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谷物的清香,漫过涿州的 “夏粮储备窖”。王阿福站在窖口,手里攥着《夏粮入库册》—— 经过十日奋战,涿州夏麦已全部收割完毕,今日是夏粮入库的日子,按 “夏粮入库规范”,需逐户核对麦粒数量、检查麦粒干燥度,确保入库粮食无霉变、无杂质。此刻,农户们推着装满麦粒的牛车,在窖外排起长队,归降的残匪耶律石带着辅兵,手持 “粮食探子”(竹制长管,可插入粮堆检测湿度),站在窖口准备验收。
“陈老栓,你家应交麦粒三百石,先测湿度!” 王阿福高声喊道。陈老栓推着牛车上前,耶律石将粮食探子插入粮堆,拔出后闻了闻,又用手捻了捻麦粒:“湿度达标,无霉味,可入库!” 辅兵们立刻上前,用木铲将麦粒铲入陶瓮,每装完一瓮就贴上 “陈老栓,五石” 的标签,再由两人抬着送入储备窖。晨雾中,陶瓮碰撞的 “咚咚” 声与农户们的谈笑声交织,格外热闹。
契丹农户耶律娜的牛车紧随其后,她的麦粒装在新织的麻布口袋里,比陶瓮更轻便。“阿娜,你家的麦粒颗粒真均匀,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王阿福笑着说,手里的算盘正计算着入库数量,“应交两百八十石,刚才测了湿度,也达标,直接入库吧。” 耶律娜点头,让儿子帮忙解开麻布口袋,麦粒顺着袋口流入陶瓮,金黄的麦粒在晨雾中闪烁着光泽,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金。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储备窖内检查 “通风情况”—— 窖内每隔一丈就有一个通风口,用竹篾遮挡,既能通风防潮,又能防止老鼠进入。“通风口要每天清理,不能被杂物堵住,” 他对负责看管储备窖的周仓说,“还要定期用‘草木灰防潮层’,每半个月在窖底铺一层草木灰,防止麦粒受潮。” 周仓点头,立刻拿起扫帚,清理通风口的杂物,晨雾从通风口渗入,带着一丝凉意,让窖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宜储存的范围内。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储备窖外的 “入库进度牌” 上。牌上已记录 “入库农户九十八户,入库麦粒两万三千石”,还差最后两户就能完成全部入库。王阿福看着进度牌,对农户们说:“今日完成入库后,明日开始发放‘夏收补贴’,每户按入库数量的一成发放,多劳多得!” 农户们闻言,欢呼声四起,午间的阳光越来越暖,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午间的日头正烈,居庸关的 “审讯室” 内,李二郎正审问被俘的辽军探子头目。按 “战俘审讯流程”,需先核实探子身份、了解辽境动向,再判断是否有潜在威胁,审讯时不得使用酷刑,以攻心为主。此刻,探子头目被绑在木椅上,面前放着一碗水,李二郎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审讯记录册》,目光平静却带着威慑力。
“你叫什么名字?在辽军中担任什么职务?” 李二郎问道,笔尖悬在册子上方,随时准备记录。探子头目沉默片刻,低声回答:“我叫耶律哈,是辽军‘侦骑营’的小校,负责侦查燕云边境的布防。” 李二郎点头,又问:“这次来燕云,除了侦查布防,还有其他任务吗?辽境近期有什么动向?”
