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淡墨,将辽境黑山城的轮廓晕成青灰色。哈桑带着二十名斥候,伏在城西的山岗上,手里握着 “双筒望远镜”—— 这是张三改良的第二代侦查工具,镜片清晰度再提一成,能看清城头守军的甲胄纹路。按李二郎的指令,他们需摸清黑山城的布防细节、粮草存放位置,为后续边境防御提供情报支撑,这也是耶律哈归降后,联防队首次深入辽境侦查。
“将军,城头每五十步有一名守军,手持弯刀,背后背着弓箭,” 身旁的斥候周明低声汇报,手指向城头,“城门口有两辆拒马桩,护卫骑兵十名,正来回巡逻,马鞍旁挂着‘辽军侦骑营’的令牌,和耶律哈说的一致。” 哈桑点头,在羊皮图上画下守军位置,又标注 “城门护卫十骑,拒马桩两具”,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
顺着望远镜的视野往下看,黑山城的 “粮窖” 在城西北方向 —— 外观是圆形土窖,周围有二十名守军看守,窖口搭着茅草棚,棚下堆着数十个麻布口袋,上面印着 “辽军粮草” 的字样。“耶律哈说有十万石粮草,看这粮窖规模,应该差不多,” 哈桑皱眉,“粮窖旁有一条小路,通向城外的河流,应该是运粮通道,得标记下来。”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城外的 “练兵场” 上 —— 百名辽军正在操练,队列整齐,手持长枪刺向稻草人,呐喊声隐约传来。哈桑让斥候记录:“每日辰时,辽军操练,人数百余人,操练内容为长枪刺杀,持续一个时辰。” 这是重要的情报 —— 了解辽军的操练时间与内容,能避开侦查风险,还能判断守军的战斗力。
侦查至午时,哈桑带着斥候悄悄撤离山岗,沿着原路返回。路过运粮通道时,他特意让士兵测量路面宽度:“此处宽两丈,能过两辆粮车,” 还让人取了路面的泥土样本,装在陶瓶里,“回去后让张三检测泥土湿度,若下雨,路面会不会泥泞,影响粮车通行。”
蓟州城内的工匠作坊里,张三正带着三十名工匠,改良 “秋收割麦刀”。原来的割麦刀刀刃是直的,收割时容易卡住麦秆,现在要改成 “弧形刀刃”,刀刃内侧磨出 “锯齿纹”,既能轻松切断麦秆,又能减少卡顿。“再把刀柄加长三寸,用槐木制成,握起来更省力,” 张三拿着铁锤,亲自敲打铁坯,火星溅在地上,与工匠们的敲打声交织成节奏,“秋收时农户们要长时间握刀,刀柄舒服了,能提高三成效率。”
“张师傅,‘脱粒木枷’的麻绳断了,得换更结实的,” 一名工匠举着损坏的木枷跑来。这是秋收常用的脱粒工具,原来的麻绳容易磨损,张三让人换成 “麻布编织绳”—— 用三股麻布编织而成,比普通麻绳结实两倍,还在绳结处用铁箍加固,防止断裂。张三接过木枷,安装新麻绳,拉动木枷测试:“再在木枷两端加个木柄,两人拉动时不会磨手。”
王晏之走进作坊时,正看到工匠们在组装 “扬谷扇车”。这是按北宋 “农具图” 设计的新型扬谷工具,由木架、风扇、漏斗组成,摇动风扇,能将麦粒中的杂质吹走,比传统的 “扬谷簸箕” 节省一半时间。“这扇车的风扇要再加大些,” 张三指着风扇,“风力不够,杂质吹不干净,得让风更大些,才能把瘪麦粒和杂草都吹出去。” 王晏之点头,让人找来更粗的木轴,更换风扇,摇动测试时,风力果然大了不少,杂质被吹得老远。
归降的辽兵铁匠耶律石也在作坊里帮忙,他擅长锻造铁件,正忙着给割麦刀安装 “铁护手”—— 护手呈半圆形,能挡住手指,防止收割时被麦秆划伤。“张师傅,这护手装在刀柄前面,正好能护住手指,” 耶律石举起装好的割麦刀,“我在辽军时,很多兄弟割草都被划伤过,有了这护手,就安全多了。” 张三笑着点头,让他多做些铁护手,装在所有改良割麦刀上。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蓟州城外的 “秋收互助培训场” 旗帜猎猎作响。王阿福带着农技师林小满,正在给农户们培训 “互助收割流程”—— 按制定的互助计划,将农户分成十组,每组二十户,汉契农户各占一半,年轻力壮的负责收割、脱粒,老弱妇孺负责捡麦穗、晾晒,确保分工明确,效率最高。
