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师蹲下身子,让自己的是视线与小希齐平。
声音放得又轻又柔,微笑着说道:“刚才练习的时候爬声音山坡,爬到山顶的时候开心吗?”
小希立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用力的点了点头,小辫子都跟着活泼地跳跃。
“开始,爬到那个最高音的时候,像...像摸到云朵了。”
她伸出小手,笨拙地模仿着向上弹奏的动作,脸上是纯粹的、毫无保留的兴奋。
那份对声音和触感的奇妙链接,在小希稚嫩的表达下闪着光。
“摸到云朵了啊,小希形容的真美!”
沈老师由衷的赞叹,笑容重新变得温暖而生动。
“那下次你再来的时候,老师带你爬更高的山,去听更多好听的声音好不好?”
小希的眼睛睁的直溜溜的,里面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真的吗?”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裙子上那枚贴纸,仿佛那小小的钢琴图案此刻联通了宇宙的某个神秘频道。
“当然可以。”
沈老师肯定的说道,随即自然的起身看向江若雪:“江小姐,你也看到了。”
“小希的兴趣和这份天然的感受力真的非常宝贵,也特别需要及时引导和巩固。”
“要不我们先预约下周的第二次体验课?”
“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的更多一些,让她体验一下上手配合的简单旋律小游戏,感受一下创造音乐的初步乐趣。”
“费用方面的话,如果确定报正式课程,这次体验课的费用是可以全额抵扣的。”
她的话语流畅自然,又巧妙的抛出了下一步的邀约和实在的优惠,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
江若雪听着沈老师对小希的引导和对自己的提议,目光沉静了下来。
她再次扫视了一眼这间窗明几净的琴房,看到了宣传栏上贴着的月度之星照片和孩子们的灿烂笑脸、
也看到了角落里饮水机上微微晃动的水桶,显示出了日常使用的痕迹。
这时,一位年轻的老师抱着乐谱从走廊匆匆经过,对沈老师点头示意时眼中流露出几分尊重的神色。
“沈老师您说的对,兴趣的花火确实需要及时添柴。”
江若雪沉思的一会儿终于开口,声音沉稳。
既没有被小希的兴奋和沈老师的专业所裹挟,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否定的冷淡、
“不过,这毕竟是小希第一次接触钢琴课。”
“就像是买一件重要的乐器,总得多试几个键,听听不同的音色和手感,才能找到最契合的那一架。”
“学习也是一样的,一次体验,可能更多是新鲜感带来的兴奋。”
“孩子真正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节奏和老师风格......”
“还是需要多接触几次,甚至多看看不同的地方,这样才看得更加清楚。”
“这对她、对我们做决定都更负责任。”
“......”
这些话,江若雪说的很清楚,同时也很理性。
她明确地的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一次的体验远不足以定乾坤。
小希需要更多的体验,也需要更多的比较。
听到这里,沈老师脸上的笑容并没有丝毫勉强的意思,反而透出理解。
“江小姐是位非常清醒的家长,孩子的兴趣培养是急不来的,也是重要的大事。”
说话间,她从宣传架下方抽出一张印制精美的单页。
“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电话和微信。”
“还有,这个是我们机构近期所有的体验课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表。”
“您可以根据小希的时间,随时预约我们其他时间段的课程体验,或者预约我们其他几位启蒙老师的课感受一下不同的风格。”
她的动作和话语都极其自然,没有丝毫被拒绝的尴尬,只有对家长选择的尊重和对自身专业平台的自信。
“多看看、多比较,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江若雪接过名片和单页,目光在那张排的密密麻麻的体验课表上面停留了片刻,然后才仔细的将名片收进随身的手包夹层里。
“麻烦您了沈老师,今天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耐心指导。”
“小希确实玩的很开心,也让我们对钢琴启蒙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她伸出手,和沈老师盈盈一握,传递着一种成年人基于理性的沟通。
江若雪低头看向小希,小家伙正百无聊赖的用指尖轻轻拨弄着发卡上小兔子的耳朵。
似乎她来说,刚才自己和沈老师的对话有些遥远,一副完全都没放在心上的样子。
江若雪眼神瞬间软化下来,淡笑着看向她。
沈老师也是有些感慨。
她从业这么多年,见过太多被孩子一时哭闹或心血来潮牵着鼻子走的家长,也见过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
但是像江若雪这样,既珍视孩子当下的快乐,又清醒的丈量着未来漫漫长路的家长还真是不多见。
心里那点儿今日必签单的执念,在这份沉静的关爱面前悄然消散了大半。
她的声音恢复了最初的温柔,不复以往的功利。
笑着说道:“小希,今天上课的时候觉得开心吗?”
“开心!”
小希响亮的回答道。
头上的小兔子发卡,随着小家伙点头的动作一跳一跳的。
沈老师摸了摸她的头:“回家和你小姨好好聊聊。”
“下次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你想不想继续学钢琴,好不好?”