耶律哈抬头看了看李二郎,又低下头:“没其他任务,就是侦查布防;辽境近期没什么大动作,只是萧太后让边境的守军加强了戒备,还从后方调了些粮草到榆关附近的‘黑山城’,说是防备大宋进攻。” 李二郎追问:“黑山城现在有多少守军?粮草有多少?” 耶律哈想了想:“守军大概五千人,粮草听说有十万石,具体数量我不清楚,我只是个小校,接触不到核心情报。”
午间的阳光透过审讯室的窗户,照在耶律哈的脸上,他的额头渗出冷汗。李二郎看出他没说假话,便让人端来一碗粟米饼:“先吃点东西,只要你如实回答,我们不会为难你,” 他顿了顿,“你也看到了,燕云现在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你们辽军就算再调兵,也打不过联防队,不如归降大宋,还能分到土地,比在辽军当探子强。” 耶律哈接过粟米饼,咬了一口,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 他在辽军经常吃不饱,没想到大宋会如此善待俘虏。
黄昏的风带着微凉,吹得蓟州的 “秋收筹备棚” 旗帜猎猎作响。王晏之带着王阿福、林小满,正在筹备秋收物资 —— 按 “秋收物资筹备制度”,需提前准备 “收割工具、晾晒场地、储粮设施”,还要制定 “秋收互助计划”,帮助老弱病残农户收割,确保秋收顺利进行。
“收割工具要准备五千把镰刀、两千副木枷,还要让冶铁坊赶制两百把‘新改良的割麦刀’,这种刀比普通镰刀锋利,收割速度能快三成,” 王晏之指着《秋收物资清单》,“晾晒场地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大一倍,用竹篾搭建‘防雨棚’,防止秋收时下雨,麦粒无法晾晒。” 王阿福点头,立刻让人传信给冶铁坊,让他们加快赶制割麦刀,又让人去各村统计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农户数量,为制定互助计划做准备。
林小满则在筹备 “秋收种子”—— 他从泗州调来的 “晚粟良种” 已运抵蓟州,共五万石,装在陶瓮中,每瓮都贴有 “良种” 标签,防止与普通种子混淆。“这种子要单独储存,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里,” 他对负责看管种子的周平说,“播种前还要进行‘浸种处理’,用温水浸泡半日,再拌上防虫药粉,提高发芽率。” 周平点头,立刻将种子搬进仓库,还在仓库内铺了一层草木灰,确保种子不受潮。
黄昏的余晖渐暗,筹备棚外的 “秋收互助登记处” 已围满农户。陈老栓和耶律娜都来登记,陈老栓说:“我家儿子能干活,愿意帮村里的周老汉收割,他年纪大了,没人帮忙肯定不行。” 耶律娜也说:“我们部落有二十个年轻小伙,都愿意加入互助队,帮需要的农户收割。” 王晏之看着登记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汉契百姓的互助,正是燕云稳定发展的关键。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夏粮入库与审讯情况,还讨论了秋收筹备的细节。“夏粮入库顺利完成,共入库麦粒两万五千石,超出预期两千石,” 王晏之指着沙盘上的储备窖位置,“这些粮食足够燕云百姓吃三个月,还能支援边军,为秋收减轻了压力。”
李二郎补充道:“审讯有了新进展,耶律哈已愿意归降,还提供了黑山城的守军和粮草信息,” 他指着沙盘上的辽境黑山城,“黑山城有五千守军,十万石粮草,是辽军在边境的重要据点,咱们要加强对黑山城的侦查,防止他们突然袭扰。” 范仲淹点头,又问起秋收筹备的情况,王阿福汇报:“收割工具、晾晒场地、储粮设施已基本筹备完毕,互助计划也在制定中,预计下个月就能完成全部筹备,只待秋收。”
范仲淹最后总结:“夏粮入库是阶段性的胜利,秋收筹备要再接再厉;边境防御不能放松,要密切关注黑山城的动向;还要继续推动汉契融合,让互助成为常态,” 他顿了顿,“燕云的发展,靠的就是这一步步的积累,咱们要守住这份成果,让燕云越来越繁荣。” 众人纷纷赞同,沙盘上的燕云地图,在油灯的映照下,仿佛充满了秋收的希望。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涿州的储备窖外,周仓已开始清理通风口;居庸关的审讯室,耶律哈已被带去 “归降登记处”,准备领取土地;蓟州的秋收筹备棚,王阿福正组织人员搬运秋收种子,一切都在有序进行。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忙碌景象。储备窖的粮食静静等待着被使用,边境的守军警惕地守护着安宁,秋收的物资已准备就绪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夏天,也是从夏收向秋收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携手完成夏粮入库、应对边境威胁、筹备秋收,共同为燕云的稳定与繁荣努力,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为后续的秋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夏粮入库、探子审讯与秋收筹备,是燕云治理从 “夏收实战” 向 “秋收衔接” 的关键一步。它将农业生产的成果验收、边境安全的情报获取、后续生产的物资筹备紧密结合,形成了 “入库固粮、审探知情、筹备迎秋” 的完整链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迈入 “四季有序、安稳发展” 的新阶段,成为大宋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