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107章 小组追踪,关键人物现踪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7章 小组追踪,关键人物现踪迹

林晚的手指在控制台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屏幕上的智利节点又一次闪烁起来。这一次的信号持续了八秒,比上次多出两秒,数据包完整度提升了百分之十二。

她没有立刻下令追踪,而是调出了过去七次信号激活的时间序列图。苏悦站在她右侧,把刚整理好的外勤部署表递了过来,纸张边缘有些卷曲,显然是匆忙打印的。

“调查小组已经在南美三个中转机场布控。”苏悦低声说,“但对方使用的都是私人航线,海关记录不全。”

林晚点头,目光仍停留在时间轴上。每一次资金注入后的四十八小时内,这个节点都会短暂亮起一次,像某种固定的呼吸节奏。她将三组数据并列:资金到账时刻、系统更新日志、Ip激活时间。重合率百分之九十六。

“不是巧合。”她说,“是例行程序。”

苏悦翻到记录本的下一页,“科研组从编译环境里提取到了一组残留信息——所有更新包都经过同一个调试接口发布,路径格式是‘\/dev\/zeta’开头。”

林晚眼神微动。“Zeta……缩写就是Z。”

“市场组在暗网技术论坛找到了一个匹配账号,”苏悦继续汇报,“最近一条交易日志写着‘Z先生验收第三阶段部署’,付款方注册地是塞浦路斯空壳公司。”

林晚当即调出国际出行数据库,输入十二位数字序列反向匹配。系统开始筛选在过去七次操作前后四十八小时内,经南美飞往欧洲的私人航班乘客名单。面部识别模块启动模糊检索,设定相似度阈值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二十分钟后,屏幕上跳出七个候选目标。其中五人使用不同国籍护照,但体态特征高度一致:身高约一米七九,左肩略高于右肩,走路时右手习惯性贴裤缝。

“这不是偶然的身体特征。”林晚指着热成像模拟图,“这是长期训练形成的姿态控制。”

她转向通讯界面,接通调查小组组长的视频连线。对方出现在右下角小窗中,背景是一间普通办公室,桌上放着一杯冷掉的咖啡。

林晚凝视他的眼睛,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视野瞬间安静下来。对方脑海中最清晰的画面是:地下车库西侧出口无掩体,一辆黑色商务车正驶入坡道,车内后排坐着的人戴着宽檐帽和墨镜,左手无名指有一道旧伤疤。

林晚收回视线,喉咙发干。这是今天第三次使用能力,太阳穴像是被细线勒紧,一阵阵抽痛。

“调整埋伏位置。”她立即下令,“放弃地面层,全部转入地下车库通风通道。授权使用非致命追踪微粒喷雾。”

“可是通风口距离行车道有十五米——”

“执行命令。”她的声音没有起伏。

三分钟后,热感画面切入地下层视角。一辆黑色商务车缓缓驶入b2层,停靠在电梯前专用位。车门打开,一名男子下车,身形与此前分析完全吻合。他并未抬头,径直走向电梯间。

几乎同时,隐藏在通风管道内的微型喷嘴释放出纳米标记微粒。肉眼不可见的银灰色雾气随空气流动,附着在男子外套背部。

实时路径图随即生成,第一条移动轨迹清晰浮现。目标进入建筑内部后,信号未中断,说明该区域虽屏蔽公网,但未对低频追踪波段设防。

“标记已锁定。”耳麦传来外勤人员确认声,“目标正在上行,目前位于四楼走廊尽头。”

林晚调出城市管网资料,对比建筑结构图。这栋楼没有公开注册用途,但供电线路独立,冷却系统规模远超普通办公楼,排热量相当于一座小型数据中心。

“通知红外遥测组,监测东侧外墙排风口。”她下达指令。

十分钟后,遥测数据显示排风口温度波动呈现规律性起伏,每间隔三十七分钟出现一次峰值,持续约五分钟。这种频率符合多人会议中途短暂休整的节奏。

“内部至少有六人。”林晚判断,“高权限者聚集,正在进行闭门会议。”

苏悦快速记录,“要不要尝试接入楼宇电力监控?通过电流负载变化推测设备使用情况?”

“不行。”林晚会意,“他们既然能设计出随时间生成的动态Ip,必然会对物理层做伪装。任何主动探测都可能触发反制机制。”

她重新放大三维建模图,重点标注地下车库、通风系统和电力接入点。整栋建筑像一颗埋在地下的种子,表面沉寂,内里却在运转。

“我们现在知道他在哪里。”她说,“也知道他多久出来一次。”

“可我们还是不能靠近。”苏悦皱眉,“外围没有任何公开入口,无人机靠近就会失联。”

林晚盯着那条刚刚稳定的移动轨迹,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目标车辆进出地下层,都会提前两分钟收到一道加密验证信号,来自一个未登记的本地基站。

她立即调取该基站的历史通信记录,发现它只在特定时间段激活,每次持续不超过十分钟,且信号强度刚好覆盖整栋建筑半径三百米范围。

“这不是通信基站。”她低声说,“是身份确认装置。只有持有特定密钥的设备才能触发通行许可。”

“也就是说,”苏悦反应过来,“他们不是靠门禁卡或指纹,而是靠这个信号来判断谁可以接近?”

林晚点头。“这是一种隐形边界。不在系统内的人,就算走到门口也不会被放行。”

她转而查看纳米标记传回的数据流。目标人物仍在四楼停留,但外套背部的微粒浓度正在缓慢下降。

“微粒在脱落。”她眯起眼,“材料稳定性不够,预计有效追踪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需要补标吗?”

“暂时不动。”林晚思索片刻,“现在暴露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他们更换路线或终止会议。我们要让他们觉得一切正常。”

她切换到全局地图,将智利节点、私人航班路线、地下建筑位置连成一线。这条线穿过南美、加勒比、地中海,最终指向东欧某国边境地带。

“这不是一次行动。”她说,“是一个网络。他们在不同区域轮流召开会议,每次由不同节点发起信号,形成轮转机制。”

苏悦翻到最后一页笔记,“如果下次会议地点发生变化,我们还能及时反应吗?”

“能。”林晚调出时间模型,“只要资金注入和Ip激活保持现有节奏,我们就有至少六小时预警窗口。现在的问题不是追不上,而是如何在不惊动他们的前提下,延长追踪时间。”

她拿起笔,在建模图边缘写下一行字:**提升微粒附着时长,优化低频信号穿透力**。

“交给科研组,优先处理。”

苏悦接过图纸准备离开,又停下脚步。“外勤组问,是否允许他们在目标车辆底盘加装物理追踪器?”

林晚沉默几秒。“等会议结束再说。现在任何接触都有风险。”

“明白了。”

指挥室内只剩她一人时,林晚靠向椅背,闭眼缓释神经压力。疼痛依旧存在,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她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主屏上,那条移动轨迹仍然稳定。目标人物尚未离开会议室,而纳米标记的信号强度显示,已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微粒脱离附着。

林晚睁开眼,手指划过屏幕,将最新数据打包上传至加密档案库,命名为“Z-01追踪实录”。

她正准备调出下一阶段预案,耳麦突然传来急促提示音。

“标记信号出现波动。”技术员报告,“目标人物正在更换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