“好啊。”
小希开心的点头,注意力又被琴键吸引。
‘叮~’
她没忍住伸出小手,用手指轻轻戳了一下旁边的白键,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声声响。
随后就跟着江若雪离开了。
两人走出那栋缀满音符的淡蓝色小楼时,阳光正带着沉甸甸的暖意倾斜了下来。
小希就像是一只刚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跑在前面,蓬蓬裙摆就像一朵盛开的粉白色小花在阳光下活泼的晃动着。
小家伙边跑边笑,还不时和江若雪说着话,小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
“小姨,钢琴好厉害啊,还有沈老师。”
“她的手像是会变声音魔术,想弹出什么声音就能弹出来。”
小希稚嫩的言语里,全是方才上课时的新奇体验。
江若雪不紧不慢的跟在她身后几步的位置,目光始终温柔的落在那个小小的、欢呼雀跃的身影上。
手里的那份合同样本,被她随意的卷成一个纸筒握在掌心中。
刚才在琴房的时候,沈老师热情洋溢的推介词。
小希清脆的笑声,还有黑白琴键上那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第一次触碰。
所有的画面和声音,此时都在她心头无声地沉淀,过滤,如同清晨树叶上第一颗露珠般晶莹剔透偶。
但这份欢喜,能否穿透未来练习过程中那些必然存在的枯燥重复?
在遇到反复攻克这一点的时候,她能否依旧保有此刻这份明亮的热情,江若雪也无法替她承诺。
“小姨,钢琴家是不是很厉害?”
“等我学完以后,是不是也能弹得那么好听,就像短剧里的小姐姐那样?”
江若雪停下脚步,,用指腹轻轻蹭掉她鼻尖上不知何时沾到的一点点细小的灰尘。
“小希。”
“今天按响琴键的感觉,你喜欢吗?”
“唔......就是那种,声音从你自己手指头底下跳出来的感觉? ”
小希用力的点头,小脸绷得认真。
“喜欢,按下去的时候,就像......像是我把那些声音一个个给叫醒了。”
“那......”
江若雪注视着她明亮的眼睛,认真的问道:“如果以后不光是要按一下,而是要你一遍、一遍、又一遍,要好多好多遍的按响。”
“就是为了把几个小小的声音连成一小段歌谣,像你学画画那样,要反复练习画直线、画圆圈那样。”
“可能有的时候,它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玩。”
“即便是那样,你还愿意去学钢琴吗?”
“......”
听到这里,小希愣住了。
长长的睫毛一眨一眨的,小嘴微微张着。
江若雪的问题就像是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她满是兴奋泡泡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圈困惑的涟漪。
她似乎第一次模糊的意识到,弹钢琴好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家伙欲言又止,试探的开口说道:“啊,听上去好麻烦的样子。”
“就像......就像是我早上叫你起床一样......”
......
江若雪眼皮跳了跳,一时间竟有些无言以对。
不是,她还想拿出大家的做派来给小希上上强度的,怎么还反过来了?
上学的时候被爸妈教育,放学了被姐姐教育,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了,舒服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就被这小家伙给暗戳戳的鄙视了。
“咳咳,那什么,这能是一回事吗?”
“再说了,这和小姨也没关系啊,我都毕业了,精力肯定不比你们小孩子,早上多睡一会儿那多正常啊。”
“哎,不对啊。”
江若雪说着说着,突然愣了一下。
然后双手叉腰,气呼呼的说道:“明明说的是你上钢琴课的事,还扯到我身上了。”
“快说,你是怎么想的。”
“要不然我就......”
她坏笑着抬起双手,做了个抓痒的动作。
小希看见了后连忙后退了几步,捂着嘴偷笑道。
“小姨不要,我怕痒。”
“那那,我也不知道哇。”
小家伙可怜巴巴的说道。
“哼哼,那好吧。”
江若雪见状放下了双手继续说道:“那我们就多试几次,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决定好,过几天再说吧。”
“也许我们可以去其他地方多上几节课体验一下,现在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不着急。”
“你先看看你最喜欢哪个老师,然后我们再选哪个好不好?”
