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476章 矿场异动与秋收攻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6章 矿场异动与秋收攻坚

晨雾如纱,将黑山城十里外的黑石矿场裹得严严实实。周峰带着三名斥候,伏在矿场东侧的山坡上,手里的望远镜对准矿场大门 —— 按哈桑的部署,今日需确认矿场守军数量变化,这是监控辽军冶铁原料供应的关键环节。昨日斥候汇报矿场守军增至八十人,比往日多三十人,今日需进一步摸清增兵后的布防规律。

“晨雾中,矿场大门有四名守军,比昨日多两人,” 斥候周明低声说,手指向大门两侧的岗亭,“岗亭里还架着‘床子弩’,以前没见过,辽军这是在加强矿场防御。” 周峰点头,让周明记录:“寅时二刻,矿场大门守军四人,新增床子弩一具,岗亭值守频次加密,每半时辰换班一次。”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矿场内部的 “矿石堆放区”—— 数十名矿工正忙着将矿石装上车,矿场四周的围栏也比昨日加高了一尺,还加装了 “尖木刺”,防止有人攀爬。“矿工数量比昨日多十人,矿石装车速度也快了,” 周峰皱眉,“辽军增兵又加设防,可能要加大矿石开采量,给冶铁坊供更多原料。”

突然,远处传来马蹄声,晨雾中,二十名辽军骑兵护送着三辆空粮车驶来,与矿场的取料队不同,这些骑兵装备更精良,马鞍旁挂着长枪和弯刀。“是辽军‘护送队’,” 周明判断,“看装备,应该是黑山城的正规军,不是普通守军。” 周峰立刻让斥候放飞信鸽,传递 “矿场增兵至八十人,新增床子弩,辽军正规军护送,疑似加大矿石开采” 的情报,随后带着斥候悄悄撤离,避免被辽军发现。

午间的日头正烈,蓟州的秋收区已进入 “攻坚阶段”—— 六州秋收区已收割六成,剩余的多是地形复杂、地块零散的麦田,收割难度大,王阿福与林小满推出 “分片攻坚” 计划,将复杂地块按难易程度分成三类,派不同的互助组负责,确保秋收进度不落后。

“最难的‘坡地麦田’,派陈叔组和阿娜组联合攻坚,” 王阿福指着地图上的坡地,“坡地倾斜度大,收割时容易摔跤,两组各出十人,互相搀扶,用‘矮凳收割法’—— 坐在矮凳上,弯腰割麦,既稳又快。” 陈老栓与耶律娜立刻带领队员出发,坡地麦田里,两人一组,一人坐在矮凳上收割,一人在身后扶着,防止摔倒,麦秆成束倒下,效率比单独收割快三成。

中等难度的 “洼地麦田”,派耶律石的辅兵组负责 —— 洼地容易积水,麦秆潮湿,脱粒难度大,耶律石带着辅兵们,用 “高架脱粒法”:在洼地旁搭起木架,将麦束挂在木架上,用木枷脱粒,麦粒直接落在下方的竹席上,避免沾到泥水。“这样脱粒,麦粒干净,不用再额外晾晒,” 耶律石对队员们说,手里的木枷挥动得更快,午间的阳光照在他脸上,满是汗水却眼神坚定。

最简单的 “平地麦田”,派老弱互助组负责,由农技师林小满指导,用 “快速收割法”:两人并排收割,中间留一条通道,方便运输麦束,每收割完一片,就用牛车及时运到脱粒区,避免麦束堆积受潮。“大家加油,今日再收割一成,就能完成七成,” 林小满鼓励着农户们,手里的镰刀也帮忙收割,虽然动作慢,却给农户们增添了不少干劲。

黄昏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居庸关的 “防御工事建设现场” 旗帜猎猎作响。李二郎带着三百名边军和五十名耶律帖木儿部落的牧民,正在加固 “边境防御墙”—— 针对辽军矿场和冶铁坊的异动,需按北宋 “边境防御工事规范”,将原有三尺高的土墙加高至五尺,顶部加装 “垛口”,供士兵隐蔽射击;墙外侧挖 “深三尺、宽两尺” 的壕沟,沟内埋入尖木刺,防止辽军骑兵冲击。

“土墙要用‘夯土法’加固,每层土夯打三遍,确保结实,” 李二郎拿着夯土锤,示范着夯打土墙,“顶部的垛口每三尺留一个,宽度两尺,士兵站在后面射击,既能隐蔽,又能观察敌情。” 边军士兵们负责夯土,牧民们则负责挖壕沟,耶律帖木儿带着牧民们,用铁锹快速挖沟,壕沟里的尖木刺都经过 “火烤处理”,更坚硬耐用,不易腐烂。

哈桑则在防御墙内侧,指导士兵们搭建 “箭楼”—— 每五十步建一座箭楼,高五丈,顶部有了望台,配备 “床子弩” 和 “信号弩”,既能远距离射击,又能快速传递情报。“箭楼的木柱要用槐木,底部用石头加固,防止辽军破坏,” 哈桑对士兵们说,手里的斧头砍着多余的树枝,黄昏的余晖照在箭楼上,渐渐成型的防御体系显得格外坚固。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矿场监控、秋收攻坚与防御工事建设情况。“辽军矿场异动明显,增兵、加设防、派正规军护送,说明他们在加快冶铁造兵器,”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矿场,“已加强矿场周边的监控,增派十名斥候,确保能及时掌握辽军动向。”

王晏之补充秋收进展:“今日完成一成收割,累计七成,坡地和洼地麦田的攻坚效果很好,预计五日内能完成全部秋收,比计划提前三日,” 他顿了顿,“已准备好五万石‘秋收储备粮’,存入各州县的储备窖,确保冬季百姓有粮吃。”

范仲淹点头,从怀中掏出张三送来的 “兵器防御建议”:“张三建议在防御墙外侧,加装‘铁蒺藜’,这种铁制尖刺能扎破马掌,防止辽军骑兵冲锋,” 他看着众人,“防御工事要加快建设,秋收结束后,要组织边军和牧民进行‘防御演练’,确保遇到辽军突袭,能快速应对。”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黑石矿场的监控哨,周峰与斥候已开始新一天的监控,远处的矿场大门已亮起灯火;蓟州的秋收区,农户们已起床准备,陈老栓与耶律娜的组正带着矮凳,前往坡地麦田;居庸关的防御工事现场,士兵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夯土,夯土锤的敲击声在晨雾中回荡。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繁忙景象。矿场的监控守护着边境安全,秋收的攻坚推进着丰收进程,防御工事的建设筑牢着安全屏障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秋天,也是治理成果不断巩固的季节。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携手攻坚、共筑防御,共同为燕云的稳定与繁荣努力,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

这场矿场异动应对、秋收攻坚与防御工事建设,是燕云治理从 “产防协同” 向 “成果巩固” 的关键一步。它将军备监控、农业生产、边境防御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形成了 “探情预警、攻坚保收、筑防固边” 的完整体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迈入 “安全与丰收并重” 的新阶段,成为大宋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