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逆流韶华 > 第256章 旧账本自己会翻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星河的手指在木盖边缘顿了顿,像是被烫到似的缩了缩。

月光漏进木箱缝隙,在那行字迹上投下银边——“2023.6.15 急救室外待办:联系律师改遗嘱\/给林夏发最后一条消息\/确认妹妹航班”。

这是他车祸当天疼得浑身冷汗时,用护士递来的铅笔在病历背面写的,字迹歪歪扭扭,“林夏”两个字的竖划拖得老长,像道没擦干的泪痕。

他蹲下来,膝盖压得石凳发出轻响。

木箱子里的旧物随着动作窸窣作响,有生锈的钥匙扣、褪色的明星贴纸,还有半块缺角的橡皮擦——都是路人用故事换风铃时留下的信物。

那本硬皮账本躺在最上面,封皮磨得发毛,像被无数双手翻旧的。

他小心抽出来,指腹擦过泛黄的纸页,第一页是“王家媳妇借酱油一瓶,未还”,第二页“李叔修伞工钱三块,已结”,墨迹深浅不一,像被不同的手反复摩挲过。

翻到最后一页时,他的呼吸突然一滞。

日期栏写着“1998年9月1日”,正是他重生回高二开学那天。

后面的记录是“五保户张婆冬衣一件,匿名”,钢笔字带着点生涩的顿挫,像是故意藏起笔锋。

“这……不是我写的。”他喃喃自语,喉结动了动。

后颈泛起凉意——重生以来他烧了所有“必须改变”的日记本,可这本子却像从时光里游过来的鱼,偏偏在今夜撞进他的网。

院角的竹铃突然响了一声,他猛地抬头,月光把葡萄架的影子投在院墙上,像张斑驳的网。

风里飘来隔壁李婶家的夜来香味道,他想起今早帮张婆修完窗,老人往他兜里塞了把晒干的茉莉花,说“放枕头下睡得香”。

他合上账本,指尖还留着纸页的触感。

老杂货店的刘大娘总说“旧东西有魂儿”,或许该去问问她。

老杂货店的玻璃柜台蒙着层灰,刘大娘正坐在藤椅上打盹,脚边蜷着只花斑猫。

沈星河推开门,铜铃“叮”的一声,她猛地惊醒,扶了扶老花镜:“哟,是小沈啊?这么晚来买啥?”

“大娘,您看看这个。”他把账本递过去。

刘大娘眯眼凑近,布满老年斑的手指点着纸页:“这是老供销社的‘人情账’!八十年代那会儿,谁家缺盐少醋、修个锅补个伞,都不写欠条,就记这儿。没人催,但过段日子准有人拎着东西来销账——说是账,其实是记个‘我心里有数’。”她翻到中间页,突然笑了:“你瞧这儿!‘沈建国代付煤球六筐’——这不就是你爸?七九年冬天,张铁匠家揭不开锅,你爸偷偷垫的钱。”

沈星河的指尖发麻。

他想起前世父亲总说“煤球厂的老张是好人”,却从未提过代付的事。

记忆里的父亲总板着脸,可此刻看着那行字,突然想起小学冬天放学,父亲蹲在煤炉前扇风,火星子溅在他磨破的棉裤上,说“别告诉恁妈,她该心疼钱了”。

“这本子咋到你这儿了?”刘大娘把账本还给他,“当年供销社改制,这些旧账都当废纸卖了,难不成是哪个老邻居收着?”

他捏着账本往回走,路灯在青石板上投下摇晃的影子。

路过巷口的老槐树时,听见几个下棋的老头唠嗑:“老沈头当年帮我家修屋顶,我记着呢,前儿让我家小子给他送了箱苹果。”“可不是,那年我家断粮,要不是他偷偷塞粮票……”

夜风掀起账本一页,“沈建国代付煤球六筐”的字迹在路灯下泛着暖黄。

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垫付的,从不是六筐煤球钱,而是让这些细碎的“记得”在岁月里生根。

回到院子时,竹铃还在轻响。

他没把账本收进玻璃柜,反而放回木箱,用钢笔在便签上写:“本子不借,但可抄。抄完请添一笔你记得的事。”写完又找出铅笔,把笔尖削得尖尖的,插在木箱缝里。

次日清晨,他端着豆浆出门,远远就看见木箱旁围了几个晨练的老人。

张大爷举着放大镜:“这字儿写得真周正!”“可不是,昨夜暴雨,沈家院口琴声没停,我听着睡着了——这是谁写的?”

沈星河蹲在木箱前,看见第一页最下方多了行字,铅笔印有点淡,像是怕用力戳破纸页。

他嘴角慢慢翘起来,伸手摸了摸那行字,指腹蹭到点铅笔灰,像沾了层温柔的雾。

手机在兜里震动,是林夏发来的消息。

静音广场的旧物馆邮箱里躺着封信,寄件人只写了“当年的小偷”。

信里说,1999年她偷拿过同学的蓝色钢笔,二十年来总梦见那支笔在抽屉里发光,昨晚路过沈家院听见口琴声,突然想把它还回去。

照片里的信纸背面画着支钢笔,笔尖朝右,像在说“看,我还留着”。

他把信扫描上传到旧物馆系统,屏幕亮起提示:“匹配到2001年物品归还记录,接收方已移民。”他没点开详情,只是把信纸轻轻夹进账本,夹的时候听见“嘶”的一声,像是纸页在叹息。

一周后的清晨,他给院角的茉莉浇水,木箱里的账本又多了一页。

字迹比上次更粗,带着点颤抖:“我爹临终前说,欠沈建国一顿酒,一直没还上。今我把酒倒在老街石阶上,算他喝过。”

他捏着那张纸,喉结滚动两下。

转身回屋取来一坛本地米酒,坛口的红布还沾着酒渍——是上个月张婆硬塞给他的,说“你爸爱喝这个”。

他蹲在院门口,把酒坛轻轻放在青石板上。

倒酒时,酒液在石板上洇开个浅黄的圆,风裹着酒香往巷子里钻,路过的王婶踮脚看了看:“小沈,这是?”“替我爸收顿酒。”他笑着说。

那晚他睡得格外沉,梦见父亲坐在老厂门口的石墩上,手里端着只粗瓷杯。

月光把杯沿照得发亮,父亲抿了口酒,皱纹里都沾着光:“傻小子,我早喝着了。”

他在梦里笑出了声,醒时眼角还带着湿意。

连续下了三天的雨终于停了。

沈星河站在院里,仰头看天,瓦蓝瓦蓝的,像块洗干净的布。

他把母亲的旧被褥抱出来,拍了拍上面的浮尘。

竹铃在檐下叮咚作响,混着隔壁小孩的笑声,像首没词的歌。

“晾衣绳该换了。”他嘟囔着,转身去廊下找晾衣绳。

木架上挂着几串风干的辣椒,最里面的钩子上,似乎挂着个布包——颜色有点眼熟,像是……当年母亲折糖纸蝴蝶用的蓝布?

他伸手去够,晨雾还没散尽,布包在风里轻轻晃了晃,露出一角淡粉色的光——是糖纸折的蝴蝶,在晨光里闪着暖融融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