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70章 冬日备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70 章:冬日备战(至元四十一年冬?虎首堡)

多瑙河冰层厚达三尺,车马可通行,萧虎立于河岸,寒风卷着雪沫打在铠甲上哗哗作响,他用马鞭指河面:“冰面无险可守,就得造险!” 令士兵在距河岸百丈处凿 “冰陷阱”—— 先用八斤重锤砸开冰面,再以铁钎扩成直径丈许、深五尺的圆坑,坑底插三十根削尖松木(经火烤硬化,尖如矛刃),坑口覆双层草席(上层撒薄雪伪装,下层系麻绳,一踏即裂)。每五十步设一处陷阱,陷阱间埋 “暗桩”(松木削尖,入土三尺,冰面下留三尺,顶部与冰面齐平,隐蔽难见),形成 “五步一障,十步一险” 的防御网。

帖木儿带百名士兵凿冰,冰碴溅在脸上如针扎,手指冻得发紫开裂,他抓把雪用力搓手活血:“这点冻算什么?去年冻死在冰原的兄弟,连暖手的雪都没有!” 士兵们效仿他用雪搓手,铁锤撞击冰面的 “咚咚” 声震彻河岸,惊起芦苇丛中野鸭。在结冰河面筑 “冰哨”—— 松木搭高三丈的哨台,台顶围三尺木板挡风,内设火盆(陶缸储炭,缸沿留透气孔防煤气中毒),每台驻兵三人,配单筒望远镜(汉地传入,可看百丈外)与信号箭(红箭示警,蓝箭报平安)。哨长每日卯时换岗,需记录《冰情日志》:“冰层厚度三尺五寸,西北风三级,未发现敌军踪迹。”

一日清晨,冰哨士兵发现对岸黑影移动,立即放红箭示警,帖木儿带骑兵驰援,虽查实是野鹿群,却也演练了 “半刻钟响应” 的应急速度。萧虎检查陷阱时,故意让战马踏过伪装处,草席破裂战马惊退人立,他满意点头:“敌军战马若踏空,非死即伤!” 冰面防御完成后,河岸如布天罗地网,士兵们巡逻时踩着积雪唱:“冰有陷阱雪有桩,钦察来犯别想还!”

军器坊联合城内八家裁缝铺组成 “冬衣坊”,萧虎亲自定 “三暖一防” 标准:军服内衬野狐皮(猎户秋季捕猎所得,硝制去味,柔软亲肤),中层铺春羊毛(牧民捐赠,经梳理去杂质),外罩浸桐油麻布(防风防水),袖口、领口缝三尺麻绳(可收紧防寒风灌入);军靴用 “双层牛皮” 缝制,鞋底钉三排菱形铜钉(防滑),鞋内垫羊毛毡(每日可取出晾晒),鞋帮缝皮革护膝(长尺许,防冰碴划伤小腿)。

裁缝赵大娘带着十名妇人日夜赶工,油灯下飞针走线,手指被针扎破就用草木灰止血,继续缝补:“士兵在冰上站岗,穿暖了才有力气打仗,咱手上快点,他们就少受点冻。” 萧虎巡查时见妇人冻得跺脚搓手,命伙房每日加发两斤肉干:“你们缝的不是衣服,是士兵的性命,得吃饱穿暖才有力气。” 他还让军器坊送来 “顶针铜指套”(保护手指免扎伤),赵大娘套上试缝,笑道:“将军连这都想到了,咱更得卖力!”

半月内赶制冬衣三百套、军靴三百双,分发时士兵们排队领取,帖木儿穿上新靴踩雪试走,赞:“这铜钉鞋底,在冰上走不打滑,比去年的布靴强十倍!” 士兵王二柱内衬狐皮军服,摸了摸领口收紧绳:“今年冬天再冷,咱心里也是暖的!” 赵大娘见士兵们穿上新衣的笑脸,悄悄把自己棉袄的棉絮塞进最后几套军服,说:“多一分暖,就多一分胜算。”

萧虎设 “薪炭司”,由周显代管,按 “军三民二” 原则储备:军营储无烟木炭(松木经十二日密闭烧制,敲之清脆,燃之无烟,供军帐取暖),民房供混合柴火(松木与桦木按七:三比例搭配,松木易燃,桦木耐烧)。规定 “士兵每人每日木炭十斤(军帐火盆用),军官加五斤(办公议事用);平民每户每月柴火五担(约百斤,够烧一月),孤寡老人每户加两担”,并刻于 “薪炭碑” 立于市口。

