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料峭的寒意,漫过幽州城外的 “春耕物资分发总点”。王阿福站在堆积如山的种子袋与农具旁,手里攥着《六州春耕物资分配册》—— 按北宋 “春耕物资调配流程”,今日需将十万石良种、五千套改良农具、两万包浸种药粉(艾草灰与硫磺混合)分发至燕云六州,确保三月初春耕能如期启动。此刻,二十辆牛车已在总点列队,车夫多是汉契农户志愿者,归降的耶律石带着辅兵们正忙着将物资装车,车身上插着 “春耕补给” 的杏黄旗,在晨雾中格外醒目。
“涿州领良种一万五千石、改良点播器八百套、浸种药粉三千包!” 王阿福高声宣读分配清单,涿州储粮官周平立刻上前签字画押,身后的农户们涌上前帮忙搬卸。汉人农户陈老栓捧着一把粟种,放在手心细细端详:“这良种颗粒比去年的饱满一圈,李四师傅培育得真好,” 他对身旁的契丹农户耶律娜说,“今年播下去,秋收肯定能再增产。” 耶律娜点头,正帮着搬改良点播器 —— 这种点播器比去年又做了改进,木柄处加了防滑纹,铁管刻度更清晰,“有了这点播器,播种深度和间距再也不会出错,省了不少事。”
分发现场还设了 “物资使用教学区”,农技师林小满正演示浸种流程:“先将种子倒入温水浸泡半个时辰,再加入浸种药粉,每石种子加一包,搅拌均匀后浸泡一个时辰,” 他指着泡好的种子,“这样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能提高一成,还能防地下害虫。” 几名契丹牧民围在旁学习,不时举手提问,林小满用汉契双语耐心解答,晨雾中,教学声与物资搬运的吆喝声交织成忙碌的乐章。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时,最后一辆牛车也已装满。王阿福让人在每辆牛车旁挂 “春耕指导手册”,手册上画着播种、灌溉、防虫的示意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参考。“路上要注意防潮,种子袋要用油纸裹好,” 他对车夫叮嘱,“到了州县后,要先组织农户培训,确保大家会用改良农具和浸种药粉再分发。”
午间的日头渐暖,望川渠的 “春季疏浚工程” 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王晏之带着三百名汉契农户、五十名工匠,正在对这条贯穿燕云六州的主干渠进行 “清淤拓宽”—— 按北宋 “水利疏浚规范”,需清除渠底淤积的泥沙、修补坍塌的渠堤、拓宽狭窄段至三丈宽,确保春耕灌溉时水流通畅,能覆盖所有垦荒田。
“陈老栓组负责清淤,耶律娜组负责修补渠堤,耶律石组负责拓宽狭窄段!” 王晏之高声部署,手里的木尺不时测量渠宽。陈老栓带着农户们,用 “铁耙”“竹筐” 清理渠底泥沙,他赤脚站在浅水中,铁耙插入淤泥,用力一拉,成团的泥沙被耙起,身旁的农户立刻用竹筐装起运上岸,渠底的水渐渐变得清澈。“这渠底的泥沙积了两年,得清到三尺深,不然水流不畅,” 陈老栓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笑着说,“清出来的泥沙还能肥田,一点不浪费。”
耶律娜的组里,农户们正用 “三合土” 修补坍塌的渠堤 —— 黄土、石灰、细沙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后填入堤岸缺口,再用石夯夯实。“这三合土比单纯的黄土结实十倍,下雨也冲不垮,” 她对身旁的工匠说,“去年修补的那段渠堤,今年一点没坏,还是这方法管用。” 耶律石则带着辅兵们,用 “开山斧”“铁锹” 拓宽狭窄段,狭窄处的渠堤被削去半尺,拓宽至三丈,辅兵们还在渠堤内侧砌上 “防冲石”,防止水流冲刷堤岸。
午间的阳光晒得人额头冒汗,渠水溅在身上,凉丝丝的却没人在意。王晏之检查疏浚进度:“清淤已完成三成,修补渠堤完成四成,拓宽工程完成两成,按这速度,十日就能全部完工,赶在春耕前通 water,” 他让人送来解暑汤,农户们围坐在渠边,喝着汤聊着天,陈老栓说:“有了望川渠的水,今年春耕再也不用靠天吃饭,咱们的庄稼肯定长得比去年还壮。”
黄昏的风带着暖意,吹得居庸关的 “春季防御部署会” 现场旗帜猎猎作响。李二郎与哈桑、耶律帖木儿,还有各观察塔塔长围坐在沙盘旁,正在调整春季边境防御 —— 针对辽军春季骑兵机动性增强的特点,按北宋 “春季边境防御战术”,需在原有联防基础上,增设 “骑兵预警线”、升级 “信号传递系统”、强化 “部落协防机制”,确保春耕期间边境安稳。
