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64章 秋防整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64 章:秋防整饬(至元四十一年?虎首堡防务司)

虎首堡西墙经春汛冲刷,七处裂缝如狰狞伤疤,最宽处能伸进整只手掌。工兵营按萧虎 “古法新造” 令施工:先将裂缝凿成 “燕尾槽”—— 上宽下窄如燕尾分叉,这般形状能牢牢锁住新填的夯土。调糊的配比精确到斤两:糯米浆三升(需浸泡一夜磨成浆)、石灰五斤(经三年陈化)、沙土十斤(筛去石子),混合后黏稠如胶。汉人匠师刘平带着二十名工匠昼夜赶工,木夯系着红绸,每寸墙面需夯打二十下,红绸扬起二十次才算合格。他手持 “测墙仪”—— 一根系着铅锤的麻绳,逐段测量垂直度,发现西墙北段倾斜半寸,当即命工匠拆了重筑:“墙歪一分,战时就可能塌一角!” 萧虎巡工时见工匠们赤脚踩在冰凉的泥浆里,当即命军需官送来了牛皮靴:“墙要筑得硬,人也要护得周全,从明日起,每人每日加一个肉包子。” 半月后墙缝补完,刘平特意在墙根刻下 “至元四十一年秋补” 七个字,又抹上三层桐油,防雨水侵蚀。

在四角箭楼外增筑的 “马面”—— 那些凸出于主墙丈余的矮台,堪称守城利器。马面高与墙齐,用 “双层夯土法” 筑成:内层掺碎麦秸(增加韧性),外层裹青砖(防风雨冲刷),台面密布 “箭孔”—— 上窄下宽,外口仅容一箭射出,内口却宽如碗口,既方便守军射箭,又能防敌军箭矢回射。刘平设计的暗道更是精妙:从马面底部挖通至主墙的通道,高五尺、宽三尺,壁上嵌着油灯槽(供夜间照明),两人可并排传递箭矢。帖木儿带着士兵试走暗道,弯腰穿过时,油灯将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他赞道:“敌军攻马面,主墙能从暗道送箭;攻主墙,马面能从上面射箭,这是‘两面夹击’的好法子!” 暗道入口用 “转板门”—— 平时盖着与地面齐平的石板,战时抽开石板即可通行,板上刻着蒙文 “速通” 二字,提醒士兵紧急时刻莫要迟疑。

军器坊的炉火昼夜不熄,铁匠铺里红光映着工匠们的汗珠。李铁牛带着铁匠们施行 “三火三淬” 古法:首火将生铁锻打成丈二长矛坯,次火细细打磨锋刃(磨至寒光能照见人影),末火最为关键 —— 先将矛尖浸入冷水激硬,再放进熬了七日的 “虎骨油” 里浸淬(虎骨与菜籽油同熬,油色呈琥珀色,涂刃防生锈)。淬火时蒸汽 “嘶嘶” 腾起,李铁牛盯着矛尖颜色:“青白色为上,泛暗红就得重淬!” 弓匠坊里更热闹,牛角与松木用鱼鳔胶层层粘合,鹿筋弓弦要 “三缠三晾”(缠一层晾一日,增强韧性),试拉时帖木儿亲自检验:“得百步穿杨 —— 箭入榆木靶三寸才算成。” 见工匠们累得直打盹,他命伙房送来羊肉汤,笑着舀了一碗递给李铁牛:“刀枪锋利了,士兵杀敌才省力,你们的功劳比前线还大。”

李铁牛根据多瑙河之战的教训改良兵器:马蹄铁加铸 “防滑刺”—— 底部铸三排尖刺(每刺长半寸,淬火至坚硬),经驯马师测试,雪地防滑效果比旧款增五成;矛杆缠 “鲛鱼皮”(用热水泡软后缠紧,再涂桐油),手握处刻螺旋纹,帖木儿挥矛试刺冰面,赞道:“从前雪天握矛总打滑,现在能刺进三尺冰层!” 弓匠们则在弓弦涂 “防冻蜡”(蜂蜡混合羊油,寒天不脆断),还缝制 “狐皮暖弓袋”(夜间存弓用,防霜雪侵蚀)。归降的钦察百夫长忽兰来军器坊参观,摸着防滑马蹄铁上的尖刺,又掂掂缠鲛鱼皮的长矛,对身边儿子说:“咱们部落的弯刀砍在这矛杆上,怕是要滑开,汉人的法子是真精明。”

多瑙河至基辅的要道上新增十座烽燧,密度由 “十里一燧” 提至 “五里一燧”,如一串明珠守护驿路。每燧驻兵五人(汉蒙各半),配备 “三色旗”(红示敌众,黄示敌寡,蓝示平安)、“火药信号箭”(箭头裹火药,夜间发射有火光)、“狼牙警笛”(遇袭吹笛,声传三里)。燧长需每日填写《烽燧日志》,记录 “天气、过往行人、异常动静”,遇可疑者必盘查 “路引”(官府签发的通行文书)。汉人燧长赵六教蒙古兵卒认汉字:“这‘警’字,上‘敬’下‘言’,见敌来要恭敬报告,延误了要受罚!” 新烽燧启用半月,便截获三名无路引的可疑人员,从其怀中搜出羊皮图 —— 上面用俄文标着烽燧位置与驻兵数,赵六拍着图道:“这要是送出去,咱们的烽燧就成了活靶子!”