“大家看,这是‘互助分工表’,” 王阿福举起木牌,上面写着 “收割组五人,脱粒组四人,捡穗组六人,晾晒组五人”,用汉契两种文字书写,“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记录进度,有问题及时汇报。” 汉人农户陈老栓举手:“阿福哥,要是收割时遇到下雨天,怎么办?” 王阿福笑着回答:“咱们准备了‘防雨棚’,就在晾晒场旁,收割的麦束可以先放在棚里,等天晴再脱粒,不会发霉。”
契丹农户耶律娜带着部落妇女,正在练习 “快速捡麦穗”—— 她们坐在田埂上,手里拿着竹筐,将散落在地上的麦穗快速捡起,动作熟练。“以前在草原,我们捡羊毛也很快,” 耶律娜笑着说,“捡麦穗和捡羊毛差不多,就是麦穗小些,得更仔细。” 陈老栓的儿子周小郎也来帮忙,他年纪小,捡麦穗慢,耶律娜就教他 “按行捡”,一行一行地捡,不遗漏一株,很快,周小郎的竹筐也满了。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张三围坐在沙盘旁,讨论黑山城情报与秋收筹备情况。“黑山城的布防已摸清,守军五千人,粮草十万石,运粮通道一条,”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黑山城,“咱们要在运粮通道附近设个临时哨卡,派五人值守,监视辽军的运粮动向,一旦有异常,立刻传信。”
张三汇报农具改良进展:“已改良割麦刀两百把,脱粒木枷五十副,扬谷扇车十台,” 他指着沙盘上的作坊位置,“接下来要加快生产,预计五日内能完成五千把割麦刀、两千副木枷的改良,足够秋收使用。” 王晏之补充道:“互助培训已完成,农户们都掌握了分工流程,防雨棚也搭建完毕,共五十座,分布在各个秋收区,确保下雨不影响秋收。”
范仲淹最后总结:“黑山城的情报很重要,要密切监视,防止辽军袭扰;秋收筹备要加快,确保所有物资、工具、人员都到位;还要继续推动汉契互助,让秋收成为融合的契机,” 他顿了顿,“燕云的秋收,不仅要丰收,还要让百姓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这比粮食更重要。” 众人纷纷赞同,沙盘上的燕云地图,在油灯的映照下,仿佛充满了秋收的希望。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蓟州城。工匠作坊里,张三和工匠们还在赶制改良农具,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一张张专注的脸庞;互助培训场旁,农户们已开始清理晾晒场,准备迎接秋收;边境的临时哨卡,值守士兵已到位,正警惕地观察着黑山城方向。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侦查队带回的情报为边境防御提供了保障,改良的农具为秋收做好了准备,互助的农户们充满了干劲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夏天,也是从夏收向秋收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所有人都在为秋收的丰收与边境的安宁努力,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
这场黑山城侦查、农具改良与互助培训,是燕云治理从 “筹备” 向 “实战落地” 的关键一步。它将边境安全的情报获取、农业生产的工具保障、民间融合的互助机制紧密结合,形成了 “侦情固边、改具促产、互助融民” 的完整链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迈入 “安稳发展、全面丰收” 的新阶段,成为大宋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