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圃引来的“大佬旋风”刚刚平息,轧钢厂医务处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份来自上级卫生部门的红头文件,便如同新的集结号,送到了杨为民厂长的案头,也迅速传达到了陈小满手中。
文件内容清晰而紧迫:为响应国家号召,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所有在卫生部正式登记注册的执业医生,必须分批、分区参加为期七天的集中义诊活动!
地点就在城郊结合部的几个大型居民区和附近的生产队。
陈小满的名字,赫然在列。作为轧钢厂医务处公认医术最精湛、临床经验最丰富的中医,他自然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厂里派出的核心骨干。
“小满,这次任务意义重大!”杨厂长亲自把陈小满叫到办公室,神情严肃,“这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体现我们工人阶级医疗队伍精神风貌,响应国家号召的实际行动!
你代表的是咱们轧钢厂,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最好的医术拿出来,服务好群众!”
“厂长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陈小满站得笔直,语气坚定。他心里明白,这七天,对普通人将是体力和精力的双重极限挑战,但对他这个身负系统的人来说,体力消耗可以忽略不计,真正的考验是医术的极限运用和应对庞大而复杂的病例流。
消息传回家,安雨琪的反应让陈小满有些意外。
“义诊?七天?在城外?”她放下正在给儿子缝补的小衣服,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但眼神里却没有抱怨,反而带着一种理解和决断,“七天可不短,你一个人忙前忙后,吃饭休息都成问题,还要应对那么多病人……
不行,我得跟你一起去!”
“你跟我去?”陈小满一愣,“中华怎么办?他还这么小……”
“中华有他爷爷奶奶呢,还有家里那俩小丫头也能搭把手。照顾几天没问题。”安雨琪语气果断,带着不容商量的意味,“我虽然还没复工,但从小在爷爷和爸爸身边长大,望闻问切、抓药煎药、针灸推拿,哪样没学过没干过?
给你打下手、维持秩序、照顾病人,总比你一个人强!再说了,”
她顿了顿,眼神柔和下来,“你……再能干也是人,这么高强度,身边没个照应的人怎么行?
有我在,至少能盯着你按时吃饭喝水。”
陈小满看着妻子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关切和跃跃欲试的“专业自信”,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安雨琪说的是实话,她从小浸润在中医世家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功底扎实,只是婚后相夫教子,才暂时放下了针灸包。
有她在身边,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是医疗上最可靠、最默契的助手!
至于体力消耗?
他有系统加持,完全不是问题,但妻子的这份心意和并肩作战的愿望,他无比珍视。
“好!”陈小满没有犹豫,用力握了握妻子的手,“那就辛苦你了!中华那边……”
“放心,爹娘那里我去说,他们肯定支持!”安雨琪立刻拍板,行动力十足。
三天后,天刚蒙蒙亮。陈小满背着他那个标志性的、装满了银针、艾条、常用中成药和急救药材的药箱,安雨琪则挎着一个大布包,里面装着保温饭盒、水壶、替换衣物和一些简单的日用品。
两人在陈大昌老两口担忧又支持的目光、以及还在睡梦中的儿子小脸上轻轻一吻后,踏上了前往城郊义诊点的公共汽车。
家里那俩小丫头也揉着眼睛爬起来送行,小脸上满是好奇和不舍。
义诊点设在城郊一个规模颇大的居民委员会大院里。
几张长条桌拼成简陋的诊台,上面铺着白布。
旁边搭了个临时药棚,堆放着由市里统一调拨的部分基础药材。
现场早已是人头攒动!得知有城里的大夫来免费看病,附近十里八乡的居民扶老携幼,早早地就排起了长龙。
队伍里,有拄着拐杖、咳嗽不止的老人,有抱着啼哭婴儿的妇女,有面色蜡黄、捂着肚子的汉子,还有不少穿着工装、显然是附近小厂工人的身影。
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和淡淡的草药苦香。
陈小满和安雨琪一到现场,就被眼前的阵仗震了一下,但两人没有丝毫迟疑,立刻找到负责人报到,迅速换上白大褂,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陈小满往诊台后一坐,那沉稳的气场便自然流露出来。
他眼神专注锐利,手指搭脉,凝神细辨,问诊简洁而切中要害。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症状,他如同不知疲倦的精密仪器,总能迅速抓住关键,或开方,或施针,或推拿,手法娴熟,见效显着。
得益于系统带来的超强体质和精力,他处理病人的速度远超旁人,思维始终清晰敏捷。
“大夫,我这腰疼了好几年了,阴天下雨就跟断了似的……”
“陈大夫,我这娃夜里总哭闹,不肯吃奶……”
“医生,我爹这喘病又犯了,咳得睡不了觉……”
安雨琪则成了他最得力的臂膀和最佳“润滑剂”。
她熟练地维持着秩序,引导病人;帮陈小满快速、清晰地记录病历,书写药方。
在药棚协助抓药、分包,并仔细叮嘱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遇到需要针灸或推拿的病人,她也能立刻准备好器具,或者在一旁协助陈小满固定体位、安抚病人情绪。
她清脆温和的声音和始终带着安抚笑容的脸庞,有效地缓解了病人的紧张和现场的混乱。
“这位大姐,您这方子里的黄芪和党参要后下,煎十五分钟就行,别熬太久失了药性。”
“大娘,这艾条给您,回家让家人帮您灸这个穴位,每天一次,一次一刻钟。”
“小弟弟别怕,让阿姨看看嗓子……哦,有点红,来,张嘴,啊……真乖!”
