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右卫边墙外,酒席散去,双方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协议,张全昌、张应昌兄弟命心腹家丁仔细清点、接收了那几十大车用石灰仔细腌渍、散发着死亡与功勋气息的首级,以及一万两白花花的犒军银,望着这些足以扭转他们命运的战利品,兄弟二人心中巨石落地,转而涌起难以抑制的狂喜。
交割完毕,张全昌立刻对常如松及随行将校下达严令:“传我将令,从万全右卫至保安州、怀来卫沿线关隘、堡寨,即日起严密戒备防止流寇小股窜扰,若无本镇或巡抚衙门明确军令,各部不得擅自出击,如有大队官军调防队伍经过,所需粮草若按市价采买,亦不得刁难,违令者,军法从事!”
这道命令下得极有水平,强调了戒备万一以后被人捅上去,为后续可能的解释留下了充足余地。
刘处直亦拱手道:“张总镇放心,刘某必约束部下秋毫无犯如期过境,绝不给总镇添乱!”
双方再度确认细节后,张氏兄弟带着巨大的收获,在心腹家丁的严密护卫下,火速返回宣府镇城,他们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在朝廷追责的旨意到来之前,将这份战功上报。
回到总兵衙门,兄弟二人片刻不敢耽搁,立即命文书师爷连夜炮制捷报,他们精心编造了两份战报:
第一份,呈报巡抚衙门并兵部的《宣镇官兵血战破虏获捷疏》,文中极力渲染后金入寇时的凶顽之势,称宣府镇官兵在总兵张全昌、戴罪副将张应昌的率领下,如何临危不惧,浴血奋战,先于浑源州挫敌锋锐,后更在万全右卫外围伺机设伏,与北遁之虏血战竟日。
最终阵斩东虏三千,斩首真鞑八十四级,蒙古鞑首七百余级,缴获辎重无数,虏骑狼狈北窜,宣府危局得解”。
文中将常如松的守城之功也巧妙融入,称其固守坚城,吸引虏骑,方才创造了野战破敌的良机,整篇奏疏写得是绘声绘色,细节饱满,仿佛确有其事。
第二份则是《报剿流寇窜犯疏》。这份战报则称,大队流寇在克贼的率领下企图趁宣府战后空虚之际自塞外窜入,被警惕的宣府官兵及时发现。
总兵张全昌亲率大军迎头痛击,斩获流贼甚众终将贼寇驱逐出境,其残部已向紫荆关方向流窜,这份战报又为张全昌两兄弟再添一笔战功。
战报拟好,张全昌立即带着最重要的物证也就是那几十颗货真价实的真满洲首级,从中精选出品相最好的再带上厚礼,连夜求见宣府巡抚马士英。
巡抚衙门内,马士英同样正为守土不利、斩获寥寥而忧心忡忡,恐遭朝廷责罚,骤然见到张全昌送来如此硬核的战功,尤其是那几十颗绝难作假的真虏首级,简直是喜出望外,如同瞌睡遇到了枕头。
他仔细询问了战斗细节,张全昌早已准备充分,对答如流,又将一部分功劳和一万两白银中的大半孝敬了马士英。
马士英虽觉此事有些突兀甚至蹊跷,但在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真金白银面前,以及确实需要战功来应对朝廷追责的迫切需求下,他选择了相信张全昌。
同时立即以巡抚衙门的名义,用六百里加急,将张全昌的捷报略作修饰润色,以更夸张的语气飞报朝廷,极力宣扬宣府镇将士的忠勇和此战大捷,并将自己这个巡抚的调度有方也写了进去。
此刻的紫禁城,正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和惊惶未定之中,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
此次东虏大汗皇太极亲自率军,分四路突破长城边墙,蹂躏宣府、大同等地长达五十多日,如入无人之境。
官军屡战屡败,州县接连告破,百姓惨遭屠戮掳掠,损失不计其数,最可气的是,虏骑撤退时,故意行动迟缓,将辎重队伍置于后军慢悠悠的走。
然而官军诸将畏敌如虎,竟无一人敢率军追击!东虏大军甚至在路边留下各官免送的木牌,极尽嘲讽侮辱之能事,狠狠扇了大明朝廷一记响亮的耳光。
崇祯皇帝在朝会上雷霆震怒,严厉斥责兵部尚书张凤翼及前线督抚总兵无能、怯战,丧师辱国!他下旨严查此次入寇中各路将帅失职之罪。
很快,惩处的旨意就下达了,山西总兵睦自强,虽无直接交战大败记录,但辖地被蹂躏,守土不利,革职拿问。
宣大总督张宗衡,身为方面大员,调度无方,致使虏骑深入,罪责难逃,罢官下狱。
大同总兵曹文诏,虽素称勇猛,但此次作战不利,未能有效阻截虏骑,亦被罢免总兵官职务,听候查处。(历史上曹文诏被罢免数月后加援剿总兵衔被调去打农民军)
此外,还有十余名参将、游击、守备等中高级军官因守城失陷、作战不力等原因被逮捕问罪。
朝野上下,一片风声鹤唳,然而就在这一片追责罢黜的浪潮中,宣府巡抚马士英和总兵张全昌的联名捷报,犹如一道刺眼的阳光,穿透了阴霾!
捷报送到京师,兵部官员初时还不敢相信,各路大军皆败,唯独宣府取得如此大捷?
但随后送达的、经过多名官员和太监查验无误的八十四颗货真价实的真满洲首级和七百多北虏首级,成为了最无可辩驳的证据!在这全线溃败、急需一块遮羞布的时刻,这份捷报和这些首级,对于崇祯皇帝和朝廷而言,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崇祯皇帝览奏,阴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甚至有些激动,他当即在朝会上盛赞:“虏骑猖獗,诸军皆靡,独张全昌兄弟能挺身破敌,斩获真虏甚众,扬我国威,忠勇可嘉!马士英调度之功亦不可没!”
很快,嘉奖的旨意飞驰宣府:
张全昌加封左都督衔赏银币,仍镇宣府。
马士英因指挥若定受到通令嘉奖,原本他是靠打小报告让前任巡抚下台后,自己才上去的让崇祯对他印象有些不好,经此一战让皇帝对其印象大为改观。
张应昌虽无额外赏赐,但凭借此战功,其戴罪之身得以解除,加援剿总兵入河南剿贼
万全右卫守备常如松也因固守坚城,配合有功而受到了嘉奖和少量赏银。
一场可能导致丢官罢职甚至掉脑袋的危机,就这样通过一场隐秘的交易,转化为了平步青云的阶梯。
张全昌、张应昌兄弟以及马士英,在这场政治风暴中不仅安然无恙,反而因功受赏。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刘处直,则率领着队伍,打着官军调防的模糊旗号,在张全昌默许和沿途官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注视下,浩浩荡荡又异常迅速地穿过了宣府镇防区。
经保安州、怀来卫,顺利通过紫荆关,进入了相对空虚的畿南地区,朝着河南方向挺进,他们谨守承诺,一路秋毫无犯,所需粮草均用银钱向沿途村镇购买,没有未引起大的骚动。
直到他们越过顺德府,进入了河南地界,地方上才隐约察觉到这支调防官军的异常,河南地方官上疏弹劾张全昌纵敌,但是张全昌那份已将流寇驱逐出境的战报,又恰好为流寇的消失提供了完美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