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79章 春耕筹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79 章:春耕筹备(至元四十一年冬?基辅城郊农田)

正月十五的晨光里,周显率十名吏员扛着 “步弓”(汉地丈量工具,木柄长五尺,弓弦标刻度)丈量城郊土地。他们按 “先官田后民田” 的顺序,在冻土上插木楔标记边界,每量完一亩便喊:“东至老槐树,西至石碾子,南至水渠,北至荒草坡 —— 一亩三分五厘!” 吏员用毛笔在《田亩册》上记录,同时画简易地形图,标注 “沙土地”“黑土地”“坡地” 等类型。

汉人老农李四见自家田亩比旧制多算半亩,攥着烟杆惊问:“往年俄官量是两亩,怎如今成两亩半?” 周显蹲下身,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尺子:“旧制用俄尺(一尺合汉尺七寸),今用汉尺(一尺长三寸),实则更准。您看这步弓,每步五尺,量三次得一亩,错不了。” 他让吏员用步弓重量,果然分毫不差。丈量持续十日,最终结果刻在青石碑上,立于市集公示三日,无一人提出异议,李四摸着碑上自家田亩数笑:“明明白白,心里踏实。”

丈量中难免遇纠纷:蒙古牧户巴特尔与俄农伊万因一块 “无主荒田” 争执,巴特尔称 “祖传牧地”,伊万说 “去年我先耕”。周显查《旧税册》(无记录),又问周边老户,得知此地三年前因战乱荒芜。他提出折中方案:“划一半给巴特尔种燕麦(牧户善养),一半给伊万种青稞(农户善耕),中间立石为界,皆计入新册。” 两人仍不服,萧虎闻讯赶来:“春耕在即,误了农时两败俱伤。今冬共修水渠,来春共浇田,秋后按收成比例分粮如何?” 两人终握手言和,周显在《调解册》上批注:“田界可分,水脉相连,互助方能共赢。”

农技官王农带着三个木箱进营,打开后琳琅满目:从中原引进的 “耐寒青稞”(籽粒饱满,比本地品种早熟半月)、蒙古草原的 “抗旱燕麦”(穗大粒重,适合沙土地)、西域的 “越冬蔬菜籽”(萝卜、白菜,经霜更甜)。他在 “试验田”(选背风向阳处)划出五块地,每块播一种种子,插木牌标注 “播期正月廿,覆土三寸,墒情适中”。

萧虎下令 “种子补贴”:农户领种免缴押金,秋收后还等量种子即可;军田由官府全额供种,额外发 “浸种药”(艾草煮水,防虫害)。李四领了三斗青稞种,见种子饱满,用牙咬开一粒(淀粉雪白),又泡水半日(籽粒发胀饱满),笑道:“这籽准能高产!” 王农每日记录试种情况:“正月廿五,青稞已露白芽,株高半寸;燕麦未发芽,需增温。” 他给燕麦田盖草帘,果然三日后嫩芽破土。

种子分发点设在粮仓外,农户按《田亩册》排队,每人领一张 “领种票”(标姓名、亩数、种子类型)。周显站在高台喊:“每户先领三成种,余下春耕前发完!领种时听农技官讲浸种法,不得马虎!” 王农教农户 “三步浸种”:清水泡一日(去瘪籽),艾草水浸半日(消毒),湿布盖一夜(催芽),边说边演示,俄农伊万用桦树皮笔记下步骤,不时举手问:“青稞与燕麦浸法一样?” 王农答:“燕麦需多浸半日,它皮厚。”

对贫户实行 “赊种制”:登记后可先领种,秋收后从缴粮中扣除。汉人寡妇赵氏领两斗青稞种,泪落道:“往年借地主种,要还加倍,今岁遇清官了。” 周显递她一包 “增产肥”(草木灰与羊粪混合):“这肥撒田,亩产多一成,好好种,日子会好的。” 种子分发持续五日,共发出青稞两千石、燕麦一千石、蔬菜籽百斤,账册记录详尽,每笔都有领种人按的指印。

军器坊炉火熊熊,铁匠李铁牛正将汉地铁犁改造为 “雪橇犁”—— 在犁底装松木雪橇(宽一尺,长三尺),犁尖淬火后更锋利,可在未融雪的田里耕作。俄匠瓦西里在旁学 “渗碳法”:铁器淬火时埋入木炭,李铁牛教他:“烧红的铁见了碳,硬度增三成,冻土也能犁开。” 瓦西里则教他做雪橇:“松木要选十年以上的,泡过桐油才不裂。” 改良后的农具摆了半坊,有 “防冻锄头”(木柄套棉套)、“冻土镰刀”(刃口呈弧形,割草省力)、“播种器”(竹筒改的,可控制下种量)。

李四试用雪橇犁,牛拉着犁在残雪田里前行,犁沟深三寸,土块细碎,他赞:“往年三日出一亩,今日这犁,一日能出两亩!” 官府设 “农具借还点”,贫户凭 “借据” 可免费借用,约定 “春耕后归还,损坏照价赔(但收半价)”。赵寡妇借了一把锄头,见木柄缠着棉布,握在冻手里不冰,叹道:“官府连这都想到了。” 军器坊还修旧农具,李铁牛补好伊万的破犁,不收工钱:“春耕要紧,钱算啥。”