薪炭司组织三十名樵夫上山伐木,选直径一尺以上的松桦树(留幼树,挂 “禁伐牌”),执行 “伐一栽三”(伐一棵大树,补种三棵树苗,用草绳缠根保湿)。山脚设二十座炭窑,烧炭匠按 “七日成炭法” 操作:松木入窑封门,首日大火燃,次日中火焖,后五日小火煨,第七日熄火待冷,出窑的木炭黑亮如漆,敲击无杂音。木炭用陶缸储存(缸底铺石灰防潮,缸口盖麻布透气),柴火堆成 “井字垛”(通风防霉变),每堆挂木牌注明 “军” 或 “民”。

贫民安娜家缺柴火,女儿冻得咳嗽不止,她抱着最后一点柴禾去薪炭司求助,司吏核查《户籍册》(安娜丈夫战死,属优抚户),当即补领两担柴火:“这是将军特批的,拿着吧,别冻着孩子。” 安娜含泪道谢,回家烧起柴火,屋里终于有了暖意。萧虎巡查炭窑时,见烧炭匠满手黑灰,命伙房送羊肉汤:“你们烧的炭暖了军营,这汤暖你们的身子。” 至冬月初,薪炭储备够全军与平民用三个月,再无 “寒夜无柴” 的抱怨。

萧虎在虎首堡周边设五处 “雪情监测点”:西山口(防雪崩)、城北坡(近军营)、城南坳(近民房)、多瑙河岸(冰情)、驿路枢纽(交通要道)。每点驻兵两人,配备 “雪尺”(红木制,刻寸刻度,测积雪厚度)、“风向旗”(三尺布条系竹竿,测风向风力)、“预警锣”(直径三尺,遇险情敲锣示警,声传三里),每日辰时记录《雪情报》报送防务司,内容含 “积雪厚度、风向风力、异常迹象”。

监测兵张三在西山口巡查时,发现山体积雪有 “裂隙”(宽寸许,长丈余,雪层松动),且积雪厚度达三尺五寸(超预警线三尺),立即敲锣示警(三长两短为雪崩预警),同时派同伴飞奔报信。萧虎接报后,亲赴西山口勘察,命附近五户居民暂时撤离至城内空置房(官府提供食宿,每日发两斤口粮),派五十名士兵筑 “防雪墙”—— 用松木为骨,垒石块填土,高一丈宽五尺,沿山口横向排列,墙顶铺茅草防滑。

三日后暴雪突至,北风卷雪如白浪翻涌,引发小型雪崩,积雪撞击防雪墙时被挡住大半,少量积雪漫过墙顶,却未伤房屋。居民返家后见房屋无损,纷纷围住张三道谢:“若不是你警觉,咱全家都被埋了!” 萧虎重赏张三银五两,在监测点立 “预警功碑”:“雪险无情,预警有义,一人警觉,百人平安。” 此后监测兵巡查更勤,连孩童都知道见积雪过厚要报官。

冬至前,萧虎组织 “雪夜防突袭” 演练,模拟钦察部落趁暴雪夜袭虎首堡。预设 “敌军三路进攻”:东路袭粮仓,西路攻城门,中路扰驿路,以 “城头钟响” 为号(急促钟响为警,三声钟响为集结),规定 “士兵一刻钟内按防区集结,平民闭户守家,不得外出喧哗,邻里互查门窗加固”。

演练当夜,暴雪纷飞,能见度不足十步,雪花打在脸上生疼。萧虎在城楼敲钟,钟声在风雪中传得不远,部分士兵迷路迟到。帖木儿带骑兵驰援粮仓时,战马在雪地打滑,险些跌入冰陷阱。萧虎当即命人在军营与城头间拉 “引路绳”(红绸绳系在木桩上,夜间醒目),每隔五十步设 “取暖点”(燃炭火盆,旁立 “在此休整” 木牌),供士兵取暖休整。

平民严格配合,王婶挨家提醒 “灭灯闭窗,听钟声再开门”,俄人安娜用毡子堵住窗户缝隙,说:“咱不添乱,就是帮忙。” 演练持续三更,暴露出 “钟声传不远”“雪地行军慢” 等问题,萧虎总结:“雪夜防御,一要信号清(改用火箭信号,夜间可见),二要路径明(引路绳加密),三要军民齐(平民备石块,遇敌可掷击)。” 随后加设五处岗哨,增备 “雪地防滑链”(缠马蹄用),士兵们都说:“真遇突袭,咱心里有底了!” 虎首堡的冬夜,在备战的紧张中透着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