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议殿。
周帝端坐龙椅之上,眉宇间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阴郁。殿内百官肃立,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来自大楚的密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其引发的震动已无声地传遍殿内一个大臣的心头。
太尉赵禹沉声道:“据确认,鼎武关已于三日前陷落。楚帅穆远山虽保住主力南撤,但损兵数万,天险已失。秦将白起,李靖合兵一处,兵力逾二十万,兵锋直指楚都。大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听闻鼎武关如此迅速被破,所有人还是感到一阵心悸。秦军的战斗力超出了最坏的估算。
“大秦这是要一口气吞了大楚!下一个,是不是就该轮到朕的大周了!”周帝将密报狠狠拍在案上。
阶下群臣噤若寒蝉。丞相杨洪缓步出列,拱手道:“陛下息怒。秦人虎狼之性!若大楚覆灭,其携灭楚之威,下一个必是我大周!届时我大周独力面对暴秦,难矣!臣建议兵发大楚,共抗暴秦!”
周帝冷笑一声:“朕岂能不知?但我大周东、北两地主力被黑水关和云州死死挡住,寸步难进。”他顿了顿,“白玉生传信,尉迟燎原的十万龙骧营已在淮河对岸列阵,他们正与之对峙,那十三万联军也无法动弹。”
他这句话戳中了群臣的痛处。大周东境主力被黑水关的卫青死死牵制,北部血月关也被云州防线的秦军拖延,能抽调前往大楚的兵力本就有限。淮水十三万联军,如今又被尉迟燎原所牵制,进不一定能打过去,退又怕秦军直接渡过淮水,处境尴尬至极。
“陛下,要不...让白玉生撤军?”兵部尚书令狐明试探着开口,“八万精锐退守西境,总比折在楚地强。”
“撤军?”周帝猛地起身,眼中满是厉色,“撤军就是把淮水防线让给秦军!尉迟燎原一旦过河,大秦的铁骑就能顺着官道直扑我西境!到时候东境被堵,北境被拦,西境又来强敌,朕的大周,要步大楚的后尘吗?”
令狐明被怼的哑口无言,只能躬身退下。殿内陷入死寂,只有殿外的风声,像是大秦铁骑的马蹄声在耳边隐隐回荡。
“陛下,尉迟燎原乃秦国宿将,用兵老辣,龙骧营更是秦帝改革后的精锐。联军虽众,但要突破他防线,绝非易事。”赵禹躬身一揖,“如今鼎武关失陷,大楚国内必然震动。若是影响到联军士气,军心动摇下,尉迟燎原主动出击,后果不堪设想啊。”
一旦联军被尉迟燎原击溃,不仅楚国东境尽失,秦军更是可以长驱直入,与白起、李靖形成夹击之势,大楚的灭亡就在顷刻之间。而大周,也将彻底失去这唯一能在境外牵制大秦的力量。
周帝的眉头更加紧蹙。他深知,西境联军已成为决定大楚乃至天下命运的关键。绝不能败!
“传朕旨意。”周帝的声音斩钉截铁,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一,即刻从禁军中抽调三万精锐,火速支援白玉生!告诉他,朕不要他的伤亡数字,只要他守住淮河,必要时,即便付出代价,也要主动出击,务必死死缠住尉迟燎原的龙骧营,使其无法分兵支援白起。”
“二,打开武库,调拨劲弩三千,箭矢十万,重甲五千副,随军一同运往西境!朕要给联军换上最锋利的牙齿和最坚固的盾牌!”
“三,派使者前往楚都,面见楚帝。告诉他,我大周绝不会坐视不理,援军物资已在路上,让他务必稳住国内,全力支持穆远山,依托地形,节节抵抗,拖住秦军!只要大秦援军无法支援,光靠白起与李靖二十万人马,便无力攻破大楚。”
“四,”周帝的目光变得冰冷,“令情报司全力活动,不惜一切代价,破坏秦军后勤粮道,尤其是在新占的几州区域制造混乱。”
“五,让山河关,血月关寻找时机出兵!就算不能击破秦军关隘,也要拖住他们,避免秦军调军前往支援鼎武关!”
一道道旨意发出,显示了大周帝国在危机下的决断和雄厚的实力。
然而,旨意下达后,周帝并未感到轻松。他看向挂在一侧的巨大舆图,目光越过淮河,仿佛能看到尉迟燎原那坚如磐石的营寨,以及更远方的白起和李靖那两支杀气腾腾的虎狼之师。
他知道,这些措施或许能延缓大秦的攻势,但能否真正阻止大秦的统一步伐,仍是未知之数。
“白玉生...希望你能顶住尉迟燎原的压力。”周帝心中默念,“大楚能否渡过此劫,就看你们能坚持多久和我大周能否在其余两线创造出机会了。”
大楚若亡,大周便会成为大秦的下一个目标。淮水岸边的联军,不仅是在帮助大楚续命,更是在为大周争取时间。此时此刻,大周这台战争机器,开始围绕拯救大楚这一核心目标,高速运转起来。整个大陆的目光此刻都聚焦在鼎武关至楚都这一条战线上。
深夜的淮河边,白玉生站在大寨高台上,望着对岸的秦军大营。尉迟燎原早已在北岸筑起营寨,火把宛如火龙一般插遍整个岸边,显然做好了防止联军偷袭的准备。
“将军,陛下的旨意到了。”亲兵递上密信。
白玉生接过密信,快速扫过,嘴角勾起一抹苦笑。增兵三万?他抬头看向对岸的方向,眼中满是忧色。
“传令下去,加固淮水防线,多备箭矢。尉迟燎原要攻,咱们就守。通知项猛将军,告诉他,陛下承诺,只要咱们守住淮水,大楚就还有希望!”
联军士兵开始忙碌起来,楚军与周军的旗帜在风中交织,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疲惫。淮河对岸的秦军大营内,尉迟燎原正看着舆图,对身边的副将道:“传令下去,全军坚守。白玉生不攻,咱也不攻,他想拖,咱就陪他们拖着。”
夜色渐深,淮河的水声与营地里忙碌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曲战前的序曲。双方都清楚,这场淮河岸边的坚守,不仅关乎大楚与大周的存亡,更关乎大秦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