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北平府乃其心血所凝,拱手归朝,何其甘心?
“三哥欲掌兵,同理,需迁驻军之地。
北征有功,子嗣封王无虑。”朱松续道。
“漠北初兴,日后成就非凡,迁此亦佳。”言罢,朱松转向朱棡笑道。
“九哥,我该如何?”朱棡问。
朱权听后,急忙追问。
“你尚未有子嗣,这封赏暂且记下,待日后有了儿子再行赐予!但你的地位大抵稳固不变。”
“漠北之患虽除,辽东仍需朵颜三卫与女真部以震慑高丽。
你在大宁仍大有可为。”
“若将来真要征伐高丽,你的朵颜三卫定能发挥作用。”朱松笑言提醒。
此言一出,朱棣与朱棡望向朱权的眼神中,皆流露出些许羡慕。
朱权运气之佳,令人称奇!漠北虽平,大明北方仍有高丽之患。
辽东驻军,非老十七宁王的大宁府莫属,其地近邻高丽。
太原与北平,则无需多虑。
朱松言之凿凿,想必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是朱元璋之意。
一时间,朱棡与朱棣对朱权唯有羡慕。
至少朱权无需考虑迁徙封地,便能保住兵权。
“原来如此!”
“多谢九哥相告,我还以为回去后要交出兵权呢!”朱权闻言,欣喜万分。
掌兵自然有利,朱权岂愿轻易放弃?
此刻,最为纠结者,唯燕王朱棣矣!晋王朱棡对此则不甚在意。
相比于领军作战,他更热衷于与老九合作,生意之发展。
父亲与老九在太原府所言,犹在耳畔。
他一心想着回去后,太原府能迅速崛起。
届时,即便手中兵力不多,也无大碍,紧跟老九便是。
老四看不明白的事,他这个三哥早已看透并放下。
朱棡从未想过与朱松争夺那个位置,自知争不过。
既然决定如此,他必与朱松共进退!
那晚,兄弟四人交谈结束后,朱棣在床上辗转难眠,整整一夜!
是紧握兵权,还是安于北平府?
这个抉择令他苦恼至极!
但有一点明确无疑:
若选北平府,他将彻底失去与老九竞争的资格!
失去兵权,便一无所有!
再多财富,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次日清晨,众人起床生火做饭,餐后便启程归朝!
而朝廷拨来的三十万大军,被朱元璋直接留在漠北镇守,包括从太原、北平、大宁调来的藩王部属!
此次归朝的,仅是骑兵!
若在昨晚之前,朱棣等人会认为此安排理所当然!
毕竟这些军队本就是为了驻守漠北而来!
但昨晚的夜谈后,朱棣等人意识到,这是朱元璋在削弱他们的兵权!
他们回封地后,除朱权外,朱棡、朱棣手中的大批步兵将留在漠北,不再受他们控制!
想到此,朱棣再次焦急!
迁封之事,宜早不宜迟!
拖延过久,一切成定局,再提迁封便显刻意!
朱元璋欲归朝,草原部落首领闻讯纷纷前来送行!
朱元璋一番勉励与敲打后,大军启程!
归途各异!
朱元璋与朱松同行,目标是汉中府!
朱棡顺路,至太原府即止!
朱棣与朱权方向不同,出漠南后,大军分三路,各奔前程!
在启程离开漠南前夕,朱棣迎来了争取迁封的最后契机。
一旦重返北平府,他便无法再直面朱元璋商讨此事。
书面陈情变数难测,怎及当面言说的把握?
旅途中,朱棣倍感煎熬。
直至大军驻扎呼和浩特城休整之时,朱棣终是按捺不住,径直奔向朱元璋。
“你打算将封地移至漠北?”朱元璋面露惊讶。
“孩儿虑及高炽他们尚且年幼,漠北尚需孩儿镇守,恳请父皇恩准!”朱棣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朱元璋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一旁的朱松。
朱棣主动提出迁出北平府,这出乎朱元璋意料,直觉告诉他,这背后定有朱松的推波助澜。
毕竟,朱松一直觊觎北平府,视其为未来大明京师之地。
朱松则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回应朱元璋,笑而不答。
其实,那晚对话后,朱松便已料到,朱棣会选择驻守漠北,借此重掌兵权。
毕竟,兵权乃其野心之基。
“你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朱元璋故作沉思,“少年藩王镇守漠北,或有不足。
你若能放下北平,迁封漠北,倒是解了我的心头大患。”
朱元璋心中暗喜,朱棣迁封漠北正中他下怀。
如此,北平府收回后,便可着手建设,待时机成熟,皇宫等建筑落成,迁都北平府便指日可待。
或许,他还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大明迁都顺天府的盛况。
“孩儿谢父皇成全!”朱棣连忙叩谢。
他未曾料到,迁封之事竟如此顺利。
“你也不必谢我,机会已给你。
你儿子们日后的成就,还需看他们自身是否争气。”朱元璋说道,“日后若要封王,唯有两路可选!”
