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135章 科研困境,灵感突现破难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5章 科研困境,灵感突现破难题

警报提示音在科研室角落响起,屏幕上红光一闪而过。林晚已经站在主控台前,目光落在“猎踪01”匹配日志的测试反馈上。数据流显示,特征识别成功,但系统在尝试嵌入防御协议时触发了三级异常响应,整个模拟环境被迫中断。

科研组长迅速调出崩溃日志,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得有些急促。他没有抬头,声音低沉:“又卡在解析层。攻击特征能抓到,可一旦加载完整数据库,协议栈就会溢出。”

林晚没说话,走近几步,视线扫过投影界面中反复跳动的错误代码。她看到的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对方肩背绷紧的弧度和呼吸节奏里藏着的压抑。她微微侧身,与他对视一瞬,悄然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在她脑中浮现——不是恐惧,也不是推诿,而是一种近乎固执的挣扎。他在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总要用更复杂的方式去对抗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

林晚收回视线,指尖轻点屏幕,将三次攻击样本的数据流并列展开。每一段编码结构看似相似,但在时间戳间隔、字段填充方式和校验位生成逻辑上都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差异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但她注意到了节奏的变化——就像不同的人写字,笔顺相同,落笔轻重却不一样。

“你们一直在试图统一规则。”她说。

科研组长终于抬头:“不统一,怎么建模?”

“也许不该让它统一。”林晚的手指划过三组数据,“它不是一台机器在发包,是人在操控。每次攻击背后都有意图,有习惯,甚至有情绪波动。我们不需要让系统识别所有攻击,只需要学会分辨‘谁’在攻击。”

实验室里安静了几秒。

“你是说……把攻击当成行为来看?”科研组长皱眉。

“对。”林晚调出系统架构图,直接在解析层上方新建了一个模块,“我们换个思路。不再做静态过滤,而是建立行为指纹库。每一次攻击都是一次‘表达’,我们要做的,是听懂它的语言。”

科研组长盯着新模型框架,眉头慢慢松开。他开始理解这个方向的意义——与其费力兼容所有已知特征,不如让系统学会从关键节点捕捉最具代表性的行为模式,像人一样,在混乱中抓住重点。

但他仍有顾虑:“这种模型需要大量训练数据,我们现在根本没有足够样本。”

“那就先标定。”林晚打开历史攻击记录,选出五组高置信度案例,“我们人工标注它们的行为动机。这一组是侦察性试探,这一组是干扰压制,这一组明显带有渗透意图。用少量精准标签启动初始学习,后续再通过实战反馈迭代。”

科研组长沉默片刻,忽然点头:“可以试。如果我们只在协议流转的关键跳点提取特征,计算负荷能降下来。”

“而且。”林晚继续补充,“我们可以借鉴一种判断逻辑——只关注最强烈的信号。”

她顿了顿,没有明说这是来自她能力的启发,只是用最直白的方式解释:“就像人在对话时,并不会逐字分析对方说了什么,而是抓住语气、停顿、眼神变化来判断真实意图。系统也可以这样。不必读取全部数据包内容,只需在几个核心交互节点,检测是否存在异常行为标记。”

这番话让原本紧绷的技术团队松了一口气。有人已经开始重新划分模块权限,另一人则着手设计初始标注模板。

两小时后,初步重构完成。新系统进入第一轮测试。

模拟器释放混合流量:一组伪装成城市公共服务请求的低频探测包,夹杂两个高伪装度的攻击载荷,以及正常业务数据流。系统刚开始运行,警报突然亮起红灯——一条来自市政交通平台的常规调度指令被误判为攻击源,自动拦截程序启动,导致模拟链路短暂中断。

操作员立刻暂停测试,脸色微变:“误报了。”

科研组长查看日志,发现误判源于某段ApI调用格式与早期攻击包高度相似。他看向林晚:“如果连公共接口都会触发警报,实际部署风险太大。”

林晚调出那条被拦截的请求,对比原始攻击样本。两者确实在包头结构上有七处共性,但区别也很明显——真实攻击在响应等待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窥探性延迟,而市政请求则是即时往返。

“问题不在特征本身。”她说,“在于缺少上下文判断。”

她在系统中新增一层环境评估模块,要求综合请求来源、频率规律、后续行为路径等多项参数进行联合判定。同时加入白名单动态学习机制,允许系统对高频合法流量自动降低敏感度。

第二次测试开始。

混合流量再次注入。这一次,系统在毫秒级内完成分类处理。两个伪装攻击包被精准锁定,反向追踪程序自动激活,模拟生成回溯路径;其余数据流平稳通过,无一误判。主屏上的警报灯由红转绿,实验室响起一阵短促的掌声。

科研组长看着输出报告,嘴角微微扬起。他转向林婉:“行为指纹库的第一版可以正式立项了。接下来三天,我们能把诱捕逻辑嵌入真实沙箱环境。”

林晚点点头,目光仍停留在测试结果上。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让这套系统在面对更高层级的对手时依然保持敏锐而不失控。

她转身走向通讯终端,准备接入市场线和调查线的最新进度。刚按下连接键,主屏忽然弹出一条实时提醒:境外数据中心又有新的日志访问请求进入,其协议特征与“猎踪01”匹配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二。

科研组长快步走来:“这次不是试探,是主动接触。他们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模式。”

林晚盯着那串跳动的Ip地址,手指悬停在追踪授权确认框上方。

屏幕倒计时显示,三十秒后该连接将自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