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 第65章 榔头杀手(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凌晨两点,西岭市公安局二楼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程望坐在投影幕布前,指节有节奏地敲着桌面,目光牢牢锁定在一份热力公司工单统计表上。

“这份是西岭市热力集团的全部入户记录?”他问道。

“是。”技术支援张宁点头,“他们有固定的催缴周期与检修路线,我们调出了1999年9月至12月的所有工单。总共覆盖2149户,其中可疑记录43条。”

“可疑标准?”

“没有物业报备、无现场签名、邻居不记得见过人进出、检修工具与设备登记不符。”

程望扫了一眼:“这43条,全部集中在哪几日?”

“最多的是11月11日、12月3日和12月14日。恰好是西岭案、云岗案、以及最近双井案的发生时间前后。”

“他不是每次都留下假的检修单。”程望沉思,“他挑其中最容易被混淆的时间下手,借的是‘正常流程’的壳。”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接过技术员手中的马克笔,开始在白板地图上圈出所有案发点与高重叠检修路线的交叉区域。

“看,这一带。”他圈住西岭北区与中心东街之间的三块区域,“是热力检修交汇的空窗点。每次作案,都有热力工人进出,但事后无明确身份记录。”

“我有个问题。”李城在旁皱眉道,“这么多检修记录,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凶手假冒的?”

“看签名。”程望拿出一份检修回执单,指着一栏,“这是云岗案那次,住户签名是‘杨玉兰’,但杨玉兰实际上当天在医院做透析,不可能在家。”

“难道是邻居代签?”

“不像。”程望眼神犀利,“我们调取了笔迹,是同一个人在几份单据上签名。也就是说——”

“——凶手模仿签名?”李城接话。

“不止模仿。”程望一字一顿道,“他编造整套记录,意味着他熟悉流程、懂得如何混入管理盲区。而这一切,指向一个身份。”

众人都屏住呼吸。

“他,曾是供热公司的工人。”程望缓慢地说。

技术组立刻开始调取过往员工档案。西岭热力集团自1992年成立以来,共有登记员工超过1400人,期间裁员、调岗、辞退、因伤退岗等共计428人。

“重点查1997年至1999年之间离职人员。”程望盯着屏幕,“筛掉女性,年龄小于25或大于45的剔除,再根据作案路线距离,筛选住所位置靠近案发点的。”

一个小时后,系统筛出符合条件的14人。

“其中有三人失联超过两年。”张宁抬头汇报,“但其中一人引起注意。”

他把资料传至大屏幕:“李某,男,1971年出生,曾任热力公司管网维修工,1998年因‘心理问题’主动申请辞职,之后户口迁出西岭,目前登记无业,家人称其‘外出务工’。”

“这个人哪天离职?”程望问。

“1998年9月。”

“正好是系列案件首起一年之前。”程望靠近屏幕,“这人外形资料、行踪轨迹有重合点吗?”

张宁点头,调出一张照片:“这是他1997年员工证件照,身高176,体型瘦长。云岗案的邻居口述见过一个‘高个子、肩背工具包’的检修工,和他大致吻合。”

“有亲属可联系?”

“有个姐姐,现住在旧城区。”

天色已经微亮,街道尚未苏醒,会议室的灯光照在每一张脸上,映出一层清冷的压迫感。

“走一趟。”程望道,“我来问。”

……

李某姐姐家的小屋,挤在老城区一栋砖混结构的平房区内,院门紧锁,门口种着几盆多年未换土的枯黄盆景。

程望轻轻敲门,屋内很快传出咳嗽声。

“谁啊?”

“警察。”程望出示证件。

门缓缓打开,一名面色蜡黄、头发灰白的中年妇女走出,神情显得有些慌张:“出、出什么事了?”

“我们在调查一宗案件,想了解一下你弟弟李某的行踪。”

妇女明显愣了下,低声说:“他……他好几年没回来过了。”

“最后一次联系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99年春节。他说在外地打工,我就、就没问。”

程望敏锐地捕捉到她的迟疑:“请您带我们进去看看,有些问题需要您协助确认。”

屋内陈设简单,略显凌乱,一角放着一个被封起来的木箱,箱口用粗麻绳捆着。

程望眼神一凛,走过去轻轻解开麻绳。箱内除了一些旧衣服外,最底层是一只陈旧的工作包,内壁隐约可见红褐色斑点。

“这是他留下的?”他问。

妇人低头不语,眼角隐约泛红:“我、我以为他……只是走了,不会再回来……”

程望捧起那只工作包,翻看内部结构,正是检修工标配样式。工具槽中仍嵌有榔头卡位的印痕。此时,技术员在门口轻声喊道:“组长,我们在后院找到一双旧胶底工作鞋,与现场脚印一致。”

一瞬间,现场气氛仿佛凝固。

程望站起身,眼神沉如深井:“立刻申请搜查令,并调取该房屋所有出入记录。我们,找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