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嘿!从前有座山 > 第293章 官员举荐的条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庆帝也被这四句话震慑到了,这是何等的胸襟才能写出这豪迈的词句,庆帝转过身问道:“松山先生可否告知,这四句出于哪位大儒名士?”

松山先生轻轻的摇头:“这是我的一位知己好友所言,本来想着挂于书房仅做自省,可听闻好友不日即将进京,所以我就想着把这几句话,刻于山门前的石碑上,届时我的好友进京后,我要是请他嵩山小住,也能得一应景佳话。”

庆帝陪着笑道:“确实是一段佳话,到时也让朕见见这位胸襟广阔之士。”

松山先生连忙拱手道:“可不敢劳陛下如此,我这小友也是陛下的亲近之人,见我之前定会先来聩见陛下的。”

庆帝一时疑惑脸上透出思索,慢慢的心里有了明悟,这松山看来是为太子过来铺垫的,这四句话应该是松山的所悟,而后加在太子的身上。

于是庆帝装作开心的笑道:“好,那就留个悬念,看看是哪位亲近之人有了此等感悟。”

松山先生没说话眼里闪过一丝疑问,但是很快的掩饰下来,躬身施礼:“既如此,那我就回山了。”

临走前又看向启泰:“沾清贤弟若是有闲暇,松山小园清茶以待!”

启泰眼睛里透出疑问,可脸上立刻展现笑容:“好的,正巧几日前偶得一份书稿,有些不明之处,我还说投帖松山,看看先生可有闲暇为我解惑呢?”

松山先生的离去,也让朝堂出现了短暂的安静,启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眼里满是疑惑,松山请自己小聚是何意思?今日捧着谏言上殿,又言明和皇家是亲近之人,联想到松山多年没有下过山,只有前面出使景国讲学,好似还被殿下救过姓名。

再加上今日朝堂谈论的正是太子之事,赶巧今日松山先生上殿,又拿出震慑天下的为学谏言,所有的事情连在一起,那就是松山为殿下正名而来。

启泰心里一道惊雷响起,松山先生是天下大儒,是学子们仰望的高山,称呼太子为小友,又把谏言送上殿求取刻在松山书院,加上韩楚这位殿下的老师求情刻在太学和儒学书院,那就成了太子,为全天下学子找到了为学之道,那就是天下学子的指路人。

这个棋子走的是天局,无人可以超越的天局,加上素来与世无争,甚至有些消极懈怠的吏部尚书请开恩科,一切的铺垫都是要给楚州拖时间。

那楚州的太子署官在做什么?密线给自己抄录过来的太子队楚州案的所有细节,加上各类的处理办法,还有后期善后及州郡治理办法,那是在做试点,一个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新的州郡治理方案的试点。

启泰虽然官居首辅,同时是文臣一脉的领头人,但是启泰私心并不重,可以说启泰一直在协调和调和着各方的争斗,启泰比任何人都希望庆国祥和安定。

可是坐在这个位置上,面对一个心思多变的帝王,启泰能做的只有抓紧手里的权利,像个裱糊匠一般四处查缺补漏,启泰不敢任由太子特立独行,那会彻底天下大乱的,可是启泰有希望太子在楚州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一个不同于其他州郡的答案。

可太子的行事方式太过鲁莽和肆意妄为了,也完全没有圆滑多谋的沉稳,这样一来打破了很多官场墨守的规矩,会把自己搞得很被动。这样站立在官场、世家、贵族、勋贵、皇族的对立面是行不通的,毕竟天下的维系还需要各方面的融合。

启泰的沉思,让一旁的庆帝也多了心思,转身走回御阶之上,缓缓地坐回龙椅之上,目光再次看向殿下的群臣:“关于开恩科一事暂缓,目前最主要的是给楚州案做个了断,毕竟一州之事耽搁不得,早早结案,也早早地为楚州选配合适的官员。吏部那里既然感觉到压力,各部也可以相互间协调举荐吗,都是为了庆国长治久安,大家可不要吝惜手中的人才,唯才是举才是朝堂该有的样子。”

