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江南有一座宁静祥和的小镇,名为桃源镇。镇上民风淳朴,百姓们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怪事打破了这份宁静。
镇东头有一口古井,这井历史悠久,井水清澈甘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桃源镇人。可不知从何时起,每到月圆之夜,井中便会传出诡异的女子哭声,那声音凄惨哀怨,仿佛有无数冤魂在井中哭泣。
起初,百姓们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是风声作祟,并未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哭声愈发清晰,而且每次哭声响起后,镇上总会发生一些离奇的事情。不是谁家的牲畜莫名失踪,就是有人突然染上怪病,卧床不起。
一时间,镇上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在月圆之夜靠近那口古井,甚至白天路过时也是匆匆而过,生怕被那井中的邪祟缠上。
这天,济公云游至此。他依旧是那副疯疯癫癫的模样,破僧袍脏兮兮的,头发乱得像鸡窝,脚上的草鞋也快磨破了,手中摇着那把破蒲扇,哼着小曲,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桃源镇。
镇上的百姓们看到济公这副模样,都纷纷摇头,心想这疯和尚能有什么本事,怕是连自己都顾不好。但也有几个好心人,给济公送了些吃食,顺便跟他提起了古井的怪事。
济公听后,眼睛一亮,笑着说:“有趣有趣,贫僧倒要去会会这井中的邪祟。”
百姓们一听,都劝济公不要去,说那井中邪乎得很,去了怕是回不来。济公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说:“诸位放心,贫僧自有办法。”
到了月圆之夜,济公独自一人来到了古井边。此时,井中的哭声已经响起,那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阴森恐怖。济公却丝毫不惧,他蹲在井边,侧耳倾听,嘴里还念念有词。
突然,井中涌出一股黑色的烟雾,烟雾中隐隐约约出现一个女子的身影。那女子面容苍白如纸,眼神空洞无神,头发凌乱地披散在肩上,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白色长裙,裙摆上还沾着血迹。
女子伸出苍白的手,向济公抓来,口中凄厉地喊道:“还我命来!”
济公却不慌不忙,他轻轻一闪,躲过了女子的攻击,然后笑着说:“女施主莫急,贫僧且问你,你为何在此哭泣,又有何冤屈?”
女子听了济公的话,愣了一下,随即哭得更厉害了,她边哭边说:“我本是镇上一户人家的女儿,名叫翠儿。一年前,我被一个恶霸看中,他强行将我掳走,想要霸占我为妻。我誓死不从,他便将我残忍杀害,然后将我的尸体扔进了这口古井中。从此,我便被困在这井中,无法超生。”
济公听后,点了点头,说:“原来如此,女施主放心,贫僧定会为你讨回公道。不过,你也要答应贫僧,不要再在镇上兴风作浪,伤害无辜百姓。”
女子连忙点头说:“大师放心,只要大师能为我报仇,我愿从此离去,不再纠缠。”
济公笑着说:“好,贫僧这就去为你查明真相,还你一个公道。”
第二天,济公在镇上四处打听翠儿的事情。经过一番调查,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恶霸。这恶霸名叫赵虎,是镇上的一个地痞流氓,平日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们都敢怒不敢言。
济公找到赵虎时,他正在一家酒馆里喝酒作乐。济公大摇大摆地走进酒馆,走到赵虎面前,笑着说:“赵施主,贫僧有话要跟你说。”
赵虎抬头看到济公这副模样,不屑地笑了笑说:“哪来的疯和尚,有什么话快说,别耽误老子喝酒。”
济公说:“赵施主,你可还记得一年前你杀害的那个名叫翠儿的女子?”
赵虎一听,脸色顿时变了,他站起身来,恶狠狠地说:“疯和尚,你少在这里胡说八道,老子什么时候杀过人?”
济公笑着说:“赵施主,莫要抵赖。那翠儿的冤魂一直在古井中哭泣,她已经将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贫僧。你若现在承认错误,贫僧还可以劝她放你一条生路。”
赵虎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疯和尚,你以为老子会怕那些鬼魂吗?有本事你就让那翠儿来找我,看老子不把她打得魂飞魄散。”
济公见赵虎如此顽固不化,摇了摇头说:“赵施主,既然你执迷不悟,那就别怪贫僧不客气了。”
说罢,济公施展法术,将翠儿的冤魂召唤到了酒馆。翠儿的冤魂一出现,酒馆里顿时阴风阵阵,温度骤降。赵虎看到翠儿的冤魂,吓得脸色苍白,双腿发软,瘫倒在地上。
他连连求饶说:“翠儿姑娘,是我错了,我不该杀你,求你饶了我吧。”
翠儿的冤魂冷冷地说:“你现在求饶已经晚了,我要让你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就在这时,济公站出来说:“翠儿姑娘,虽然这赵虎罪大恶极,但杀了他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背负更多的罪孽。不如让他去官府自首,接受法律的制裁,这样也能让你早日超生。”
翠儿的冤魂听了济公的话,沉思了片刻,然后点了点头说:“大师说得有理,那我就听大师的。”
赵虎见翠儿的冤魂答应放过他,连忙磕头谢恩,然后跟着济公去了官府自首。在官府的审判下,赵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那以后,古井中的哭声再也没有响起过,桃源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而济公则继续摇着那把破蒲扇,哼着小曲,云游四方,用他的智慧和法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