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们就那样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紧紧追随着他们,眼神中满是无助与不舍。孩子们紧紧抱住妇女们的膝盖,这样就能抓住最后的依靠。
当他们发动引擎,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一些人开始在他们身后聚集。
“豹” 式坦克的排气管中猛地喷出炽热的火花,瞬间将周围的平民照亮,闪烁着红色和橙色。
威尔斯从炮塔上最后一次望向他们:那些身影杂乱地排成方阵,跌跌撞撞地追着他们的脚步,而 “豹” 式坦克则摇摇晃晃地在树林间驶向平原。
紧接着,步兵们纷纷登上半履带车,跟在坦克后面。
仅仅几秒钟,大批步兵从树影和树隙中涌出,一股脑地涌入他们扬起的尘土和烟雾之中。
这些步兵脚步匆匆,将少数几个还能勉强跟上的妇女推到一旁,最终在平民与突围部队之间,形成了一道由破烂的灰蓝制服组成的坚固人墙。
在那微弱的月光下,这些士兵满脸胡茬,面容憔悴不堪,然而眼神中却透着一股茫然却又坚定的神情。而被他们留在身后的平民,此刻只能接受退回柏林的现实。
威尔斯所在的 “豹” 式坦克的迈巴赫发动机那沉闷的轰鸣声透过乘员舱壁传了进来,他们以自行车那样缓慢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在树林间穿梭前行。
沿着一条古老的林间小路,路两旁尽是废弃车辆的残骸,东倒西歪的树木横七竖八地躺着,还有一些在路边绝望地伸出手寻求帮助的伤员。
每时每刻,都有越来越多的步兵从森林深处不断涌出,试图汇入西行突围撤退队伍之中。
两辆庞然大物的 “虎王” 坦克已然各就各位,蓄势待发,准备率先冲出这片森林。它们的重量几乎是威尔斯那辆 “豹” 式坦克的 2倍,庞大的身躯耸立在狭窄的小路上,喷吐着滚滚浓烟,那斑驳的伪装与周围明暗交织的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天生就是这片战场的一部分。
超长的 88 毫米炮管向西延伸,远离那茂密的树林。如此之长的炮管,在车辆行进时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撞到树木,给行动带来诸多不便。
车长们端坐在炮塔指挥塔里,他们面容冷峻,毫无表情。看到瑞奇托芬指挥官的 “豹” 式坦克群护卫着无炮塔虎王上来后,没等上几秒钟,“虎王” 坦克便缓缓启动,摇摇晃晃地朝着平原驶去。
巨大的钢制履带紧紧贴合地面,每一次转动,都带起阵阵树枝和土块,发出沉闷的声响。
在森林边缘,侦查小队正奋力挥动斧头,砍伐着残存的几棵树。这些树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遮蔽着树林内部,严重阻碍着车辆的进出。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砍伐声,树木一棵接一棵地轰然倒下。
当最后一棵树倒下后,两辆 “虎王” 坦克沿着碎石路稳步前进,用履带将它碾碎。紧接着,两辆 “虎王” 坦克,撞开烧毁的卡车残骸,朝着平原边缘一路驶去。
在临近凌晨三点的时候,装甲纵队一路疾驰,顺利来到了哈韦尔河铁路桥前。可桥头哨卡的宪兵执勤军官,却如同包青天附体那样,铁面无私。他带着手下的哨兵守军,对每一辆车上的每一名士兵,都展开了极为严苛的身份审查。不仅仔仔细细地核查文件的真实性、部队番号、任务命令,还刨根问底地询问具体任务的各项细节。
\"935实验特殊部队?\"军官翻着文件冷笑,\"我怎么不知道柏林守军序列里有这个番号?\"
瑞奇托芬的右手按在腰间的p08上:\"立即放行,这是元首亲自签发的特别命令。\"
宪兵军官无动于衷地挥手,两名士兵立即架起野战电话机。电话线在夜风中摇晃,接线员拼命摇动手柄,但显然城防司令部的线路早已中断。这种情况略显尴尬,那军官随即派遣传令兵前往城防司令部,非要核实任务的真伪才肯罢休。
不管瑞奇托芬如何软硬兼施,威逼恫吓,这位执勤军官始终坚守着城防司令部和大当家下达的 “只进不出” 的死命令,坚决不肯放行。
就这样,双方陷入了近一个小时的僵持。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威尔斯眼睁睁地看着瑞奇托芬,最终还是被这位军官的强硬态度给磨平了棱角,无奈之下,只得调转车头,沿着铁路桥上游方向行进,打算去尝试几公里外的施潘道公路桥。
然而,就在装甲纵队刚刚准备离开桥头的时候,桥头的宪兵部队竟不知死活,妄图扣留整个车队,非要等城防司令部确认命令的真假才行。
瑞奇托芬见状,顿时怒发冲冠,对这种胆大包天的行为简直忍无可忍。他一声令下,装甲纵队的武器齐刷刷地调转枪口,对准了守军,同室操戈,一场冲突一触即发,大有强行闯关的架势。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炮弹的呼啸声。起初,这些炮弹只是落在大桥对岸和河面上,激起高高的水柱和尘土。可没过多久,一枚幸运的榴弹炮弹,精准地击中了桥头哨卡。只听 “轰” 的一声巨响,先前那个坚决阻拦装甲纵队的值班军官和几名倒霉的哨兵,瞬间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瑞奇托芬见此情景,当机立断,立刻下令前进,强行过河。可就在车队度过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人声嘶力竭地高喊:“苏联人来了,快炸桥!”
“先别急着炸桥!” 威尔斯心急如焚,一边大声呼喊,一边紧紧跟在虎王坦克身后,一边敲击装甲板示意驾驶员加速冲过桥头。那些横在前方带有铁丝网的木架,根本来不及清理,直接被坦克强大的冲击力撞得七零八落。
他们也顾不上绕开守军士兵用沙袋甚至水泥构筑的防御掩体,所有坦克装甲车都死死稳住方向盘,一往无前地冲过去。车内的乘客们,只能随着车体的剧烈撞击,左摇右摆。
从远处闪烁的炮光判断,苏军的炮火并非从正面打来,这些炮兵应该是隶属于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炮兵。幸运的是,他们暂时还没有动用那火力凶猛的 “斯大林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