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在主屏右下角闪烁,红光映在林晚的瞳孔里。她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将初级预警数据调出,投影至中央三维界面。画面中,一串伪装成城市交通调度信号的Ip集群正缓慢试探内部测试端口。
“这不是攻击升级。”她的声音平稳,“是他们在确认我们是否还活着。”
指挥中心内原本紧绷的气息微微一滞。几双眼睛从各自的终端抬起,望向主控台前的身影。
林晚手指轻划,将攻击路径拆解为动态图谱。“他们以为一次舆论压制、一次技术反扑就能让我们停摆。但他们错了。”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守住防线,而是主动出击。”
话音落下,她启动通讯频道,直接接入科研、市场与调查三条主线核心节点。
“从现在起,联盟进入三线并进模式。”她说,“第一线,技术研发不再以阻断为目标,改为构建行为诱捕系统,目标是反向追踪攻击源头;第二线,舆情反击由苏悦牵头,组建专项溯源小组,七十二小时内必须锁定虚假信息传播模型;第三线,重启对敌方资金流与通讯节点的深挖,重点寻找其指挥中枢。”
命令下达后,短暂的沉默蔓延开来。有人低头记录,有人迅速切换界面准备执行,但也有人眉头微皱,指尖在键盘边缘迟疑地敲击。
林晚察觉到了那股隐匿的迟疑。她缓步走下主控台台阶,先来到科研组长面前。
两人视线交汇。她凝神,悄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对方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恐惧,而是紧迫——时间太短,任务太重,现有资源难以支撑新型系统的重构。更深层的是不甘:他不想拖后腿,但也不愿为了速度牺牲系统稳定性。
林晚收回目光,转向通讯面板,当场调出后备梯队名单。“算法专家陈昭、李铮,即刻调入科研组支援,优先配合行为诱捕架构设计。”她下令,“原定下周的技术轮训暂停,所有非紧急项目让路。”
科研组长眼神一震,随即点头:“我们今晚就开始重组团队。”
她转身走向苏悦所在区域。苏悦正盯着平板上的传播链分析,眉头未展。
林晚靠近,再次凝视她的眼睛。
这一次,她看到的是另一种焦虑——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怕公众信任一旦再度崩塌,就再也无法挽回。苏悦担心的是,即便找到证据,也无法扭转已经被反复洗脑的舆论认知。
“你有三年内的全部辟谣档案权限。”林晚说,“包括那些未公开的原始数据和后台操作日志。你可以从中提取任何可用素材,建立反向叙事模板。”
苏悦抬头:“这些资料……有些涉及敏感流程。”
“但现在不是保守的时候。”林晚语气坚定,“你要做的不只是澄清,是要让大众看清这套操纵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谁在发指令,谁在转发,谁在刻意放大情绪节点——把这些链条摊开。”
苏悦的手指终于松开边缘,落在屏幕解锁键上。“我马上召集小组。”
最后,林晚接通调查线负责人。对方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
“我们需要新的信号屏蔽设备。”他说,“上次追踪时暴露了位置,现在每深入一层都可能被反向定位。”
林晚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技术组正在配置最新一代屏蔽装置,两小时内送达你处。同时,我会授权你们访问‘溯源终点’文件中的异常签章记录,比对近三年可疑账户的操作频率与地理位置。”
通话结束,她回到主控台前,调出三维作战图。三条红线缓缓浮现:红色标注技术研发倒计时,蓝色标记舆情反击时间节点,绿色则显示调查进度条。
“这不是临时应对。”她对着全场宣布,“这是转型。从今天起,联盟不再是被动响应者,而是设局者。每一次攻击,都会成为我们逼近真相的跳板。”
她将“溯源终点”文件设为全员必读,并规定各小组每日汇报一次与此文件关联的新发现。“我们要形成持续追责机制。”她说,“让他们知道,只要动我们一下,就要准备好被扒掉一层皮。”
命令逐层传达下去。键盘声重新密集起来,语音频道接连亮起协作请求。有人开始绘制攻击模拟沙箱,有人调取社交平台历史数据建模,还有人连接外部数据库比对资金流向。
林晚站在图前,看着三条进度线缓缓推进。第一轮反馈数据显示,科研组已初步划分出诱捕模块功能区块;舆情小组完成首批账号聚类分析;调查线成功接入三个境外离岸公司注册信息接口。
她伸手记录下这组初始数据,指尖停留在输入框上方。
这时,苏悦起身离开会议区,临走前回头看了她一眼。那一眼没有多余情绪,却透着一种重新校准后的笃定。
科研组长也已返回实验室,通讯频道传来他布置任务的声音:“先把旧沙箱隔离,新架构按三级权限重建,诱捕逻辑嵌入协议解析层……”
林晚的目光落回主屏。境外Ip的试探仍在继续,频率略有上升,但仍未突破初级预警阈值。
她调出最近一次攻击包的协议头信息,放大其中一段隐藏字段。字符序列看似随机,但她注意到第三个字节存在微小偏移——这种误差通常出现在多级代理跳转时的时间同步偏差中。
她标记了该特征,加入追踪规则库,并将标签命名为“猎踪01”。
下一秒,系统提示音响起:
一条来自东南亚某数据中心的日志访问请求,匹配了“猎踪01”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