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获取的情报,多铎部并未直接南下,而是朝着庐州方向进军,目前驻守在庐州是刘良佐部,据参谋部的估测,清军预计将在正月初一之前抵达庐州。
所以朱慈烺在徐州并未急于进军,他首先派遣军情司南下继续收集情报,随后传信后方的方岳贡,派官员前来接收徐州城。
如果继续南下,就是高杰部的驻地泗州,军团总参谋部开始制定对于高杰部的作战计划,陈奇瑜资历老,又做过总督,谋略也不错,被任命为军团总参谋长。
朱慈烺通过史料记载,认为高杰有被招安的可能,于是在军议上提出了这个想法,陈奇瑜虽然在招安上吃过大亏,但考虑到当前的形势也同意这个想法。
若是庐州的刘良佐能奋勇抵抗,朱慈烺这边根本毫无压力,战争一旦打响,哪怕刘良佐部都是废物,只要能坚守几天,轻松消灭清军也不是太过困难。
但参谋部根据刘良佐过往的表现,认为刘良佐降清的几率非常大,可以派遣使者安抚,防止其投靠多铎。
其手下兵力,在黄得功撤离庐州之后,已经达到十万人,若是降清,加上多铎主力,人数就达到了二十多万。
朱慈烺却知道刘亮佐降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清军在前,就算派人前去也会先降清,所以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而现在驻守扬州的刘泽清更不靠谱,其作为山东总兵之时,无视崇祯帝勤王调令,一路劫掠南下,指望他抗清更是不可能。
现在刘泽清手下兵力也有六万多人,若是全部降清,多铎的兵力瞬间就会涨到几十万之多,因此必须想办法牵制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武昌的左良玉,号称八十万大军驻守武昌,军情司现在没有能力获取武昌方面的情报,因为左良玉的威胁也非常大。
朱慈烺现在还不知道左良玉部现在已经沿着长江东下,因为天色寒冷,部分江面结冰,将其部队困在九江。
原本历史上,左良玉死于明年四月份,其子左梦庚投靠了清廷,朱慈烺根据史料和这一世的情报,分析左军兵力大约在二十万以上。
其掌握的前五营精锐大概十万人,另外十万人是裹挟的流民和残兵,其绝不会像坊间流传的一样,拥有八十万大军。
对于左良玉的威胁,鞭长莫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原本历史上,左良玉要是不死,左军是有不降清的可能。
所以现在明军面对的压力还是不小,高杰部现在大约有五万人,如果可以让高杰部前往扬州拖着刘泽清部是最好不过的。
朱慈烺为此又利用手机在网络上查阅高杰的资料,发现有史料记载,高杰虽性格暴戾,但对其妻子刑氏却言听计从。
原本历史上,高杰被杀之后,其部下发生哗变,血洗了睢州城,危急之时,史可法亲自前往高杰营中善后。
先是立高杰的儿子高元爵为兴平伯世子,然后将其外甥李本深立为提督,胡茅祯为阁标大厅,李成栋为徐州总兵。
刑夫人深知儿子年幼,难以服众,便想让儿子认史可法为义父,这其实是一步好棋,不仅能提升史可法在军中的威信。
还可以利用高杰的死,引导部下对清军的仇恨,留在军中统一调度,不论是出兵河南或者山东,同各地义军连城一片,定有一番作为。
但史可法顾忌名声,不愿收高元爵为义子,令高元爵认原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义军,引得高杰部不满,之后便重新回到兖州。
因为史可法的臭棋,致使高杰部几万人马形不成统一的调度,各将领之间彼此不服,清军一南下,就是纷纷投清,面对明军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由此可见,邢夫人也是识大体,且富有智慧之人,因为可以从邢夫人身上寻找突破口,现在高杰没死,许定国也被祭了旗,睢州之变是不可能发生了。
送个干爹过去自然是行不通了,必须派一个有威望,且能代表自己的人过去,朱慈烺扫视一圈,又看到了吴长喜。
吴长喜在江南办的差都不错,不管是传信唐王还是前往长沙寻人,都做的非常好,作为东宫典玺太监,的确能代表自己。
在一旁伺候的吴长喜看到太子的目光过来,联想到先前参谋部的讨论,不禁有种不好的预感,这才回来没多久,难道殿下又要派他出差?
最终,确认由吴长喜代表朱慈烺,前往泗州招抚高杰部,军机大臣兼内阁大学士堵胤锡请命一同前往压阵。
朱慈烺放心不少,原本历史上堵胤锡独身一人可以劝降几十万大顺军,对付一个高杰问题不大,况且背后还有十万大军做后盾。
徐州距离泗州大约有一百八十里,原本明军急行军一天一夜可行一百五十里,朱慈烺改良四轮马车之后,一天可达泗州。
第二天一早,堵胤锡和吴长喜乘坐四轮载人马车,在一百锦衣卫,两百骑兵的护送下,往泗州赶去,前去招抚高杰。
此刻已经是腊月二十五,距离过年还有五天,明代春节被称为正旦或元旦,其风俗已经和后世相差无几了,是这片土地最重要的节日。
这也是朱慈烺穿越而来之后,过的第一个年,看来要在徐州过了,原本朱慈烺曾打算在年前赶到南京登基,现在却实现不了。
在济宁的内阁更着急,一旦过了年,朝廷文书和公告该怎么书写,因为朱慈烺没有登基称帝,也就没有年号,商议之后,按照礼制只能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即崇祯十八年。
这样下来,即使朱慈烺登基称帝,按照朝廷的惯例,过一年才能使用新的年号,对此朱慈烺倒是无所谓。
此刻大地已经被雪覆盖,整个徐州城内白雪皑皑,朱慈烺身穿便服,在几个侍卫的陪同下走在街头,城中已经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息。
虽然连年战乱,百姓的日子过的很艰苦,也是要过年的,这是中国千百年来不可磨灭的习惯,也算是唯一的心灵藉慰。
(pS: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数据不是太好,很多作者这种时候已经切书了,但是只要有一个读者,我就不会放弃,保证每天两更,后面设定的剧情还有很多,大家可放心观看,有什么不足要及时指出呀!每一条评论我都会看,谢谢各位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