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 第65章 榔头杀手(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程望到达西岭市时,已经是晚上九点。

从江州飞来不过一小时,但人群、风声、疲惫、案卷,那些盘旋在思绪边缘的片段,一直未停。专案组已经进驻西岭市局三天,侦查组、技术组、心理侧写组正在集中调阅所有历年涉及“上门入户行凶”的未破案件。

西岭案,是最早被发现的案件,也可能是“榔头杀手”首次犯案的起点。案发单元楼位于一条僻静街巷,是1970年代建的老式家属楼,一梯两户,整栋楼十层,楼道昏暗无监控,邻里关系紧密却又麻木,对陌生人出入的警觉性极低。

死者名叫赵淑云,66岁,退休教师,丈夫早年病故,儿子远在南方打工,每月寄钱维持母亲生活。案发当日,她独自在家准备午饭,被人以“暖气检修”为由引至厨房,头部遭连续重击五下,脑组织广泛出血,死亡时间估计为上午8:30至9:10之间。

程望抵达现场时,屋内陈设已保持原样,技术组按他的要求保留了一切未清理痕迹:灰白色毛绒拖鞋的一只歪倒在门边,地砖缝里卡着一丝血痕,切菜板上半根胡萝卜还没切完,刀刃上染着褐色残渍。

他脱下外套,站在厨房门口,没有立刻说话。

“你怎么看?”随行的技术队员问。

程望低头看着地面,右脚轻轻往前踏了一步,站到胡萝卜附近。此处正是死者倒下的位置。他略一俯身,目光顺着台面、过道、门口方向依次扫过。每个角度、每条缝隙、每一块瓷砖的划痕,他都仿佛在脑中重构一遍。

“不是抢劫。”他突然道。

“什么?”技术员一愣,“可现场贵重物品——”

“是被顺带拿走的。”程望指着客厅那个抽屉,“看这个锁孔被撬的位置,角度不对,力度也不足,是死者死亡后,凶手刻意营造的劫匪现场。”

技术员微微皱眉,但没有反驳。他知道程望的判断不会轻易出口。

“他动手前,至少跟死者交谈过三十秒。”程望继续道,“这里——你看水壶,水还在烧,说明死者刚接待完他准备沏茶,说明对他没防备。再看桌子上的暖气检修单——笔迹是赵淑云亲自签的,那支笔上有她手掌的残留油脂。”

“那说明什么?”

“说明凶手跟她谈过话,是理直气壮地‘入户’的。”程望看着那份假造的检修单,“而且他准备得很充分。”

“那他怎么知道这里住着一个独居老人?”

程望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门口,把门关上,再缓慢走入厨房,一步步模拟凶手进入室内的路径与行为顺序。

“敲门——自称检修人员——赵淑云开门——礼貌进屋——提出‘检查暖气管道’——让她配合打开厨房阀门——在她转身那刻,出手。”

“凶手手里那个工具包很关键。”他顿了顿,“他不是提着榔头来的。他是带着完整维修包来的,榔头是藏在最底下的。”

“也就是说,他准备得很专业?”

“是的。凶手对‘工人形象’的把控非常精准。”程望目光幽深,“这说明,他有相当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看向墙角,那是暖气管道的接口,已经锈蚀许久。“你有没有发现,他从没真的动手检查过哪根暖气?他对管线结构一无所知。他只是‘穿得像个检修工’而已。”

技术员沉默了一瞬:“你怀疑他不是正式的维修工人?”

“不只是‘不是’,而是‘故意伪装’。”程望语气冷静如水,“他甚至研究过小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进出人员构成。”

“怎么判断的?”

“你看墙上的这张催缴单。”程望指着厨房门后的便笺,“市供热公司每月10号上门催费,这份单子是当月7号贴的。一般催缴单贴上三天内,用户容易相信有人来入户检修。”

“也就是说,他连催费周期都研究过。”

“比我们想象得更细。”程望缓缓道,“他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极度冷静地‘选中’了这个时间窗。”

技术员沉默了。他突然意识到,凶手不是靠“运气”杀人,而是靠“规划”。

走出案发现场时,已近午夜。小区楼道依旧破旧,灯光昏黄,偶尔传来几声咳嗽与风声交织的杂响。

程望看着那封闭的楼门,半晌不开口。副组长李城走近,小声问:“这案子,你觉得能锁定方向了吗?”

“方向清楚了,”程望语气冷静,“但人还藏在‘我们以为的常识’背后。”

“什么意思?”

“我们一直把他当作惯犯、劫匪、流窜者……可他可能不是。他可能从没走远。他的下一个目标,也许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

李城咬牙:“你怀疑他根本就在西岭?”

程望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沉声吩咐:“把所有本地热力维修公司名单调来,我要看他们入户检修记录,尤其是有工作服、随身工具、无入户监控证明的那类。”

“你怀疑他冒用内部人员身份?”

“也可能他曾经就是。”

这句话一落下,夜风正吹动楼下铁门发出刺耳的咯吱声,仿佛一只藏在深井里的怪物正缓缓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