“一是战场建功立业,二是自皇卫军校获取高等!”
“你三个儿子,即便借此次战功获封王爵,也需先入皇卫学院深造!”
朱元璋对朱棣正言道。
“儿遵父皇之命!”
朱棣连忙回应。
“不过,你长子便罢了,年岁已高,体魄亦非学院之选,勉强只会受苦。”
“朕会让他早日就藩。”
“你亦将迁往漠北,父子间也好有个照应。”
朱元璋话锋突转。
朱高煦与朱高燧入皇卫学院再学确有必要,他们具备此潜力。
至于朱胖胖,朱元璋略显无奈。
此子唯宜文治,武艺,唯赖才智弥补。
所幸他颇为聪慧,镇守一方应无大碍。
“儿臣明白。”
“儿臣回北平后,即筹备迁封,静待父皇旨意。”
朱棣满口答应。
朱元璋让朱高炽早日就藩,正中朱棣下怀。
且听老爷子之意,不仅长子封王,次子、三子亦恐难免。
此番漠北生擒浩海达裕、马哈木父子,多换两爵亦属应当。
毕竟朱棡、朱权仅斩敌若干,亦得封赏。
如此,朱棣心病得解,心满意足地在呼和浩特与朱元璋大军分别。
朱权亦需直返大宁府,自呼和浩特启程,仅余朱元璋、朱松及晋王朱棡。
“老九,老四主动请迁,可是你小子又说了什么激将他了?”
朱元璋于豪华马车中,笑对朱松道。
朱棡在侧,但朱元璋显然无意避他。
他看得出,老三已与老九结盟,有些事无需隐瞒。
“孩儿知晓瞒不过父皇!”
“其实是四哥主动问及的!”
“父皇问问三哥便知。
离开乌兰巴托前夕,我们兄弟相聚,谈及此事!”
朱松对朱棡毫无避讳,含笑点头。
朱棡随即简述了当晚四人对话。
“朕便知你会给老四设局,他果然中计!”
朱元璋闻言,大笑不止。
“四哥心里或许也清楚,只是他别无选择!”
朱松耸肩,未置可否。
“老四素来好胜。
若真收回他兵权,他定难以接受!”
“即便让他镇守漠北,能收敛心性,也是好结果!”
朱元璋点头赞同。
“父皇放心,四哥之事,孩儿会妥善处理,绝不让您为难!”
“答应您的事,孩儿定当做到!”
朱松笑着保证。
有些话,在朱棡面前不便明说。
所承诺之事,即是不对自家人动手!
“嗯,朕信你能办好!”
“老三,你意下如何?想不想换个封地?”
朱元璋转而望向朱棡,笑问。
“孩儿就算了。
孩儿对兵权无甚兴趣,反倒对经商颇有好感!”
“孩儿已打算,回太原后立刻与老九共建兵工厂!”
“漠北一战,孩儿见识到装备之重,大明确需更新换代!”
朱棡连连摇头。
此乃他表明态度!
放弃兵权,意味着他无他念,也让父皇和老九安心!
“好!朕知你与老四不同!”
“日后跟着老九好好干,朕期待你的表现!”
朱元璋听后,满意之情溢于言表,频频点头。
待朱元璋与朱松返回汉中府,时值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寒冬将至。
此行历时大半年,令留守汉中的徐妙锦与陈优姿思念至极。
未料,二人甫一回府,便见徐妙锦挺着大腹前来迎接。
显然,她已近临盆。
自三月出征至十月,七个多月悄然流逝,彼时徐妙锦或许刚有孕一二月,是以出征前未曾察觉。
照此推算,年前孩子必将诞生。
此番归来,汉中府竟有如此大喜,令朱元璋与朱松始料未及。
“哈哈哈……老九啊,你家朱匣焌即将降生矣!”朱元璋大笑说道。
周贵妃、徐妙锦与陈优姿闻言,神色变得微妙起来。
“陛下,孩子性别尚未可知,您何以断定是男孩?”周贵妃诧异问道,“况且,您怎已为孩子取了名?”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朱匣焌之名,仅他与老九、朱标三人知晓。
“名字嘛,随手可取,吾断定此胎必为男丁,定无差错!”朱元璋打着哈哈,试图掩饰。
此举却让徐妙锦倍感压力。
老爷子如此期盼孙子,若她诞下的是孙女,老爷子会否失望?
朱元璋未曾深思此节,只图掩饰失言,岂料会给徐妙锦带来心理负担。
而周贵妃作为过来人,一眼便看出徐妙锦神色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