“在黑山城至居庸关的边境线外五里,设置‘骑兵预警线’,派三十名牧民斥候骑马巡逻,每两里设一个‘预警点’,发现辽军骑兵立刻用‘响箭’传递信号,”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预警线,“响箭分三种:单箭代表正常,双箭代表发现辽军踪迹,三箭代表辽军袭扰,各观察塔听到响箭要立刻回应。”
哈桑则负责升级 “信号传递系统”:“在原有烽火台基础上,每十里增设一座‘狼烟塔’,用不同颜色的狼烟传递情报 —— 黑烟代表辽军小股活动,白烟代表辽军大规模调动,紫烟代表紧急求援,” 他顿了顿,“还要给各观察塔配备‘望远镜’,确保能提前发现辽军动向,争取更多反应时间。”
耶律帖木儿提出 “部落协防” 建议:“让萧斡里、周哈里等部落的牧民,在边境线附近‘春牧’,假装放羊,实则监视辽军,牧民们熟悉草原地形,能比斥候更早发现异常,” 他对李二郎说,“我们还可以和辽境的友好部落联系,建立‘边境互信机制’,互相通报动向,减少误判。” 李二郎点头采纳,在沙盘上标记出牧民春牧区域与友好部落位置:“部落协防要注意安全,不能让牧民们陷入危险,遇到辽军要先撤退再报信,安全第一。”
黄昏的余晖渐暗,部署方案终于确定 —— 以 “预警线为眼、狼烟塔为喉、协防部落为耳、联防队为拳”,构建多层级春季防御网。李二郎让人将部署图分发给各部队,观察塔塔长们起身告辞,黄昏的余晖照在他们身上,身影格外坚定。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春耕物资分发、水渠疏浚与春防部署情况。“春耕物资已分发至四州,剩余两州明日完成;望川渠疏浚进度顺利,十日可完工;春季防御部署完毕,骑兵预警线与狼烟塔明日开始建设,” 王晏之汇报,脸上满是欣慰,“燕云的春耕与春防已准备就绪,就等三月初春耕启动。”
王阿福补充春耕后续安排:“物资分发完后,要组织农技师下乡,逐户指导播种、浸种,确保每户都能科学种植;还要检查各州县的灌溉支渠,确保望川渠主干道疏浚完后,支渠也能通畅供水。” 李二郎则表示联防会全力保障春耕:“春耕期间,巡逻队会重点巡查春耕区周边,防止辽军小股袭扰;各观察塔、预警点 24 小时值守,确保一旦有异常能及时处置,不让春耕受任何影响。”
范仲淹看着沙盘上的燕云地图,地图上春耕区、水渠、防御工事的标记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燕云的治理,就像这望川渠的水,要顺势而为,也要提前谋划,” 他说,“春耕是一年的开始,春防是安稳的保障,只要汉契同心,抓好这两件事,燕云今年必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边疆也会更加稳固。”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幽州的春耕物资分发总点,最后两辆牛车已整装待发;望川渠的疏浚现场,工匠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居庸关的狼烟塔工地,士兵们正忙着搭建塔架,远处的预警线旁,牧民斥候已骑着马开始巡逻。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春耕物资在道路上穿梭,水渠里的淤泥被清走,边境的防御网越织越密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二个春天来临前的最后准备,也是治理成果从 “冬稳” 向 “春兴” 的关键过渡。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携手筹备春耕、疏浚水利、守护边境,共同为燕云的新一年努力,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与全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春耕物资分发、水渠疏浚与春防升级,是燕云治理从 “春备衔接” 向 “春耕实战启动” 的关键一步。它将农业生产的物资保障、水利基础设施的通畅、边境安全的春季防御紧密结合,形成了 “分物资促春耕、疏水渠保灌溉、布春防稳边境” 的完整体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做好万全准备,迎接春耕的到来,朝着 “四季安稳、持续繁荣” 的目标稳步前进,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