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69章 商路护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69 章:商路护持(至元四十一年秋?基辅至白虎城商道)

黑风口两侧悬崖对峙,中间通道仅容两车并行,是商路咽喉,近三月已有三队商队遭劫,连俄商安德烈的皮毛都被抢去大半。帖木儿率二十名骑兵、十名猎户(俄人瓦西里为首,世代居于此山)围剿,猎户们提前三日勘地形:在风口东侧密林设 “三重哨”—— 树梢望哨(持汉地传入的单筒望远镜,可看清百丈外动静)、地面伏哨(藏于巨石后,身披与枯叶同色的毡衣)、谷底暗哨(耳贴地面听马蹄声,能辨骑兵数量)。骑兵则隐蔽于西侧山坡反斜面,马蹄裹麻布防响,刀鞘缠青草伪装,矛尖涂防锈油(避免反光暴露)。

三日后清晨,薄雾未散,三十余名匪骑押着劫掠的皮毛商队出现,匪首是满脸刀疤的钦察逃兵巴图,举刀喝令:“加速通过,早到早分赃!” 待其半数进入伏击圈,瓦西里吹起鹿哨(三短一长为信号),树梢望哨挥红旗,帖木儿率骑兵如惊雷般冲下山坡,马蹄踏碎石的脆响混着喊杀声震彻山谷。猎户们从两侧射出带响箭(箭头绑哨子,飞行时尖啸),匪骑战马受惊乱阵,巴图挥刀直扑帖木儿:“去年让你跑了,今日定取你狗头!” 帖木儿不慌不忙,侧身避过刀锋,长矛顺势刺穿其肩胛,借力将其挑落马下,矛尖在晨光中闪寒芒。

其余匪骑见首领被擒,又遭骑兵与猎户夹击,纷纷弃械跪地。此战缴获战马十五匹、皮毛百张(其中六十张是汉商王茂被劫的蜀锦镶边狐皮),帖木儿命人将皮毛送回商队,王茂捧着失而复得的货物落泪:“这趟货是给郡主备的嫁妆,将军救命之恩,我王家子孙必报!” 随后在黑风口立 “剿匪碑”,碑顶刻虎头,碑文记参战者姓名与战绩,瓦西里摸着碑上自己的名字笑:“以后匪患见这碑,就得绕着走!”

萧虎传令驿路驿站推行 “秋行三备”:每站建两座暖棚(松木为架,覆三层羊毛毡,棚内左设火炕(青石砌成,可烧松木取暖),右摆长条桌(榆木制成,供商队记账);储 “混合草料”(燕麦、苜蓿、干草按三:三: 四比例混合,用竹筐分装,筐底垫木板防潮,筐口盖麻布防落灰);备五十块 “防秋雨油布”(浸桐油七遍,边缘缝麻绳,每块长三丈宽两丈,租给商队每块每日五文钱,损坏照价赔偿)。

驿卒需每日辰时勘察路况,用木尺量积水深度、石子大小,绘制 “当日路况图”(红笔标泥泞、蓝笔标碎石、黑笔标积水),贴在驿站门口木板上,免费提供给商队。汉商李掌柜的商队遇连阴雨,在驿站借油布遮盖绸缎:“往年秋雨至少毁半车货,今年油布边角都用桐油封了,滴水不漏,货物全保住了!” 驿站还提供 “便民三服务”:大铜壶昼夜烧热水(免费供应,配粗瓷碗),代喂商队马匹(每匹每日两文钱,喂后梳毛检查蹄铁),出借 “防滑蹄铁”(铁制带尖刺,遇泥泞路段可借用,归还时需清洁)。

驿卒巴特尔熟悉地形,见俄商安德烈的马车装货过重(载三十匹皮毛),提醒:“前方石桥是百年老桥,承重不过千斤,需分两趟过,我派驿卒阿古拉帮你引路,他识水性,万一陷车能帮忙。” 安德烈照做后果然顺利通过,感慨:“这驿站比家里还周到,下次我带基辅最甜的蜂蜜感谢!” 秋季商队因驿站补给,货物损耗率从往年的三成降至不足一成,商队行至驿站都愿多歇半日。

萧虎设 “商路税监”,由周显之子周平统领,配三名文书、五名护卫,每月巡查沿线十二处税卡,持 “三查权”:查税吏是否按《商税则例》征收(大宗商品什一税,小宗货物按固定额,不得多收一文);查货物估值是否公允(带两名经验丰富的商户随行验价,避免税吏故意高估或低估);查文书是否齐全(税单、通关文牒、商户回执需三联对应,缺一不可)。

周平在 “河西卡” 巡查时,发现税吏张五对汉商盐商按 “什二” 征收,当即封存账簿:“盐税明定什一,你多收的五十两银,需三日追缴归还商户,否则以贪墨论罪!” 随后革去张五职务,杖二十流放驿站充役,新任税吏到岗时,周平亲自教他用 “官秤” 验量货物:“这秤是军器坊监制的,准星一毫不差,你秤多少就得收多少税,心里得有杆公平秤。”