小希点了点头,同意了下来。
一次的体验对于她来说基本上都是在新奇中度过,报班的事情后面再说吧。
毕竟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件事不能着急,得好好地研究一下才行。
这不只是江若雪才会遇到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
现在有很多的兴趣班供孩子们去选择,所以很多家长每天都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
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多才多艺,就会报各种各样的班,有很多小朋友的课余生活都被兴趣班给填满了。
更多的家长,则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特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落下,所以也会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课程。
好像这样做,就算是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尽到了责任一样。
随后,江若雪和小希就往家的方向走去了。
而这个时候,直播间的画面也切换到了演播大厅。
弹幕上有很多网友说,江若雪带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有一些网友对于现在还在上那么多兴趣课很是反感。
更有网友表示,自己一直想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好,纷纷描述起自己在给孩子选择兴趣课的时候踩到过的坑。
张阳看了几眼弹幕,然后和大家打起了招呼。“欢迎大家再一次的回到我们的观察大厅。”
“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是江若雪带着小希去试听了钢琴课。”
“我也认真开了一下大家的弹幕,对于兴趣班的话题,是很多家长都绕不开的。”
“相信网友们会有很多的疑问,现在的小孩子经常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兴趣班烂大街的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有很多踩雷的地方。”
“下面我想说的是,兴趣班是一件不能强求的事情。”
“将掌门不能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上了这种兴趣班,也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去上。”
“在如今兴趣班市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问题。”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规划,盲目的跟风现象极为严重。”
“他们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在学这个学那个,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也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就一股脑的报了一大堆兴趣班。”
“这种做法不但浪费了大量的金钱,更让孩子承受了不必要的压力。”
张阳顿了顿,目光扫视着直播间的弹幕继续说道。
“就拿钢琴来说吧,很多家长觉得弹钢琴能培养孩子的气质和艺术修养,就逼着孩子去学。”
“可他们没有想过,弹钢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大量的练习,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如果孩子本身对钢琴没有兴趣,那么这种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痛苦的折磨。”
“根据我们节目组对200多个家庭的跟踪调查,发现67%的孩子在兴趣班学习三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倦怠。”
“现在的问题,远比不奇怪求三个字复杂得多。”
张阳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分:“我上周外出跟踪做调研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课程表。”
“周一钢琴、周二围棋、周三英语、周四芭蕾、周五编程,就连周末也是这个情况。”
“请问,这是培养兴趣还是制造学习机器?”
说到这里,大屏幕上适时切出了一组数据图表。
【城市儿童平均参加4.7个兴趣班,72%的家长承认存在跟风报班的现象。】
弹幕瞬间炸开,密密麻麻的吐槽声不断飘过屏幕。
“更可怕的是商业化运作。”
张阳调出手机里拍到的宣传单。
【钢琴十级助理小升初。】
【三岁不学编程就输在起跑线。】
【......】
“这些标语根本就是在贩卖焦虑。”
张阳手上举起了一张印着优秀儿童培养计划的传单,上面明码标价元的年度课程包。
“兴趣班本身没有原罪,关键是如何选择。”
“我们节目组后台已经收到了上百条家长的提问了,比如江若雪的做法就很有参考价值。”
他指着屏幕上定格的画面说道:“江若雪没有在小希表现出兴奋时,立即缴费报名。”
“而是提出后续多试几次的建议,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孩子们的兴趣萌芽,又避免了冲动消费。”
“可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这样理性?”
“我相信下面的话,有很多的家长都很熟悉。”
“比如现在报名立享七折优惠,下周就要恢复原价了,其他孩子都开始学了,后面在报班的话就跟不上学习进度了。”
“这就是很典型的商业陷阱,很多机构把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忧直接变现。”
张阳叹了口气,最近这段时间他没少往外面跑。
在跟踪调查市场的时候,他也被看到的一幕幕震惊了。
那些给孩子报班的家长,就像是被电信诈骗了的老头老太太。
别人怎么劝怎么拦就是不听,非要给孩子报兴趣班不可。
甚至,有的时候老师都觉得孩子没兴趣,出现厌学的情况后提醒家长,让他们再考虑考虑要不要给孩子报。
结果家长反而不乐意了,认为是人家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反正他家孩子肯定是没毛病的,劝他别报班就跟看不起他似的。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兴趣班市场鱼龙混杂,有些根本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那些所谓的名师,可能只是虚有其名,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教学能力和经验。”
“他们只是为了赚钱,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家长满意就好了。”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被家长送到美术班补习。”
“然而那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死板,只注重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孩子在那里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不仅画画的水平没有提高,反而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张阳的话引起了直播间很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的弹幕一条条的飞过,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专家们说的太对了,我就是因为跟风给孩子报了太多的兴趣班,结果给孩子累的不行,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现在想想真的是后悔......】
【我赞同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我儿子喜欢机器人编程,所以就给他报了一个相关的兴趣班,他现在学得可开心了,还经常参加一些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是现在的兴趣班市场太乱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要是有多一些具体的建议就好了。】
......
看到网友们的弹幕,张阳笑着说道:“看来大家都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啊。”
“我还想要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家长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还要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
“不要只看重眼前的成绩和荣誉,因此忽略和孩子的兴趣和潜力。”
就像张阳说的那样,有些兴趣可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他们明白学习和上兴趣班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认知。
张阳看着弹幕,发现很多家长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的时候,自己就会陷入焦虑。
像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满屏的【没有办法...】真的是代表了家长们的无奈。
他想了想,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出于一种焦虑的心理,担心孩子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大家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
“但是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们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轨迹,不能简单的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