢笼:谁在替你决定相信什么》。”
林晚轻轻应了一声,视线没有移开屏幕。
就在此时,右下角一个小窗口跳出提示:某社交平台热搜榜第十二位,出现一条新词条——“蜂巢项目内部员工爆料”。点击进入,是一段录音片段,内容模糊,只能听清几个词:“测试周期”“情绪干预”“不能对外说”。
她眯起眼。
这不是他们放出去的消息。
“查发布源头。”她低声命令,“隔离该账号所有互动关系链,十分钟内给我画像。”
手下迅速执行。三分钟后,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账号注册于三个月前,Ip经过四级跳转,但最后一次登录设备指纹显示,曾接入过星纬科技的内网测试环境。
林晚缓缓坐回位置。
对方开始出招了。不是压制,而是反向制造混乱。用一段真假难辨的“爆料”,混入他们刚刚建立的真实叙事中。
她摘下耳机,换上另一副加密线路的耳麦。“通知所有合作渠道,接下来二十四小时,任何自称‘内部人士’的信息一律不予转载。我们只认实证,不接流言。”
然后她重新连接市场组。“把那位程序员的直播推到首页推荐位。告诉他,我们不开除任何说实话的人,哪怕他说我们坏话。”
“他已经说到散热模块有问题了。”
“让他继续说。把我们的工程日志开放一部分给他看。”
命令传下去后,房间里安静了几秒。有人小声说:“他们在搅浑水,我们却让更多人进来骂自己?”
林晚看着大屏上那条仍在攀升的信任曲线,轻声道:“水越浑,真话就越显眼。”
九点五十八分,“深瞳”的文章正式上线。标题比预告更锋利:《我们找到了操纵舆论的代码》。文中详细列出了资金流向、服务器部署位置和技术模型结构,并附有一段无法否认的时间轴对照——过去半年七次重大舆情事件,均发生在“蜂巢”系统激活期间。
十分钟内,文章被转发超过五十万次。
林晚的目光扫过各平台情绪监测图。愤怒值上升,但指向明确——不再是针对联盟产品,而是对幕后操控者的质问。
她拿起笔,在平板上写下下一步指令:扩大素人覆盖范围,加入农村地区使用者案例;协调客服系统,实时收集用户反馈并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图谱;准备应对下一轮技术反扑。
笔尖停在最后一行。
她忽然抬头,看向主控屏中央那条最核心的趋势线。原本平稳上扬的公众信任指数,在一分钟前出现了微小凹陷。跌幅不到百分之二,持续时间仅十七秒,随后又恢复上升。
但她知道,那是“蜂巢”再次出手了。
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