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78章 商路复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78 章:商路复通(至元四十一年冬?基辅商市)

腊月廿八,基辅商市暖棚内热气腾腾,周显召集汉蒙俄商户会商开春商路规划。炭盆里松木噼啪作响,商户们围坐长桌,桌上摊着《商路舆图》,标记着山川、烽燧与潜在商机。周显用木尺划出道线:“拟组三路商队,各有侧重 —— 中原线购丝绸、茶叶、药材,草原线换皮毛、马匹,多瑙河线易粮食、手工品。” 话音刚落,汉商王茂起身:“中原线我熟,愿牵头!” 蒙古商户巴特尔拍案:“草原线我带十户牧民参加!” 俄商安德烈紧随:“多瑙河线我通语言,可当向导!”

会商定下 “三共原则”:共担风险(每户缴十两银作联保金)、共享利润(回程后按出资比例分红)、共守规矩(服从官府调度)。周显请萧虎亲批《商户名录》,特别标注 “王茂中原线二十车、巴特尔草原线十五驼、安德烈多瑙河线十二船”,并附 “禁运条款”:“兵器、硫磺严禁出境,铁器需登记型号数量,鼓励携带青稞种、菜籽(官府补贴运费)。” 散会时商户们捧着烫金的 “商队执照”,个个眉开眼笑,暖棚内弥漫着期待的热气。

正月初三,商队货物集中核验,周显带着税吏与通事逐车检查。中原线商队的二十辆马车排成长队,王茂捧着《货物清单》逐一核对:“丝绸五十匹(蜀锦二十、杭绸三十)、茶叶百斤(龙井三十、砖茶七十)、药材五十种(当归、黄芪为主)。” 税吏用官秤复称,通事对照《禁运名录》核查:“铁器十斤(菜刀五把、剪刀十把)已登记,无兵器,合规。” 特别查验种子袋,见青稞籽饱满、菜籽无霉变,周显在清单上盖 “验讫” 朱印:“带种子者,回程商税减一成。”

草原线商队的驼队更显热闹,巴特尔的驼背上堆满羊毛毡与奶制品,他指着几袋青稞种解释:“草原缺这个,换皮毛时能多讨价。” 多瑙河线的货船在码头待检,安德烈的船舱里码着汉地瓷器与蒙古弯刀,他献宝似的捧出《双语价目表》:“每把弯刀换小麦十斤,瓷器一尺换蜂蜜一罐,都按将军定的规矩来。” 核验持续三日,剔除三车不合格药材(霉变),补录五袋漏报铁器,确保商队所载皆为实用之物。

萧虎亲赴商市点兵,选派十名虎营兵卒护商队,授 “鎏金护商令牌”(正面刻虎头,背面刻 “调烽燧如调营”)。队长赵勇接过令牌,听萧虎训示:“商路即命脉,遇劫时可敲烽燧警钟,见令牌如见我,沿途驿卒需全力协助。” 特别叮嘱 “三不原则”:不干涉商户交易,不私拿商队财物,不与地方官争权。兵卒们佩弓带刀,与商队护卫同吃同住,王茂见他们腰悬令牌,笑道:“有这虎头令牌,宵小之辈得绕道走!”

出发前,萧虎在商队驿站设 “护商联络点”,备 “应急信鸽”(三羽,分别通虎首堡、河西卡、白虎城),规定 “每日申时发平安信,遇险要发急信”。赵勇与烽燧卒约定信号:“炊烟直起示平安,炊烟歪斜示遇阻,无炊烟示危急。” 王茂给每位兵卒备了暖手囊与防雪油布,感慨:“往年走商靠神明保佑,如今靠将军护佑,心里踏实!”

四、积雪清扫:军民协作的通路工程(除雪站设置与工具改良)

正月初十,商路积雪清扫开工,萧虎调兵卒百人、民夫二百,沿商路每十里设 “除雪站”(搭暖棚,备铁铲、雪橇、热水)。兵卒与民夫分段包干,汉人用铁铲破冰,蒙古人驾雪橇运雪,俄人拿铁钎凿冰,喊着汉蒙混搭的号子:“铲雪净哟!通路畅哟!换好物哟!” 赵勇带着小队巡查,见野狼坡路段积雪过丈,调来 “马拉雪犁”(木制犁板宽丈余,两马牵引),犁过之处雪开路现,效率比人工快三倍。

除雪队还负责 “险段加固”:在结冰桥面铺麻袋(防滑),在陡坡处凿台阶(防马车打滑),在易塌方路段堆石墙(护路基)。民夫李老汉冻伤手指,周显命人送冻疮药:“歇两日再干,工钱照发。” 商队出发前一日,赵勇率队试走全程,记录 “积雪厚度、通行速度、可歇脚点”,形成《商路路况报》交王茂:“黑风口下午起风,需卯时通过;野狼坡驿站有热粥,可歇脚取暖。” 平整的商路如银色绸带,蜿蜒向远方。

趁商队备货间隙,赵勇率队清剿沿途残留匪巢,在黑松林发现隐蔽山洞,洞口伪装成枯树桩。猎户瓦西里的雪橇犬狂吠不止,赵勇令兵卒围洞喊话,洞内无回应,遂用 “烟熏法”(燃湿柴生浓烟)逼匪。半个时辰后,三名匪兵呛得爬出洞,供出洞内藏有兵器库(前番贵族私藏)。兵卒入洞搜查,起获弯刀二十把、弓箭十副、锈铁矛十五支,刀柄皆刻家族纹章,赵勇将兵器封存,报萧虎:“贵族私藏兵器未清,需彻查。”

