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平凡躯壳下的呐喊 > 第437章 手指微微发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景辰捏着那叠检查报告单的手指微微发颤,纸张边缘被他攥得有些发皱——从门诊楼取报告的路上,他的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直到此刻站在306病房门口,那股悬在嗓子眼的紧张才慢慢往下沉。

他深吸了口气,推开病房门时,母亲正靠在床头看窗外的麻雀。晨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柔和的金边,她的侧脸在光里显得格外清瘦,下巴尖得像片柳叶。听见动静,母亲转过头,眼神里立刻浮起一丝探询,像个等待宣判的孩子。

“景辰,报告……出来了?”她的声音有点发紧,手指下意识地绞着被单。这三天来,她总在夜里翻来覆去,嘴里念叨着“别查出什么不好的”,陈景辰知道,母亲不是怕疼,是怕那笔可能无底洞似的治疗费,会拖垮这个刚喘过气的家。

“出来了。”陈景辰把报告单放在床头柜上,刻意让语气轻快些,“我找李医生看了,他说问题不大,都是老毛病。”他拿起最上面那张x光片,对着光看了看,骨骼的轮廓在晨光里泛着淡青色,“您这关节炎,是年轻时总沾凉水落下的,以后少碰冷水,注意保暖就能好很多。”

母亲的肩膀明显松了松,眼角的皱纹也舒展了些:“我就说嘛,老胳膊老腿的,哪能没点毛病。”话虽这么说,她的目光还是紧紧盯着陈景辰手里的单子,像在确认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陈景辰挨着床边坐下,一张张翻给母亲看。“这个是颈椎的片子,有点骨质增生,以后别总低头缝补衣裳,我给您买个颈椎枕,睡前枕着能舒服点。”他拿起另一张化验单,上面的箭头大多朝上,但幅度都不大,“风湿因子有点高,阴雨天可能会疼,医生说输几天液就能压下去。”

说到最后那张动脉血管的报告时,他顿了顿,语气认真了些:“这个动脉血管硬化,得好好调理。以后少吃腌菜,多吃点新鲜蔬菜,我每周给您买两斤鸡蛋,早上煮着吃。”他看着母亲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这些都不是大病,就是得有耐心,慢慢养。”

母亲听完,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她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膝盖,那里每到阴雨天就像有无数根针在扎,以前总以为是治不好的绝症,此刻听儿子这么一说,倒像是看到了盼头。“那就好,那就好。”她连说了两声,眼眶忽然红了,“我就怕……就怕是什么治不好的病,拖累你们。”

“妈,您又说这话。”陈景辰握住母亲的手,她的手心不知何时沁出了些细汗,暖烘烘的,“这些病看着杂,其实都是能调理好的。医生说了,关键是要休息好,别累着。”他想起母亲总爱在田埂上忙碌的身影,补充道,“回家以后,地里的活您就别碰了,咱家那点地,我跟爸两个人就能打理过来。”

母亲想反驳,张了张嘴又把话咽了回去。她知道儿子是为她好,这些年她的身体自己最清楚,弯腰久了就直不起腰,拎点重物就喘得厉害,只是一辈子闲不住,总觉得不动弹就是在浪费粮食。“那……那我在家能干点啥?”她小声问,像个怕被嫌弃的孩子。

“您就负责享福。”陈景辰笑了,帮母亲理了理额前的碎发,“晒晒太阳,跟邻里聊聊天,看看芷雅给您买的戏曲碟子。实在闷得慌,就摘摘菜,缝缝补补也行,就是别干重活。”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您要是不听话,我就天天让芷雅盯着您。”

母亲被逗笑了,用手背轻轻拍了下他的胳膊:“你这孩子,还学会吓唬人了。”眼角的泪却跟着笑纹滚了下来,落在手背上,温热的。她活了大半辈子,听惯了“你得干活”“你得撑着”,还是头一回有人跟她说“你就负责享福”,这简单的几个字,像温水泡开了多年的委屈,让她心里又酸又软。

