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下各处的部署后,苻坚将苻融一人留下,让其他人各司其职,便宣布散朝。
大臣们不在,空荡荡的大殿内,苻坚的脸上疲态尽显。
“接连失利,连都贵这样的老臣都弃朕而去,就因为朕没有及时从荆州撤军吗?”
苻融叹了口气,不知道说什么好,犹豫了下,劝道:“眼下敌强我弱,但王凝之占尽优势,却没有大举进犯,反而有收缩兵力的迹象,我怀疑他是要先行禅让登基之事,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苻坚闻言,脸上并不见丝毫喜色,苦笑道:“这是要拿我们当他新朝的贺礼吗?”
“他轻视我们,我们才有机会,”苻融说道:“王凝之若是代晋,势必需要时间先整顿国内,局面便还有转机。”
苻坚叹道:“你说的这些朕何尝不知,但王凝之素来多诈,恐怕不会如你所愿。”
苻融忍不住反问道:“那依陛下之见,我们便什么都不做吗?”
“当然不是,”苻坚疲态尽去,严肃了表情,“王凝之不急着大举进犯,是知道关中就算失去关隘,也不是那么容易攻取的,我们当年能让屯兵灞上的桓温无功而返,现在远胜当初,自然也能让意得志满的王凝之失意而归。”
苻融皱皱眉,“陛下是指坚壁清野,消耗对手吗?”
“不错,”苻坚说道:“只要夺回华阴,守住潼关,晋军便只能通过水路进入关中,往来不便,断然禁不起长期消耗。”
苻融提醒道:“王凝之可不比当年的桓温,他是从河东运送物资,比当年桓温从荆州运送要方便得多,就算是走水路,他也负担得起。”
说完他迟疑了下,继续说道:“况且坚壁清野之策,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旦为之,难免有伤关中百姓士气。”
当年为了对付桓温,彼时的秦主苻健下令将城外未成熟的麦子尽数收割,自己吃不上,也不便宜晋军,这才让补给线拉得太长的桓温被迫撤军,秦军追击得手。
可关中因为这一年的歉收和下一年的蝗灾,险些没能熬过去,实乃两败俱伤。
不得不说,桓温真是个不长记性的,同样的事情他在历史重复了两次。
枋头那次是类似的剧本,起初占尽优势,然后缺粮退兵,最后被追败走。
主要还一次比一次惨,输给秦国,好歹撤军的时候还射中了秦国太子苻苌,这也间接导致了苻生的上位和苻坚的篡位。
攻燕一战输给慕容垂和慕容德,那就真是一败涂地。
扯远了。
苻坚听苻融这么说,不为所动,坚持道:“我相信关中臣民,会与朕齐心协力,共抗外敌。”
苻融见他主意已定,不再多言,躬身退去。
苻坚的信心,来自于他这么多年对关中的治理,他相信他的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哪怕眼下处于下风,只要民心尚在,他就还没输。
不过几日后,一封俘虏带回的王凝之亲笔信让他犯难了。
王凝之要求用战俘换回被秦军擒获的顺阳太守丁穆。
丁穆被带回长安后,该吃吃,该睡睡,但就是宁死不同意出仕秦国,苻坚对这样有骨气的人极为尊重,并不为难,还让人好生伺候着。
从这个角度看,若是能用一个不愿屈服的丁穆换回被俘的将士,对秦国是件好事。
苻坚的犯难,在于他觉得人才难得,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放回去未免可惜,而王凝之又没说愿意用多少俘虏交换。
想到还要和王凝之讨价还价,苻坚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但长安的大臣们都很理智,大家一起劝谏,要求他们的陛下接受王凝之的要求,毕竟一个不愿投效的丁穆,有什么好舍不得的。
须知每一名被俘的秦军将士背后,都是一个秦国的家庭。
苻坚因为先前不愿撤军的事,有些惭愧,这次便从善如流,让苻融带着丁穆去前线,与晋人商议交换俘虏之事。
苻融的信送到蒲阪,王殊直接拆看了。
不看不要紧,一看他都乐了,对身边的几人笑道:“秦国真敢开口,要求用丁太守一人,换回右将军都贵和一万名战俘。”
刘穆之摇摇头,说道:“还真是一点交易的态度都没有,不知道是看不清形势,还是等着我们还价。”
“秦国这般开口,我都不知道怎么还价了,”王殊想了想,说道:“父亲将此事全权交给我负责,并没有给出指示,但我想都贵肯定是不能加入交易的。”
都贵身为秦国右将军,论职位要高过一郡太守,单换都是晋人吃亏,更别说还要搭上战俘了。
崔宏在边上说道:“不如去掉都贵,再将战俘减半,我看秦人会同意的。”
王殊沉吟道:“五千人么?”
“我看多了,”慕容冲大声道:“区区一郡太守,如何值得拿五千战俘去换,要知道我们双方还在交战之中,放回去的战俘很可能会重回战场。”
刘穆之同意他的说法,“丁太守对秦国并无价值,我看再少些,他们也愿意换的。”
王殊嗯了一声,提笔回信,“那就先还到一千,看看对方怎么说。”
几人都表示同意。
刘穆之又道:“周王愿意交换俘虏,除了换回丁太守之外,应该也有让这些战俘回去宣传的想法,毕竟战事还长,秦军知道我们不虐待俘虏,以后投降也能痛快些。”
王殊点点头,称赞道:“道和此言有理,而且放回去的战俘就算重回战场,再次面对我方大军时,心里恐怕也难以平静。”
写完信,他差人送到大荔城,交到苻融手中。
苻融拆信一看,字写得不错,就是内容太气人。
都贵不还也就罢了,毕竟一个投降的高级将领,换回来多半也是闲置,但要求的一万人被砍成一千人。
他觉得晋人没有谈判的诚意。
双方的第一轮谈判,完全是在各说各话。
但这事虽然是王凝之提出来的,更想促成的却是秦国,于是苻融耐着性子再次回信,表示都贵可以不要,可一万人一个都不能少。
收到信的王殊回信更短,就三个字,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