肃清行动持续五日,拔除匪巢三处,抓获漏网匪兵七人,在商路两侧立 “护商碑”:“劫商者斩,助商者赏,军民共护,商路长兴。” 王茂路过黑松林,见洞门已被巨石封死,碑前还留着兵卒巡逻的足迹,对赵勇道:“去年此处劫了我半车丝绸,如今这般清净,将军功不可没!” 匪患肃清让商户们彻底安心,连最胆小的俄商也敢独自押货,商队出发时,沿途百姓自发在路口撒谷粒(寓意平安)。

针对多瑙河对岸贸易,萧虎与商户议定 “三定条款”,刻于木牌悬于商队船头。“定价” 明确:丝绸一尺换小麦五斤,茶叶一斤换皮毛一张,药材一两换燕麦二斤,由通事当场宣读,双方点头画押。“定秤” 规定用官府校准的 “公平秤”(铜制,刻 “官” 字),交易时需通事与双方商户共同监秤,秤杆不平则重称。“定罚” 更显严厉:缺斤短两罚三倍赔偿,以次充好没收货物,欺诈者列入 “黑名单”(三年不得参与跨境贸易)。

首次交易时,俄商伊万想用旧秤(比官秤轻三成)称小麦,通事李福善当即拿出官秤比对:“你的秤一斤只及官秤七两,需补足差额。” 伊万脸涨红,只得按官秤重称,事后对安德烈叹:“汉商规矩真严,半点亏都吃不到。” 王茂则遇对方用发霉燕麦充好粮,当即按条款拒收,通事记录在《交易纠纷册》:“俄方违约,暂扣蜂蜜五罐作抵押,下次补足好粮再还。” 规矩严明让跨境贸易少了纷争。

萧虎令沿途驿站增设 “商队专享服务”:每站建 “暖房”(火炕通铺,供二十人歇脚),储 “精料马粮”(燕麦、豆饼、盐巴按五:三: 二混合),设 “修车坊”(铁匠驻点,备铁钉、木板、麻绳)。商队在野狼坡驿站歇脚时,驿卒端上热汤面(葱花、姜末调味),铁匠老张帮王茂修松动的车轮:“轴销磨细了,换个新的,保你走千里不晃。” 王茂要付钱,老张摆手:“将军有令,商队修车免工钱,料钱记账即可。”

驿站还提供 “便民三事”:免费供应热水(大铜壶昼夜烧煮),代喂商队马匹(每匹每日两文钱,含梳毛),出借 “防滑链”(遇冰路可借用,归还时清洁)。巴特尔的驼队在河西驿歇脚,驿卒给骆驼喂加了盐的温水:“喝这个不上火,明日好赶路。” 驿站账册详细记录商队往来:“中原商队正月十二过此,补给马料五石,住一晚,修车三辆,记账铜钱三十文。” 周到的补给让商队日行百里仍精力充沛。

商队配备三名双语通事(汉蒙、汉俄、蒙俄各一),李福善是汉俄通事,随身携带《双语交易手册》,手册记满 “丝绸一尺”“小麦五斤” 等常用语的三语对照。首次与多瑙河对岸商户交易,俄商说 “皮毛要换茶叶”,李福善精准翻译:“每张狐皮换砖茶半斤,按官价折算。” 遇计量单位争议(俄用 “普特”,汉用 “斤”),他掏出官府校准的 “换算秤”:“一普特合三十斤,错不了。”

调解纠纷时,李福善坚持 “双复述”:先将汉商诉求译给俄商,再将俄商回应译回汉商,确保双方无误解。一次俄商嫌茶叶受潮,王茂辩解 “是水汽不是潮”,李福善请双方当场冲泡,见茶水清澈,笑道:“水汽不影响饮用,按原价九成成交如何?” 双方皆同意,俄商竖起大拇指:“通事先生公道,比天平还准!” 通事们不仅是翻译,更是文化桥梁,让不同族群商户交易顺畅。

二月底,中原商队率先返程,马车上堆满换来的皮毛与粮食,王茂捧着《利润账册》笑开颜:“去时带的丝绸茶叶,换回皮毛二百张、小麦三百石,扣除成本,纯利比往年高五成!” 税吏按章收税,见商队带回药材填补军库缺口,周显特批 “商税再减一成”:“带实用物资回来,就该赏!” 草原线商队稍晚归来,巴特尔的驼队驮着五十匹良马,他对萧虎道:“牧民见青稞种,换马时多让了两成价!”

多瑙河线商队收获最丰,安德烈的货船载回小麦五百石、蜂蜜百罐,还有俄地手工品(木雕、银器),他献宝似的给萧虎看木雕战马:“对岸匠人叹汉地瓷器精美,求下次多带些。” 商队带回的物资迅速充实市场,丝绸铺挂出新货,粮市小麦价格回落三成,药材铺补齐缺货,百姓们围着商队马车,比过年还热闹,都说:“商路通了,好日子就来了!”

三月初的基辅商市,摊位比腊月多了三成,汉商的绸缎、蒙古的皮毛、俄商的蜂蜜琳琅满目。周显查《商市物价册》,见丝绸价格稳定(比年前降一成),粮食供应充足(小麦、青稞管够),笑道:“商路通则物价稳,民生安。” 商市新增三十家商铺,安德烈的马具铺雇佣两名伤残兵做木工,王茂的绸缎铺招了三名俄妇当伙计,都说 “生意好得忙不过来”。

萧虎用商税盈余购粮百石充实粮仓,又在商市设 “惠民摊”(平价卖粮、药材),贫民安娜用两尺布换了三斤小麦,对儿子说:“商队回来,咱家再不用饿肚子。” 学堂里,商户子弟增多,王茂的儿子王小石头正学写 “商” 字,先生教:“通商则富,富则国强。” 商路复通不仅带来物资,更带来生机,虎首堡的晨钟与商市的吆喝声交织,奏响冬去春来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