父亲端着刚接的热水走进来,听见母子俩的笑声,脸上的愁云也散了些。“啥事儿这么乐呵?”他把水杯放在床头柜上,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爸,您看,妈这病都是小问题。”陈景辰把报告单递过去,“医生说输两周液,再开点药带回家吃,慢慢就能调理好。”

父亲接过单子,虽然认不全上面的字,但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箭头,再看看妻子舒展的眉头,心里就有了底。他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却知道“平安”二字比啥都金贵。“那就好,那就好。”他重复着母亲的话,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秀芸,听见没?可得好好治,别总想着省钱。”

“我知道。”母亲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哪回不是你们劝着,我才肯花钱的。”她顿了顿,声音软了下来,“这次花了不少吧?我听隔壁床说,光检查就得好几千。”

“妈,钱的事您别操心。”陈景辰赶紧说,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缴费记录给母亲看,“今早上我刚交了五千,李医生说够输两周液的,不够了我再充,手机上点几下就行,方便得很。”他怕母亲心疼,没说这五千块里,有三千是他昨天跟工友借的。

母亲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她知道儿子的脾气,说了也白说,只会让他更操心。“那……那可得好好治,不然这钱就白花了。”她最后还是绕回了这句话,像是在给自己下决心。

“这就对了。”陈景辰笑着说,“等您好了,能帮我带孩子了,这点钱算啥。”

提到孙子,母亲的眼睛亮了:“你这孩子,八字还没一撇呢。”嘴上这么说,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不过话说回来,你也该抓紧了,隔壁村你王婶家的儿子,比你还小两岁,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知道了妈,等您出院了,我就去相看。”陈景辰顺着母亲的话说,心里却想着,得赶紧找个兼职,把借的钱还上。

这时,陈芷雅拎着早餐从外面进来,手里的塑料袋窸窸窣窣响。“哥,爸,我买了豆浆油条,还有妈爱吃的小米粥。”她把东西放在桌上,看见母亲脸上有笑意,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妈,报告出来了?是不是没啥事?”

“没事没事,都是老毛病。”母亲拉过小女儿的手,笑得合不拢嘴,“你哥说了,输几天液就好了。”

“那就好。”陈芷雅松了口气,拿起小米粥,用勺子搅了搅,“妈,您趁热喝点,这粥熬得烂,好消化。”她记得母亲这几天没胃口,特意让早点铺多熬了会儿。

母亲确实饿了,小口喝着粥,眼神落在陈景辰身上,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景辰,你跟你爸啥时候回去?家里的玉米该收了,别耽误了农时。”

“明天就走。”陈景辰说,“我跟爸赶早班车,爸回去家里守家。您这儿有芷雅照顾,我们也放心。”他看向妹妹,“芷雅,妈要是想吃啥,你就去买,别舍不得花钱。她这几天没怎么吃饭,脸都瘦脱形了。”

“我知道。”陈芷雅点头,给母亲夹了根油条,“妈,早上护士说您可以吃点清淡的,这油条是刚炸的,您尝尝?”

母亲咬了一小口,慢慢嚼着,眼神里满是欣慰。她看着儿子,又看看女儿,忽然觉得这病房里的阳光格外暖,连消毒水味都不那么刺鼻了。“你们啊,就是太疼我了。”她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养儿防老,没想到你们一个个这么孝顺。”

“您养我们小,我们养您老,应该的。”陈景辰说,心里却酸酸的。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把最好的留给他们,自己啃着硬邦邦的玉米饼;想起冬天里,母亲把他们的脚揣在怀里焐热,自己的脚却冻得通红。这些细碎的温暖,像种子落在心里,如今终于长成了能为她遮风挡雨的树。

父亲在旁边默默收拾着东西,把母亲换下来的衣裳叠得整整齐齐。他没说多少话,但陈景辰看见他给母亲倒水时,特意试了试水温;看见母亲喝粥时,悄悄把油条往她那边推了推。这个沉默的男人,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藏了半生的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