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 第267章 朝堂上的暗流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待群臣依次入座,殿内气氛骤然紧张。一位大臣霍然起身,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隆基略显诧异,放下酒杯道:“可是为将士们请功?此事朕自有决断,待三日庆功宴后自会封赏。”

“陛下心系将士,臣深感钦佩。然臣所奏非为此事。”大臣语气坚定。

李隆基眉头微皱:“既非军功之事,何不等朝会再议?今日喜庆之时,若无要事...”

“陛下!”大臣突然提高声调,“此事关乎社稷安危,请容臣一言!”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李隆基缓缓说道:“讲。”

“臣要弹劾杨氏满门!”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群臣齐齐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龙椅上的帝王。

“你说什么?”李隆基先是一怔,随即沉下脸来:“杨氏有何过错?”

尽管昨夜与杨贵妃姐妹起了冲突,但他从未想过要严惩杨氏。毕竟杨贵妃仍是他的心头肉。

大臣强忍惧意,从袖中取出一本奏章:“杨氏仗势欺人,夺人田产,霸人妻女,其罪罄竹难书!请陛下明鉴!”

李乾余光扫向李林甫,心中暗叹:好快的动作!昨夜才生变故,今晨罪证就已备齐。显然这位权相早已暗中收集多时,只待时机。

高力士快步上前接过奏章,呈于御前。李隆基展开细阅,眉头越锁越紧。殿内群臣屏息凝神,目光紧锁帝王面容,生怕错过一丝变化。

然而令众人失望的是,除却眉头紧蹙,李隆基再无其他反应。这份沉静,反而让殿内气氛更加凝重。

就连城府深不可测的李林甫此刻也难以保持镇定,眉宇间隐隐透着一丝焦灼。

扳倒杨国忠这个心腹大患,是他眼下最紧要的任务。

若此次失手,不仅相位难保,更可怕的是,一旦让杨氏挺过这一劫,必将变本加厉。杨国忠卷土重来的威胁,将比现在更加致命。

太子李亨如坐针毡,活像一只躁动的猴子。

对他而言,杨氏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威胁。一个李林甫已经让他疲于应付,再加上杨氏,简直是雪上加霜。

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杨国忠曾与李林甫联手逼迫他休掉心爱的太子妃。这份血海深仇,岂能不报?

安禄山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同样波澜起伏。作为杨贵妃的“义子”,他深知这不过是个幌子。若能借机除掉杨国忠,他就能独占杨贵妃的宠信,获取更大的利益。

在一片焦灼的等待中,李隆基终于放下奏章,神色莫测:“你所言可属实?”

“陛下明鉴,句句属实,绝无虚言。”大臣斩钉截铁地回答。

“若有半句虚言呢?”李隆基目光如炬。

“甘受大唐律法严惩!”大臣毫不犹豫。奏章上的罪证确凿,他底气十足。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隆基突然环视群臣:“还有谁要上奏?”

殿内一片哗然。就连李乾也不禁侧目看向李林甫,却见这位老谋深算的宰相同样眉头紧锁,显然也摸不透帝王的心思。

“今日本是庆功,不该议这些事。”李隆基缓缓道来,“但既然已经提起,不妨说个明白。否则,这庆功也喜庆不起来了。”

这番解释合情合理,不少大臣跃跃欲试。然而更深层的含义,却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帝王此举,究竟是在给杨氏机会,还是在为彻底清算铺路?

然而,群臣终究无人敢率先出头。

“但说无妨,言者无罪。”李隆基大手一挥,语气笃定。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沸腾。帝王金口玉言,既已承诺不治罪,众臣最后的顾虑也烟消云散。

“陛下,臣有本奏!”

“臣亦有本!”

“臣要参杨氏一本!”

此起彼伏的奏请声在大殿内回荡。

“一个个来。”李隆基指向一位大臣,“你先说。”

“谢陛下。”这位大臣难掩激动,虽然头功已被他人所夺,但能分一杯羹也是幸事,“杨氏之罪,罄竹难书!若不除之,大唐难安!”

接下来是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将杨氏这些年的罪行一一列举。时间、地点、人证、物证俱全,只差将罪证当场呈上。李隆基听得极为专注,不时点头示意。

待这位大臣言毕,帝王并未立即表态,而是继续点名其他大臣发言。一连十几位大臣轮番上阵,所言大同小异,无非是措辞语气略有差异。

待众人言毕,李隆基转向李林甫:“丞相,他们所言可属实?”

这些大臣或为李林甫党羽,或为太子李亨心腹,亦或是安禄山亲信,今日却为同一目标齐聚,扳倒杨氏。

李林甫何等老辣,当即以退为进:“陛下,句句属实,绝无虚言。此皆臣失察之过,未能及时察觉杨氏恶行,请陛下治罪。”

“太子以为如何?”李隆基不置可否,转向李亨。

“父皇,儿臣今日方知杨氏恶行如此骇人听闻,儿臣...”太子话未说完,便被李隆基挥手打断。

“禄山,你有何话说?”最后,帝王将目光投向安禄山。

这胡将精明过人,深知其中利害:“陛下,臣久在外地,不知京中详情,不敢妄言。”

他话锋一转,“然昨日臣亲眼所见,杨氏子弟嚣张跋扈,目无王法。杨曦不过仗着父辈荫庇,不仅擅闯庆功宴,更公然侮辱大唐将士!”

“嗯!”这番言论立即引来一片附和之声。

安禄山这番话可谓滴水不漏,既撇清了自己在京中的耳目,又借昨日之事坐实了杨氏的嚣张气焰。

“杨国忠不仅不责罚杨曦,反而扬言要处死为大唐出生入死的将士。”安禄山言辞凿凿,掷地有声,“如此狂妄之徒,当着陛下的面尚且如此放肆,若陛下不在场,其行径可想而知。”

“臣等附议!”安禄山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昨夜的庆功宴上,众臣亲眼见证了杨氏的嚣张跋扈。

他们不仅侮辱凯旋的将士,更连李靖、苏定方、程知节这等开国功臣都不放在眼里。当着帝王之面尚且如此,背地里又会做出何等出格之事?

对于杨氏的嚣张气焰,再没有人比李隆基更清楚了。

杨氏四姐妹敢对他这个九五之尊动手动脚,敢将他拒之榻外,她们的家人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隆基身上,等待他的裁决。

“杨氏当真如此可恶?”李隆基剑眉一挑,沉声发问。

群臣心头一沉,看来帝王还是割舍不下杨贵妃,今日这番苦心怕是要付诸东流了。

“陛下,臣有本奏。”就在这紧要关头,李乾挺身而出。

“李乾!”李隆基目光如电,声色俱厉,“你也要参奏杨氏?”那凌厉的眼神中,分明带着警告之意。

殿内气氛骤然凝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