吏部尚书上前一步道:“陛下的安排很是英明,微臣考虑到楚州遭了这么大的劫难,那里的百姓最希望的是,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既然恩科暂缓,若是各部各位大人举荐那也是件好事,吏部最缺的就是能任事的好官,可考虑到楚州的局面,这样吧,哪个部门推荐,哪位大人或是家族推荐了杰出弟子,请推荐人给做个担保,保证推荐的官员,品行和能力能得到地方百姓的认可,若是出了差错,那就所属官员和推介人负连带责任,毕竟识人不明之嫌,是要追究一下责任的。要不然送来一批被表象蒙蔽的官员,出了事可就把楚州彻底毁了,而且我还听闻太子殿下,在楚州可是设立了明暗两个监察司,官员贪污惰政可是拿人抄家公审公判的,别让人蒙蔽了把恶名带给家族。”

吏部尚书的话刚落,一旁的晋王拍手赞道:“好,这个建议好,谁举荐谁负责,官员出事举荐人要负连带责任,这个好!”

一旁的启泰也微微点头,启泰的表态被身后的一批官员看到,于是也纷纷上场表示了认可,而坐在龙椅上的庆帝,心里感觉到不安。

今日的朝堂,在向着自己不受控的方向演变起来,每一位大员的启奏,好似都在主导着一些事情,庆帝伸手虚按,殿下声音渐渐息落下来:“看来大家还是很关心楚州的未来,所以对官员选配的标准也逐步提高了,看来大家都认可刚刚的提议,朕心里由衷的高兴,有如此臣公朕怎能不开心,好,很好,就按吏部所说各部举荐,举荐人负连带责任。”

一旁的晋王直接来了一句:“陛下,干脆您定个惩罚额度,比如举荐的官员出错,举荐人将一阶如何,干脆力度大点,要不引不起警示,降两阶好了。这样大家也就谨慎了,势必选官之时也会选择品行好能力强的,谁不希望自己选出来的官员,能为自己挣些脸面呢!”

庆帝一下子被堵在那里,心里对晋王今天几次打乱自己的规划心生怒气,但是却不能在朝堂上表露出来,可该敲打的话还是要说的。

“你呀,别跟着添乱了,你从不上朝,一天天就是军队里扎根,哪里懂得朝臣心里的那点小心思,真要这么办,就是家族里有好苗子他们也得藏起来,都是年轻人哪能不出错,连个试错的机会都不给,年轻人哪能成长。”

庆帝的话刚落,韩楚站了出来:“陛下此言差矣,官员的错不该百姓来承担,官员尽心竭力任事一切都要以百姓为主,错的可以是用错了方式,但绝不可用错了初心。”

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卢端也走出队列,躬身道:“陛下,以民为重想民所想,是每个官员上任时的标准,如果把官员放在地方,那就必须德才兼备,对地方事务处理的游刃有余,官场不是给官员试错的地方,那只能代表他德不配位,能力不足以成为一方署官。国家大事国是万家百姓的小家组成,所以家事即国事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官员上任,就要把千家万户的安宁和温饱,放在心里和忠君爱国等同,可容不得一点差错。”

庆帝的手掌在袍袖里紧紧攥起,今日的朝堂诡异的出现了幻觉不成?卢端作为御史大夫可是很久没说过话了,很多事都是御史中丞和下面的御史来表态,今天也站出来对自己提出质疑,这朝堂怎么有些失控了不成。

庆帝心里不免多了些猜疑,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敛去,对着下面的官员挥挥手:“今天就到这里吧,至于举荐之事吏部拿个章程出来,下次朝会再议。”

吴念赶忙上前一步:“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朝臣们一愣,启泰和晋王却率先躬身道:“恭送陛下!”

下面的朝臣连忙躬身施礼:“恭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