防务司统一印制 “路引”:汉蒙俄三语书写,注明持证人姓名、目的地、事由、有效期,右上角盖 “虎首堡防务印”(朱红清晰,不易伪造)。烽燧兵卒盘问有 “三问”:“路引与本人是否相符?所载事由是否属实?携带物品有无违禁?” 遇可疑者需 “三查”:查行囊(有无兵器、密信)、查口音(是否本地腔调)、查伤痕(是否有战斗痕迹)。蒙古兵卒巴图起初不认汉字路引,赵六编口诀教他:“‘行’字像路口,‘限’字有期限,看不懂就拦着,叫文书来查!” 一次巴图拦下持假路引的商人,从货箱夹层搜出铁器,上报后获赏羊一只,他捧着羊对赵六说:“学字能抓细作,还能得羊,我明天就跟你学写‘敌’字!”

周显推行 “粮仓三层储粮法”:底层铺三尺高松木板(隔地面潮气),中层用 “双耳陶罐” 储青稞(罐口塞石灰包吸湿,罐底垫干草),上层挂烟熏干肉(距屋顶三尺,防冷凝水)。仓内悬 “吸湿草帘”(艾草、薄荷晒干编织,既吸潮又驱虫),每五日更换一次。他带着粮卒 “三查粮仓”:查温度(用竹筒插粮堆,过热即翻仓)、查湿度(墙挂干湿球,超六成即通风)、查鼠患(放捕鼠夹,用猪油做饵)。发现两袋青稞受潮,立即命人倒出暴晒,掺新粮磨粉 ——“宁肯人吃碎粮,也不能让粮发霉”,这是周显常挂在嘴边的话。粮卒们用木耙翻晒受潮青稞,阳光洒在粮堆上,扬起金色的粉雾,周显蹲下身抓起一把,搓了搓说:“晒干了照样能吃,不能糟践一粒粮食。”

为备急行军,周显推广 “炒面干粮”: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磨粉,按 “十斤面掺两斤羊油” 的比例揉成方块,入炉烤至金黄坚硬,用油纸包成 “十人份”(每包够十兵一日食用)。他命人做保质期测试:将干粮分别放潮湿处、干燥处、露天,每日检查霉变情况,最终确定 “干燥储存可放半年,潮湿处能存三月”。帖木儿试吃后皱眉:“这硬饼硌牙!” 周显取饼泡入热水,加肉干煮成糊状,递给他:“行军时烧开水一泡就软,比带米粥轻便十倍。” 粮卒们按此法制作千余斤,装袋后堆在营仓,袋上用红漆写 “至元四十一年秋造”,周显在《粮储册》上批注:“急行军粮,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校场举行 “全防演练”,萧虎任总指挥,帖木儿率骑兵扮 “敌军”。卯时吹号集结,辰时布阵 —— 步兵列 “盾矛方阵”(前排持五尺盾,后排挺丈二矛),骑兵分左右翼待命,巴图带十只驯虎隐蔽于阵侧树林(铜护爪裹麻布,落地无声)。当 “敌军” 冲至百步,萧虎挥旗:“弓手射!” 箭矢如雨点般落下;五十步时 “掷狼牙棒”(带铁钉的短棒,专砸马腿);二十步时巴图吹骨哨,驯虎跃出扑咬马群,虎啸震得 “敌军” 战马惊嘶。帖木儿却率骑兵绕后佯攻,萧虎立即调右翼骑兵拦截,喝道:“记住,敌军不会按你的剧本走!” 演练持续三日,战术漏洞逐一补上,最后一日萧虎命人抬来沙盘,指着标注的伏击点说:“这里是软肋,明日加练骑兵应急转向。”

秋防整饬结束后,萧虎在议事厅主持 “防务功过评”:刘平因马面暗道设计精妙,升 “军工提领”,赏银十两(他将银子全分给工匠,说 “功劳是大家的”);李铁牛改良防滑马蹄铁,记 “大功一次”,准带徒弟二人(他选了两个钦察铁匠,说 “教他们手艺,也是防敌”);赵六截获细作,升烽燧总领,管辖新增十燧(他捧着委任状说 “必不让一个细作过烽燧”)。惩处也毫不含糊:两名粮卒因未及时晾晒青稞致受潮,杖二十罚劳役;三名烽燧兵擅离职守,贬去修驿路。萧虎望着窗外加固的城墙与崭新的烽燧,对众将说:“秋防整饬不是结束,是冬天安稳的开始,咱们守在这里,身后的百姓才能暖炕过冬。” 夕阳下,虎首堡的箭楼与烽燧烟火连成一线,如一条坚实的臂膀,守护着西陲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