安雨琪的专业素养和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很快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与喜爱。
有她在,陈小满那本就高效的诊疗过程变得更加流畅,整个义诊点虽然忙碌却显得有条不紊。
中午,人群稍歇。两人就在嘈杂的院子里,找个角落,打开安雨琪带来的保温饭盒。
里面是陈母一大早起来做的烙饼和炒青菜,还有两个煮鸡蛋。虽然简单,但热气腾腾。
“快吃,趁热。”安雨琪把筷子塞到陈小满手里,又递上水壶,“喝口水,润润嗓子,上午看你说话就没停过。”
她看着丈夫虽然忙碌一上午却不见明显疲态的脸,心里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安心。
陈小满确实饿了,接过饭盒,看着妻子同样带着倦色却依然明亮的眼睛,心头涌起难以言喻的感激和温暖:“辛苦你了,雨琪,没有你,我一个人效率再高,现场也得乱套。”
“说什么呢。”安雨琪嗔怪地看他一眼,自己也拿起一块饼,“能跟你一起出来做点事,帮帮这些人,我心里踏实。”
她环顾着周围或坐或卧、等待着下午诊疗的病人,“你看他们,好多都是拖了很久才敢来看,或者根本看不起病的。咱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陈小满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看到那些饱含期待和痛苦的眼神,心中的责任感更加沉甸甸。他用力点点头,大口吃着饼,为下午的战斗储备能量。
系统带来的充沛体力让他对即将到来的高强度工作毫无惧色。
下午的病人果然更多,情况也更复杂。
陈小满如同定海神针,高效而精准地处理着每一个病例。
安雨琪在他身边穿梭忙碌,配合得天衣无缝。
就在临近傍晚,义诊点准备收摊时,一个满身尘土、面色青灰、被两个壮实小伙子用门板抬来的老农,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老人双手死死捂着右下腹,痛苦地蜷缩着,额头冷汗涔涔,呼吸急促,已经有些神志不清。
“大夫!救命啊!俺爹肚子疼得不行了!在田里突然就倒下了!”抬人的小伙子带着哭腔喊道,声音里满是绝望。
陈小满和安雨琪立刻上前。陈小满眼神一凝,迅速检查: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剧烈,腹肌紧张如板状……典型的“肠痈”(急性阑尾炎)!
而且凭借远超常人的敏锐感知,他能察觉到腹腔内炎症和积液的严重程度,很可能已经穿孔,命悬一线!
“必须马上送医院手术!一刻不能耽误!有生命危险!”陈小满斩钉截铁地说,同时手速如电,迅速拿出银针,“我先给他扎几针,稳住剧痛,争取点时间!
雨琪,快联系最近的医院急诊,让他们做好紧急剖腹探查和阑尾切除的准备!
再找辆车!
要快!”
安雨琪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身,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居委会办公室打电话。
陈小满则半跪在门板旁,无视地面的尘土,在老人剧痛的腹部周围几个关键穴位快速下针,手法精准而沉稳,指尖似乎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暖流。
几针下去,老人剧烈的呻吟声果然减弱了一些,紧锁的眉头也略微舒展,呼吸似乎顺畅了一点点。
很快,安雨琪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脸上带着一丝庆幸:“联系好了!
医院那边已经紧急准备手术室和医生!
正好有辆送东西的拖拉机还没走,司机答应马上送人!”
当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黑烟,载着门板上的老人和他的儿子们,在暮色中朝着医院方向疾驰而去时,陈小满和安雨琪才长长松了口气。
陈小满的后背微微汗湿,安雨琪则明显累得不轻。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连续七个小时的超高强度工作,安雨琪已经感到腿脚发软,嗓子冒烟,但陈小满依旧站得笔直,目光沉静。
他看着逐渐散去的人群,看着那些拿着药、带着希望离开的病人,看着身边疲惫却眼神坚定的妻子,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和医者特有的欣慰,充盈在心头。
这不仅是对救死扶伤的践行,更是与爱人并肩作战的珍贵体验。
这仅仅只是义诊的第一天。还有六天,同样的忙碌、同样的挑战、同样的与病痛赛跑在等待着他们。
但陈小满知道,自己有系统赋予的超凡体力和感知作为后盾,有妻子安雨琪这位最默契、最可靠的战友在身边,有那份共同守护生命、践行医者仁心的信念,再苦再累的战场,他们也能携手闯过,为这片城郊的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