为杜绝苛索,周平将《商税则例》刻于各税卡前的青石碑上(碑高六尺宽三尺,用汉蒙俄三语刻写),标注 “丝绸每匹税银五分、茶叶每斤税银一文、皮毛每张税银二分” 等常见货物税率,碑旁设 “举报箱”(铜制,带锁,钥匙由税监保管,匿名举报亦可)。他还在税卡设 “验价公秤”(官府监制,每月初一校准,秤杆刻 “公平” 二字),商户可自行称重缴税。汉商王茂路过河西卡,对照石碑计算税额,笑着对税吏说:“石碑上的数明明白白,我缴得舒心,你收得放心!” 秋季商税因公平透明,入库量比夏季增两成,商户再无 “税卡难过” 的抱怨。

商市设 “通事房”(青砖瓦房三间,门前挂 “通事房” 木牌,刻三语名称),从各族中选拔十六名通事(汉蒙俄各五至六人),需通过 “三语考试”:听译(能听懂三族方言土语,如蒙古草原方言、俄地基辅土话);笔译(准确翻译商业合同、税单文书,字迹工整);对译(调解纠纷时不偏不倚,复述双方诉求一字不差)。合格者月薪银二两(比普通吏员高五成),每月考核优秀者加奖五钱,不合格者扣薪培训。

通事需遵守 “三不原则”:不泄露商队机密(如进货渠道、底价),不偏袒本族商户(调解时需中立),不篡改双方诉求(如实翻译,不得增减词句)。汉籍通事李福善(曾在译经院学蒙俄语)在调解汉商与俄商纠纷时,先让双方各述诉求,再逐句翻译:“汉商称俄商所售三十张皮毛中有三成次品(当场出示三张掉毛样本),俄商称汉商十箱茶叶有两箱受潮(打开茶箱见箱底微潮),皆需验货物总量再定责。” 他说话时左手按汉文书,右手按俄文册,确保翻译精准。

经查验,皮毛确有少量次品(约一成,多为边缘部分),茶叶受潮轻微(仅箱底两层,不影响饮用)。李福善提议:“皮毛按九成好货计价,降价一成;茶叶按原价,但汉商需保证下次用防潮油纸包装,如何?” 双方皆点头同意,当场立契成交,俄商安德烈竖大拇指:“李通事说得比天平还准,没偏任何一方!” 萧虎视察通事房时赞:“商路如河道,通事是闸门,闸门调得准,河道才畅通,你们就是商路的好闸门!” 秋季经通事调解的纠纷,成功率达九成,比往年提高三成,商户们都说:“有通事在,做生意踏实多了。”

在萧虎支持下,汉蒙俄商户于中秋后成立 “商路联盟”,在商市挂牌 “商盟议事厅”,订立《互助盟约》:三族商户自愿加入,每户缴 “盟费” 银一两(存入钱庄,专人管理,用于救助遇劫商队);设 “信息阁”(每日辰时更新各地物价、路况、匪患信息,用木板公示,汉蒙俄三语书写);遇风险时实行 “五户联保”(一户遇劫,四户各助银十两,事后从盟费中报销,避免商户破产)。商盟推选汉商李掌柜(经营绸缎二十年,信誉好)、蒙古牧户出身的商户巴特尔(熟悉草原路线)、俄商安德烈(在俄商中威望高)为 “盟首”,轮流主事,每月初一在议事厅开会。

俄商安德烈的商队在黑风口附近遇狼群袭击,损失十五张皮毛,商盟立即启动救助:从盟费中拨银五十两补偿(按每张皮毛均价计算),派十名猎户(盟内商户子弟)护送其返程,信息阁用红笔标注 “近期黑风口有狼群出没,商队需结队而行,每队至少五人带弓箭”。汉商王茂的绸缎商队则按信息阁提示,避开 “野狼谷” 泥泞路段,绕行左侧高地,提前三日抵达白虎城,恰逢城主嫁女,绸缎售价涨两成,盈利比预期多三百两银。

联盟还绘制 “商路风险图”(羊皮制成,可折叠),用红、黄、绿三色标注高风险(匪患、狼群出没)、中风险(路况差、易积水)、低风险路段,图边附 “避险口诀”(汉蒙俄三语):“红区结伴行,黄区早勘察,绿区也当心,平安回家门。” 巴特尔在盟会上笑:“单打独斗如独行狼,早晚被吃;结盟互助如群狼,再不怕豺狼虎豹!” 秋季商队因联盟互助,遇险损失减少六成,通商范围从基辅扩展至更远的伏尔加河流域,商户们都说:“这商盟,比靠山还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