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194章 科研探秘,神秘特性难捉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4章 科研探秘,神秘特性难捉摸

林晚的手指从键盘上抬起,全息屏上的资源调配确认函刚刚落定。她没有离开主位,而是将刚才截取的异常端口连接记录重新调出,放大那一帧缓存数据。时间戳显示为会议结束后的第十七秒,系统曾短暂接入一个早已注销的内网节点,路径指向深维科技时期的旧档案库。

她输入权限密钥,强制唤醒沉睡十年的数据索引。屏幕上跳出一份未归档文件夹,标题是“意识信号耦合测试——阶段三实验日志”。这份资料在正式档案中被标记为“数据损毁”,但实际并未彻底清除。林晚将其下载至独立加密区,随即起身,穿过主控大厅,走向科研中心。

科研组组长正在调试模拟环境,几名技术人员围在终端前,对照波形图谱调整参数。林晚走近时,他抬头看了眼时间:“你来得正好,我们刚准备启动第一次信号逆向推演。”

“用这个。”她将存储设备递过去,“优先分析其中三次脉冲序列,频率集中在7.8到9.3赫兹之间,接近人类放松状态下的脑波。”

科研组组长接过设备插入接口,屏幕立刻弹出原始记录。一组规律起伏的信号曲线浮现出来,与他们此前捕捉到的神秘波动高度相似。“这数据……不是我们现有的?”

“十年前的遗留项目。”林晚站在投影台旁,“当时的研究方向是远程意识引导,后来因为无法控制反馈强度被叫停。但现在看来,有人可能把它改成了别的东西。”

“你是说,现在出现的屏蔽效应,和这种信号有关?”

“不是可能。”她说,“是已经发生了。我们的‘心灵洞察之镜’失效,不是技术故障,而是对方掌握了类似的机制,并且能主动规避。”

科研组组长沉默片刻,转头对团队下令:“暂停原计划,切换至新样本建模。把古籍里提到的‘隐态场域’理论也纳入参考,看看能不能构建出非物理介质的能量传播模型。”

林晚没有离开,而是站在一旁观察他们的操作流程。她注意到一名年轻研究员在输入参数时犹豫了一下,随后修改了初始值。就在那人抬头的一瞬,她悄然凝视其双眼,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一闪而过——那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段不属于当前任务的记忆:昏暗的地下空间,墙面上布满跳动的光点,像是某种生物神经网络的映射。紧接着,一股强烈的不安感涌上来,仿佛意识到自己不该记住这些。

林晚收回视线,未作声张。那人继续工作,手指微微发颤。

第一次模拟开始五分钟后,系统突然中断运行。能量图谱在达到峰值前瞬间扭曲,所有监测节点同步失联三十秒。重启后,残留数据显示信号源位置发生了偏移,不在任何已知坐标范围内。

“它察觉了?”科研组组长盯着回放记录,“我们在模拟它的行为模式,但它好像……提前避开了。”

“不是察觉。”林晚低声说,“是预判。我们用的是线性推导,而它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像在多个可能性中跳跃。”

第二次尝试改为低强度试探性发射,仅激活原始数据中的一段微弱脉冲。结果更诡异——信号刚释放,科研室内的温控系统自动调节了两度,灯光亮度下降百分之七,所有电子钟慢了0.3秒。这些变化极其细微,若非监控系统全程记录,几乎无法察觉。

“这不是干扰。”技术员翻看日志,“这是环境适应。它在改变周围的基础物理条件,让我们的探测失效。”

第三次实验,他们尝试切断外部输入,仅依靠内部记忆体运行闭环模拟。然而,在程序执行到第七秒时,主机屏幕忽然闪现一行字符:**“你听得到吗?”**

所有人僵住。

科研组组长迅速切断电源,拔掉数据线。林晚却伸手拦住他:“别急着清除,保留那一刻的所有残迹。”

“那不是我们系统的语言格式。”他说,“也不是任何已知编码。”

“但它回应了。”林晚盯着黑下去的屏幕,“我们没发送问题,它却给出了对话提示。说明它不仅能感知外界动作,还能主动建立连接通道。”

空气变得沉重。没有人说话。

林晚走到全息投影前,调出三次失败实验的关键节点。三条脉冲曲线并列呈现,看似毫无关联,但她发现每次中断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系统负荷并未骤增,反而出现了短暂的“空载”状态,就像电流突然消失了一样。

“它不是在对抗我们。”她缓缓开口,“是在绕开。就像水流遇到石头,不撞上去,而是从旁边流走。”

科研组组长皱眉:“可它是怎么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的?我们连自己都没完全确定方案。”

林晚闭了闭眼。她再次集中精神,凝视对方双眼,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一瞬间,她看到了科研组组长脑海中的思维轨迹:混乱、警惕、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而在最深处,几个关键词正在浮现——“非物理介入”“意识级干扰”“似有目的性回避”。

她收回目光,心跳微沉。

这不是单纯的防御机制。那个力量,似乎能感知意图本身,甚至能在决策形成之前就做出反应。

“不能再用常规方式测试了。”她说,“它读得懂我们的逻辑路径。每一次建模、每一次发射,都在给它提供更多信息。”

“那怎么办?什么都不做?”

“换个思路。”她转身面对投影,“我们不模拟它,而是制造混乱。不用精确参数,随机组合信号频率,打乱时间节奏,让它无法预测下一步动作。”

科研组组长迟疑:“那样的话,我们自己也无法分析结果。”

“我不需要分析。”林晚说,“我只要看它会不会出现破绽。哪怕只有一毫秒的数据异常,也能成为突破口。”

技术人员开始调整程序,准备第四次实验。林晚站在控制台边缘,目光落在屏幕上那串无法解析的脉冲序列上。它们不像机器生成,也不像自然现象,倒像是某种……有意识的呼吸。

苏悦的消息在这时传来:“保洁员今天没来上班,门禁系统显示他的卡最后一次使用是在凌晨一点十八分,地点是b-7区域东侧检修梯。”

林晚没有回复。她看着科研组重新编写的随机信号模块,心中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系统启动倒计时响起。

十、九、八……

灯光稳定,仪器归零。

三、二、一。

信号释放。

起初一切正常。随机波形在虚拟信道中扩散,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监测图谱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波动。

到了第十四秒,异常出现了。

所有接收端同时捕捉到一段极短的回应信号,持续时间不足0.1秒,频率超出检测范围上限。更奇怪的是,这段信号并非来自外部,而是从系统内部自动生成,仿佛原本就藏在代码深处。

林晚立刻叫停实验。

技术人员快速提取那段数据,试图解码。但当他们将波形展开时,发现它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一个不断旋转的立方体,每转一圈,角度都略微偏移,最终回到起点。

“这不是信息。”科研组组长声音低了下来,“这是标记。它在告诉我们,它知道我们在哪儿,也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林晚盯着那个旋转的图形,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她忽然想起第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时的感觉——不是读取文字,而是直接感知情绪和意图。也许这个力量,也在用同样的方式“看”着他们。

不是通过设备,不是通过信号。

而是通过人的念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