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嘿!从前有座山 > 第292章 松山先生上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底下的晋王却一反常态的对着下面的官员说道:“我听闻还有几十名刺客想着浑水摸鱼,呵呵什么时候我皇家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看来总不磨刀大家看不到锋刃的力度了,还有七八位高手,呵呵呵我庆国何时高手如云了,江湖势力都敢在皇族头上挥舞刀剑了。”

晋王一转身冲着庆帝施礼道:“陛下,太子殿下的安危为重,此次进京呈报案情看来是触动了很多人的痛处,既然这么多势力出手,那看来现如今没人把我皇家放在心上了,我这就带着我王府的亲卫去护卫太子殿下,我可不想三年不见的太子,再出现了意外,既然大家都感觉皇家软弱可欺,那就试试谁的刀锋更锋利。”

庆帝赶忙安抚晋王的躁动:“你就别添乱了,奕儿身边的太子卫军战力很强大,几百人就能屠杀赤炎两千多人,可见防卫还是很严密的,我让供奉院在多派几个高手随身护卫就好。”

晋王这时有意无意的回了句:“供奉院就算了吧,据我所知奕儿身边可有宗师护佑,供奉院除了大长老半步宗师外,还能有几位拿得出手的高手。”

晋王心里可是一阵恍惚,供奉院大长老派了七位高手去刺杀太子,难道陛下不知道?还是这其中有隐情。

庆帝的眼睛一闪,呵呵呵的笑起来:“看来奕儿倒是福泽深厚啊,居然连宗师都能甘心随侍,就连我这帝王都没这福分啊。”

庆帝眼神扫了一眼殿下的众臣:“卓郡离京师不足两个时辰,十六卫的左骁卫大营驻地常驻此地,现在一卫的将军能不持兵符就能带几千人马出营,目标还是一国太子,十六卫大军可都在这京畿之地,或近或远可最远的也不过三个时辰就可进京,看来平日里缺了上下之间的制约,黎叔达你兵部看来是管不了这群骄兵悍将,那我即日起就派监军下去,我倒要看看,这军队是不是还属于皇家调度,是不是还听我这帝王的虎符支配。”

黎叔达心里一震,但是面上却丝毫没有变化,起身施礼道:“臣回去就把重心放在军规军纪之上,任何时候军队都是忠于庆国的。”

庆帝手掌微握,忠于庆国?哼!这个黎叔达真是不知进退啊!

庆帝笑着对下方的黎叔达赞许道:“好,我也相信我的军队一定是忠于庆国的。”

首辅启泰起身走出来站在大殿中央:“陛下,现如今所有的事情都牵在太子殿下身上,是对是错是功是过都要太子殿下进京才能定案,此时最该做的是让太子殿下安全进京。”

庆帝抚了抚胡须开口道:“那就宣太子三日后进京,所属兵马留在卓郡,经历战事难免损伤惨重,朕派一千龙鱼卫去护卫。”

晋王这是开口道:“左骁卫一事,京畿难免会有动荡,龙鱼卫还是护卫宫城吧,臣亲自带虎卫去迎太子回来。”

庆帝刚想说什么,启泰和户部尚书同时开口道:“陛下京畿稳定更重要,既然晋王殿下有心,那就让他聊表长辈爱护之心也好。”

“是啊,晋王殿下带兵出去晃一圈也能震慑宵小。”

庆帝感觉今日的朝会很不愉快,处处都是别有用心的想法,但是晋王开了口自己也不好再反驳:“既然晋王要去,那就劳烦你这皇叔把太子接回来吧。”

朝会本该结束,可吏部尚书又再次上前启奏道:“此次郓州楚州官员缺失,吏部一时调配不出这么多的底层官员,为将来计还请陛下早开恩科,为天下选才。”

吏部尚书这句话,一下子把大殿里的暂时的宁静打破了,很多官员派系和世家大族,可都想着把人安插进这两州呢,贸然开恩科,虽是选官之举,可即使考出来一些才子,可离下放到州郡县还有很长的路。

但是恩科一开,吏部的官员选调就要停下来,和礼部一起把重心放在科举上,而此时大家所知的详情,这两州官员目前都是太子府的署官在担任。

要是恩科开始筹备到恩科结束,没有半年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半年的时间里,太子府的署官,已经把两个州的官场秩序更换一新,据说所有的章程和规则都是以民为本,处处都是以官府作为辅助,全力发展民生。

这让大家为官一任,结交地方垄断产业造福家族等等的想法都失去了根基,纷乱的朝堂里有不少氏族的官员,开始提出反对的意见,就连首辅启泰的一系官员也对此表达了不满。

几位观政的皇子,也不时的给自己一系的人马用眉眼传递信息,整个朝堂顿时炒成了一团,而此时殿外的龙鱼卫传讯,松山书院的松山先生请求上殿。

这不止让朝臣们心里诧异,就连庆帝都感觉到疑惑,松山先生作为庆国乃至天下的儒家之首,从不参与朝政结交官场,也从不曾上过庆国的朝堂,今天突然殿外请见,处处都透着不可思议。

就连启泰都把微咪的双眼睁开,扭身看向殿外,朝堂一下子安静下来,传讯的龙鱼卫心里咯噔一下子,赶忙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

庆帝探头望向殿外,身子从龙椅上缓缓站起,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冕冠,抬脚下了御阶,一展龙袍站在大殿上开口道:“有请松山先生!”

不多时,殿外一道身影缓缓走来,青色儒袍手捧卷轴,脚步虽慢但是步履坚定,每一步都似乎带着其独有的韵味。

来到大殿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冠带,左脚跨步跨过门档,上身平直头颅端正,微抬看向站在殿中的庆帝,上前几步躬身施礼:“见过陛下!”

庆帝上前虚扶,脸上带着笑意的问道:“松山先生今日上殿可是有何事情要朕帮助,但有所请朕定会应允,竭力来帮先生达成。”

松山先生笑着摇摇头:“陛下,臣只是偶得一儒家为学的谏言,所以上殿来给各位臣公学士一观,若是大家觉得这几句话还算是有几分道理,那我就算是有几分胆魄把它刻在我松山书院的院碑上,让天下学子以此为治学求学之谏言。”

庆帝听闻此言,又看到松山手里的卷轴,脸上露出惊容:“是何谏言能得松山先生认可,还要刻在院碑之上让天下学子为谏!”

松山先生躬身将手里的卷轴捧起,庆帝身边的首领太监吴念上前双手接过卷轴,回头示意了一下,一侧快速疾步走来两个小内侍,吴念解开卷轴的系带,把一端交给小内侍,而后缓缓展开,所有的官员将领都急于想知道卷轴之上写了什么,于是大家纷纷后退排在一起,庆帝看此情景对吴念道:“站到御阶前太高给大家看看。”

吴念连忙带着小内侍后退几步,展开卷轴快速地浏览一遍,虽不明深意但是看到没有违禁和忤逆之言,随即让两个小内侍高举着呈给下面的官员观看。

横渠四句的为学谏言震慑了古今,也同样震慑了殿前的所有官员,大殿之上的官员,不论是何出身但都是身负才学之辈,即使是世家子弟仗着家室推举走到高位,但也是家族里才学能力俱佳之人,可以说下方都是庆国的身在顶端的读书人,可无论哪一位都被这四句话深深地震撼到了。

吏部尚书韩楚躬身一礼道:“陛下,请将这四句话定为官学的校训,刻于官学院门之上。”

庆帝看向松山先生,松山先生笑道:“本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谏言,能刻于官学也是告诫读书人为学之道,这是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