李铁牛与瓦西里成了忘年交,每日在坊里切磋技艺。李铁牛教汉地 “淬火十三法”:“水淬快冷,油淬慢冷,冻土用的农具得水淬,硬!” 瓦西里则演示俄式 “锻打术”:大锤小锤配合,锤点密集均匀,打出的犁架更轻便。两人合作打造的 “军民两用犁”(军田用铁犁头,民田用木犁头)大受欢迎,订单排到三月。

一日,瓦西里儿子发烧,李铁牛取来 “铁水疗法”(烧热的铁片裹布敷背),又熬姜汤,孩子很快退烧。瓦西里妻子送来黑面包,哽咽道:“你们汉人不仅技术好,心更好。” 这种技术与情谊的交融,让军器坊效率大增,原定正月底完成的农具修缮,提前十日便完工,萧虎视察时赞:“铁匠炉不仅打铁,更熔人心。”

帖木儿在军田旁立 “轮值牌”:“一营守西城,二营巡逻,三营屯田;每十日轮换,屯田时带农具不带兵器(留十杆弓防野兽)。” 虎营士兵多是蒙古人,不善农耕,萧虎请李四等老农当 “农技教官”,每日辰时教耕作:“犁地要深浅一致,太深费牛力,太浅不扎根;撒种要匀,每步撒三撮,疏密得当。” 蒙古兵阿古拉起初扶犁东倒西歪,李四握着他的手教:“腰要直,手要稳,跟着牛步走。” 三日后,阿古拉已能独立犁田,笑着说:“打仗靠勇,种田靠巧,都得学。”

军田推行 “定额制”:每人每日耕一亩,超额者奖肉干,不足者罚加练。帖木儿带头耕作,手掌磨出血泡仍不停,士兵们见将领如此,再无人叫苦。军田与民田交界设 “互助碑”,刻 “军助民耕,民教军种,秋粮共丰”,军民同田劳作,笑语声在雪原上回荡。

周显按 “就近编组” 原则,将农户编为 “十户一组”,每组选一名 “组长”(懂农事、有威望者),负责协调牛力、农具、劳力。汉人王家庄与俄人伊万村编为一组,王婶家有牛,伊万家有犁,约定 “王婶家牛帮伊万犁田,伊万帮王婶劈柴”。李四是组长,每日清晨敲铜锣集合:“今日张三、李四去修水渠,王五、伊万带牛耕地,妇女们去选种 —— 各司其职,日落验收!”

遇老弱病残户,组内实行 “代耕制”:全组帮耕,秋收后从其收成中取一成作为补偿。贫农安娜丈夫战死,组里十二人用一日帮她耕完三亩田,安娜煮热粥感谢,李四摆手:“都是街坊,客气啥!” 互助模式让春耕效率大增,往年需半月完成的耕地,今年十日便大半完工,周显在《农务册》批注:“十户成链,力可断金。”

水工刘河带着图纸勘察地形,规划从多瑙河引水的 “冬春渠”:全长十里,宽三尺,深二尺,北高南低(坡度千分之三),确保融水顺流不淹田。他采用 “冻土施工法”:先以 “冰镩” 凿开冻层(深一尺),再埋入松木梢(防坍塌),渠壁砌碎石(掺石灰水防冻)。萧虎调集士兵、民夫共三百人施工,分五段同时推进,每段立 “进度牌”(标已完成丈数)。

尤里家丁与汉军兵卒同抬夯锤,喊着汉蒙混搭的号子:“夯土实哟!渠水畅哟!粮满仓哟!” 刘河用 “水平仪”(木制,盛水后看水面与刻度对齐)校准坡度,发现一段渠底南高北低,立即指挥返工:“差一寸都不行,水往高处流?那是戏文!” 半月后渠成,试水那日,融水沿渠流淌,滋润沿途干涸的土地,农户们欢呼雀跃,刘河抹着汗笑:“这渠能管十年!”

为防用水纠纷,萧虎制定 “轮灌制”:按 “先军田后民田,先高田后低田” 顺序,每户每日浇水时辰固定(辰时军田,午时民田高坡,未时民田低洼),设 “水闸”(木制闸门,配钥匙)由水工统一管理。刘河教农户 “看水则”(渠边立木尺,水位超二尺即关闸),每日巡查记录:“今日军田浇水三时辰,民田五时辰,无缺水投诉。”

李四的青稞田在高坡,轮到午时浇水,他提前清理田埂,待水闸开启,渠水流入田垄,滋润冻土,他蹲下身捧水尝:“甜的!这水准能养出好庄稼。” 对违规偷水者,处罚 “罚修渠一日”,轻罚重教,无人再犯。刘河在渠首立 “分水碑”,刻用水制度,旁栽柳树(固堤护岸),笑道:“水是庄稼命,制度是水的规矩,守规矩方能丰收。” 春风渐起时,渠水潺潺,田埂泛绿,春耕的希望在寒地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