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限日志在屏幕上滚动,林晚的目光停在那一行刚刷新的数据上:Id-8921,本地访问请求,授权通过。时间是03:47:16,持续了不到两秒。
她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回车,调出该账户的完整操作路径。画面跳转,显示它曾短暂连接至F7-3模型的核心参数区,在读取动作完成的瞬间自动断开。没有写入,也没有删除,像一次精准的探针穿刺。
“不是误触。”她低声说。
苏悦站在她身后半步的位置,声音压得很低:“要不要先封锁整个离线存储模块?”
“不用。”林晚摇头,“它已经知道我们发现了。现在切断,等于告诉他们我们怕了。”
她站起身,走向指挥大厅中央的通讯终端,按下紧急召集键。三分钟后,科研组负责人带着两名骨干技术人员推门进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熬夜后的疲惫,但眼神还算清醒。
林晚没有绕弯子。“刚才那个账户,是我们之前标记为休眠的后台管理终端。它醒了,还碰了F7-3。”她把屏幕转向他们,“这不是巧合。他们在测试我们的反应速度。”
科研组负责人皱眉:“可它什么都没做,只是读取。”
“这本身就是攻击。”林晚说,“他们在确认漏洞是否存在。下一步,就是利用这个入口植入更深的干扰程序。我们必须抢在这之前建起防线。”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一名年轻工程师开口:“我们现在连它的攻击模式都还没完全还原,怎么反制?”
“那就从这次读取行为开始。”林晚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它敢来探,我们就把它留下的痕迹变成武器。我要你们以这次访问为样本,逆向分析它的行为逻辑,做一个能主动识别、自动阻断的防御系统。”
“你是说……造一个反制程序?”另一人问。
“不只是防火墙。”林晚写下三个字,“要‘镜盾’——照见它,挡住它,再把它推出去。”
科研组负责人沉吟片刻:“如果我们能捕捉到它的特征频率,或许可以建立动态过滤机制。但现有的算法处理延迟太高,等识别出来,攻击早就完成了。”
“那就换思路。”林晚看向那名提出问题的年轻工程师,“你刚才说还原不了攻击波形,是因为信号太杂,对吧?”
对方点头。
“我们不一定非要还原。”她说,“就像认人不需要看清每根睫毛,记住声音、走路姿势就够了。我们不需要复现它的全部数据流,只需要抓住它的‘指纹’。”
会议室里有人眼睛一亮。
“你是说……建一个攻击特征库?”
“对。”林晚放下笔,“每次它来,我们都记录下它的行为模式,哪怕只是一段碎片。积累起来,形成识别模板。只要下次出现相似特征,系统立刻启动隔离。”
科研组负责人缓缓点头:“这比追求完美建模更现实。我们可以先做最小可行版本,边运行边优化。”
“时间不等人。”林晚看着他们,“我给你们十二小时。第一阶段目标:在测试环境中成功拦截一次模拟攻击。”
会议结束,技术人员迅速返回实验室。林晚跟了过去,站在玻璃观察窗外,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
实验刚开始就遇到瓶颈。第一次模拟攻击注入后,系统试图匹配已知特征,但因数据噪声过大,误判率高达七成,最终触发自锁保护,整套流程中断。
第二次尝试,他们调整了滤波阈值,结果响应时间延长到四秒以上,远远达不到实时防御的要求。
林晚注意到那个年轻的工程师一直坐在主控位前,反复修改参数,额头渗出汗珠。他盯着屏幕的眼神越来越焦躁,手指敲击键盘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她走近几步,在他抬头的一瞬,目光与他对上。
“心灵洞察之镜”悄然开启。
他的思绪像被撕开的文件夹,一页页翻过:失败的日志、同事质疑的表情、上级皱眉的瞬间……他脑子里反复回响一句话——“要是做不出来,项目会不会被叫停?”
他在害怕,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失败带来的后果。
林晚轻轻把手搭在桌沿,声音不高:“你在试着让系统变得完美,对吗?”
那人愣了一下,没说话。
“但我们现在不需要完美。”她说,“我们需要的是能用。哪怕只能拦住百分之六十的攻击,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他抬起头,眼神有些动摇。
“放弃重建完整信号。”林晚说,“专注抓特征片段。哪怕只有一个波峰形状、一段时序间隔,只要稳定出现,就记下来。我们要的不是镜子,是警报器。”
年轻人怔了几秒,忽然转身重新打开架构图,开始删减冗余模块。
林晚退到一旁,靠墙站着。太阳穴又开始胀,像是有股热流在颅内缓慢涌动。今天的能力已经用过三次,刚才那一眼是强行突破极限。她闭了闭眼,呼吸放慢,等那阵晕眩过去。
两小时后,新方案上线。
团队将攻击样本拆解成十六个基础特征点,构建出初步的指纹库。系统不再试图解析全貌,而是快速扫描输入流中的关键标记,一旦匹配成功,立即启动边缘隔离。
第一次测试,延迟2.3秒,拦截失败。
第二次,他们启用了备用计算节点并行处理,延迟降至1.1秒,仍未能完全阻断。
第三次前,林晚走进控制室,在科研组负责人耳边说:“启用边缘计算模块,牺牲部分精度,优先保证响应速度。”
对方犹豫了一瞬:“万一造成误杀呢?”
“现在的代价是系统瘫痪。”林晚盯着屏幕,“我们没得选。”
指令下达。
虚拟攻击流再次注入。
控制台上的进度条飞速推进,防御系统在0.8秒时首次捕捉到特征匹配,0.9秒完成验证,1.0秒执行隔离。
攻击流被截断。
绿色提示灯亮起:【防御成功】。
整个实验室安静了两秒。
随后,有人拍了下桌子,另一个笑出声,接着掌声陆续响起,不算热烈,却带着压抑已久的释放。
科研组负责人看着屏幕,嘴角微微松动:“真的……挡住了。”
林晚站在人群外,望着那行成功的提示,终于轻轻吐出一口气。
她拿起打印出来的测试报告,纸张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数据栏里写着:响应时间0.6秒,误判率12%,特征匹配准确率83%。
不算完美,但足以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她走出实验室,回到指挥大厅与科研区之间的廊桥。苏悦已经在等她,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舆情汇总。
“外面的声音还在涨。”苏悦递过平板,“但他们开始集中攻击你个人了。新词条冲上了热搜前三。”
林晚扫了一眼标题,没说什么,把报告递给她:“把这个交给市场团队。让他们准备一份技术说明稿,不用发,先备着。”
“你要反击了?”
“还不。”林晚望向大屏,科研组已经开始部署第二轮优化,“这只是第一步。他们以为技术攻击能拖垮我们,现在该让他们知道,每一次出手,都在帮我们完善盾牌。”
苏悦低头看着手中的报告,忽然问:“如果他们换方式呢?比如下次不用数据流,改用物理层渗透?”
林晚沉默几秒,转身走向通讯终端。
“那就再建一层盾。”她说,按下拨号键,“叫下一组值班人员提前到岗。另外,把Id-8921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戳提取出来,我要查它经过的中转节点。”
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两下,像是在等待什么。
苏悦正要开口,林晚忽然抬手示意安静。
大屏右下角,一条新警报刚刚弹出——
**检测到异常心跳包信号,来源Ip经伪装,初步判定为新型探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