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 > 第410章 调研组不是走过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五点半,林昭办公室的台灯还亮着。

他揉了揉发酸的后颈,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环保设备采购合同汇编》——白砚舟连夜整理的三十七份合同复印件,在台灯下泛着冷白的光。

系统界面浮现在视网膜上,阮棠的声音带着电子音特有的清晰:“青阳区人大会议室温度21c,湿度58%,徐承铭座驾已从市环保局出发,预计七点五十六分抵达。”

他伸手摸向西装内袋,那里装着父亲遗留的老笔记本。

纸页间那张“青年干部当有破局之志”的剪报被他反复摩挲过无数次,边角已起毛。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玻璃上还挂着水珠,倒映出他眼底的暗芒:“今天,该收网了。”

七点五十八分,青阳区人大会议室的挂钟准时敲响第八下。

林昭陪着区人大副主任陈正平跨进门时,白砚舟正低头调整“特邀顾问”的铭牌,藏青西装的袖口露出半截银链——那是苏绾昨晚硬塞给他的“护身符”,说是能挡煞气。

听见脚步声,白砚舟抬头,喉结动了动,露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林昭冲他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会议室后排——三个退休老领导正翻看着桌上的调研材料,其中一位的手指在“整改成本超18万”的数字上顿了顿,抬头时眼里有光。

“徐局长来得巧。”陈正平的声音带着长辈式的温和。

林昭转头,正看见徐承铭推开门,西装下摆沾着雨痕,额角的碎发被风掀得翘起。

这位市环保局局长的目光在白砚舟的铭牌上钉了两秒,嘴角扯出个弧度:“路上堵了点。”他拉椅子的动作比平时重了三分,木腿刮过地面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会议开始十分钟,沈小舟的汇报像根细针,精准扎进所有人的神经。

她站在投影仪前,马尾辫随着手势轻晃:“近三年,青阳区27家手工作坊因‘无证排放’被罚,平均整改成本18.3万元,而这些作坊的年产值普遍在12万到15万之间。”屏幕切换成对比图,左边是明远集团绿色工坊的生产线,机器运转时连噪音都带着规律的节奏;右边是三家试点企业的设备照片,管道上结着暗褐色的锈斑,“这是环保局推荐的设备,在石井村竹器厂、黄庄砖窑、李湾木器社的故障率分别是78%、82%、69%。”

“个案。”徐承铭的指节敲了敲桌面,声音像块冰,“执法有统一标准,不能拿个别企业的特殊情况说事。”他端起茶杯,却没喝,指腹反复摩挲着杯沿——林昭注意到这个细节,系统“人性图谱”同步弹出数据:心率105,瞳孔收缩0.3毫米,典型的防御性应激。

“那我们去现场看看个案。”陈正平合上笔记本,“走,竹器厂。”

上午九点四十一分,竹器厂的车间飘着新竹的清苦味。

白砚舟蹲在检测仪前,手指在操作面板上快速翻飞,额角沁出细汗。

“采样前要静置五分钟,管道得用去离子水冲洗三次。”他扯下橡胶手套,举着检测报告转向众人,“这是今天早上按省环科院规范重新测的,二氧化硫浓度0.03mg\/m3,完全达标。”他又抽出一沓泛黄的执法记录,“但过去三年的处罚单里,采样时间最短的只有47秒,管道冲洗记录全是‘已完成’的手写体——连具体毫升数都没有。”

“你什么身份,敢质疑执法?”徐承铭的声音拔高了两度,脖子上的青筋跳得像条蚯蚓。

白砚舟站起身,西装口袋里的合同复印件窸窣作响:“我是绿源科技前项目总监,也是这三十七份设备采购合同的签字人。”他掏出手机,调出一份转账记录,“这些合同里,设备单价是市场价的1.8倍,差价……”

“够了!”徐承铭抓起桌上的检测报告摔在地上,封皮裂开道口子。

林昭看着他发红的眼尾,系统提示音在耳边响起:“心率132,瞳孔扩张至6.8mm,应激关键词:‘灭口’‘跑路’。”阮棠的声音突然变得轻,像怕惊着什么:“他在想,现在冲出去还来得及。”

中午十二点十五分,区委食堂包间飘着糖醋排骨的香气。

林昭夹起一块排骨,“无意”道:“陈主任,我昨天看省府通报,说要重点查‘运动式执法’,尤其是影响乡村振兴的。您说这竹器厂,要是因为莫须有的污染关了,村里三十多户靠它吃饭的人家……”

陈正平的筷子停在半空,突然放下碗:“小沈,把调研组的建议书拿来。”他接过沈清欢递来的文件,钢笔尖在“合规复查”四个字上顿了顿,“建立帮扶机制是对的,不能一罚了之。”笔锋落下时带起墨点,在“复查”二字旁晕开个小圆,像颗按下去的图章。

林昭走出食堂时,系统弹出“资源兑换”提示:“检测到制度性突破,解锁‘市级督查督办’建议权。”他低头给沈小舟发消息:“行动。”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他微扬的嘴角——这一步,终于撕开了口子。

下午四点三十三分,市环保局档案室的铁皮柜发出闷响。

徐承铭扯松领带,指着堆成山的档案袋:“把石井村的全换了!用标准模板重打!”年轻科员攥着原始记录,指节发白:“徐局,这是……”“原始?”徐承铭冷笑,“我说什么是原始,什么就是!”他转身时,西装后襟扫落一沓文件,最上面的合同编号——LY-2021-07,和白砚舟提供的一模一样。

走廊拐角,沈小舟缩在消防栓后面,手机屏幕亮着档案馆备份员的消息:“电子日志已同步。”她摸出耳机戴上,林昭的声音从里面传来:“等你信号。”她望着档案室透出的灯光,手指轻轻按在通话键上——只要徐承铭碰那些原始记录,就是他的催命符。

夜八点零七分,林昭办公室的台灯将人影拉得老长。

他面前摊着白砚舟的证词、执法漏洞分析、资金流向图,像在拼一幅血腥的拼图。

阮棠的声音在系统里响起:“音频分析完成,徐承铭提到‘绿源的账必须干净’的概率97%。”他将所有材料拖进加密文件夹,点击“推送”——省纪委、省政府督查室的接收地址在屏幕上闪了闪,消失不见。

“调研组不是走过场,是掘坟的铲子。”林昭合上笔记本,抬头时正看见窗外一道闪电劈开夜幕。

闪电照亮墙上的云州地图,那支红笔不知何时已划断“协进会”的连线,只剩些残墨,像被斩断的血管。

手机突然震动,是沈小舟的消息:“环保局档案室的监控,徐承铭撕了三份原始合同。”林昭盯着屏幕,指尖在“确认”键上悬了三秒,按下。

系统弹出提示:“省级反馈通道激活,预计48小时内响应。”

他站起身,拉开窗帘。

雨又下起来了,细密的雨丝里,省纪委驻云州督查组驻地的路灯还亮着——那里,正有几个身影在窗后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