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387集:《智能穿戴设备的伦理数据采集限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7集:《智能穿戴设备的伦理数据采集限制》

数据流里的心跳

凌晨三点,林野的指尖悬在手机屏幕上方,指腹反复摩挲着“确认删除”的按钮。屏幕里,“健康守护”App的弹窗像块烫手的铁板——“您确定要删除过去两年的睡眠周期、心率变异性及皮肤电阻数据吗?删除后将无法恢复,可能影响健康报告准确性。”

窗外的月光透过百叶窗,在他手腕上的“星环S9”智能手表表盘上投下细窄的阴影。表盘里跳动的绿色心率曲线,正随着他的犹豫忽快忽慢,而他清楚,此刻手表里的传感器还在悄无声息地采集着他的皮肤温度,甚至汗液里的电解质浓度——这些数据,他从未主动授权过。

“又没睡?”妻子苏晚的声音从枕边传来,带着刚醒的沙哑。她翻了个身,目光落在林野发亮的手机屏幕上,“还在纠结那些数据?我说过别信这玩意儿,你偏要戴。”

林野没回头,指尖往下压了压,又猛地收回:“你还记得上个月体检吗?医生说我有轻度心律不齐,让我用智能手表监测。可现在……”他举起手腕,星环S9的屏幕自动亮起,弹出一条推送:“根据您的夜间心率数据,推荐您购买‘安心护心丸’,新用户享8折优惠。”

苏晚凑过来瞥了一眼,眉头瞬间皱紧:“它怎么知道你心率有问题?还推荐药?你授权它共享数据给第三方了?”

“我从来没同意过!”林野的声音不自觉提高,又赶紧压低,“我翻遍了App设置,只有‘允许采集基础健康数据’的选项,没提过会给药企推送信息。上周我打客服电话,他们说‘全量采集是为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还说我当初注册时‘默认同意’了数据使用条款。”

他点开手机里存的截图,是上周收到的一条陌生短信:“尊敬的星环用户,您的睡眠质量连续三周低于平均值,疑似与压力过大相关,推荐您预约‘心灵减压工作室’的线上咨询,凭手表SN码可减50元。”短信下方的链接,指向一家他从未听说过的机构。

“这不是侵犯隐私吗?”苏晚坐起身,语气里满是担忧,“你的心率、睡眠,这些都是最私密的身体数据,他们怎么能随便给别人用?万一被用来做别的……”

林野没接话,指尖终于按在了“确认删除”上。屏幕闪过“删除中”的进度条,他却突然觉得手腕一阵发烫,仿佛手表里的传感器还在贪婪地抓取着他的生理信号,那些看不见的数据流,正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的心脏。

他想起三年前刚买星环S9时的场景。那时这款手表刚上市,主打“全维度健康守护”,广告里说能监测心率、睡眠、血氧,甚至能预警中风风险。他因为工作忙,很少去医院,想着戴个手表能随时了解身体状况,便毫不犹豫下了单。

可渐渐地,他发现不对劲。App推送的内容越来越精准,精准到让他害怕——他只是在饭桌上提了句“最近消化不好”,第二天就收到了胃肠药的推荐;他跟同事抱怨“加班累得头疼”,周末就有偏头痛治疗仪的广告找上门。更让他不安的是,上个月他去社区医院看病,医生电脑上竟直接调出了他过去半年的心率数据,说是“星环健康平台共享的”,而他对此一无所知。

“我明天去找陈默聊聊。”林野关掉手机屏幕,黑暗中,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手表里传来的轻微震动声重叠在一起,“他在‘伦理技术研究中心’工作,说不定能帮上忙。”

陈默是林野的大学同学,两人毕业后一直有联系。听林野讲完自己的遭遇,陈默并没有太惊讶,反而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文件,推到他面前:“你不是第一个来反映的。最近三个月,我们收到了200多起智能穿戴设备过度采集数据的投诉,涉及12个品牌,星环是投诉量最多的。”

文件最上面,是一份《智能穿戴设备用户调研》,其中一组数据格外刺眼:87%的用户表示“不清楚设备具体采集了哪些数据”,92%的用户从未主动授权“全量采集”,但73%的用户收到过基于个人生理数据的商业推送。

“这些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陈默指着文件里的条款,“目前关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只有笼统的‘需获得用户同意’的规定,没有明确‘哪些数据需要授权’‘如何授权’。很多企业把‘全量采集’藏在冗长的用户协议里,或者默认勾选‘同意’,用户根本没注意到。”

林野拿起一份投诉案例,是一位独居老人的反馈。老人买了某品牌健康手环,用来监测血压,结果手环不仅采集了她的血压数据,还记录了她每天的活动轨迹、开门关门时间,甚至通过手环的麦克风,识别出她“经常咳嗽”,给她推送了止咳药广告。

“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陈默的语气变得沉重,“比如心率变异性数据,能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压力水平,要是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会进行精准诈骗,甚至心理操控。还有睡眠数据,能推断出用户的作息规律,给入室盗窃提供可乘之机。”

林野的手指在文件上轻轻敲击,突然想起苏晚的话:“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他们这么做?就没有办法管管吗?”

陈默靠在椅背上,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红色封面的文件,封面上写着《智能穿戴伦理限制(草案)》:“我们团队已经研究了半年,上周刚完成草案。你看——”他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条,“这里明确要求,设备仅可采集用户‘明确授权’的健康数据,必须采用‘逐项勾选’的方式获得同意,禁止默认开启‘全量采集’。”

他又翻到下一页:“还有数据存储,要求所有生理数据必须加密,加密密钥由用户掌握,企业不得私自解密。而且明确禁止将用户数据用于商业推销,包括定向广告、产品推荐等。最重要的是,用户有权随时删除历史数据,企业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删除,且不得留存备份。”

林野的眼睛亮了起来,手指顺着条款往下划:“这些条款要是能实施,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了。可……企业会愿意遵守吗?全量采集对他们来说,可是能赚不少钱。”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陈默叹了口气,“上周我们邀请了10家主流智能穿戴企业开座谈会,只有3家表示愿意配合,剩下的都在找借口。星环的代表说‘全量采集是技术刚需’,还说‘用户不会操作复杂的授权流程’,甚至威胁说如果强制实施,他们就退出国内市场。”

林野想起自己删除数据时的犹豫,突然明白过来:“他们就是抓住了用户的心理,觉得我们离不开这些设备,所以才敢这么嚣张。可我们明明是消费者,却成了被他们收割数据的羔羊。”

“不止是消费者,还有监管层面的问题。”陈默拿出一份行业报告,“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归工信部、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监管,权责划分不清晰,容易出现‘多头监管’或者‘监管空白’。比如数据采集归网信办管,商业推广归市场监管总局管,用户投诉又要找,流程太复杂,很多用户嫌麻烦,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林野放下文件,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楼下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的手腕上,几乎都戴着智能手表或健康手环,那些小巧的设备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数据流?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心跳、睡眠、甚至呼吸节奏,都在被别人偷偷记录、利用?

“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林野突然坐直身体,目光坚定,“我想帮你们。我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熟悉App的设计逻辑,也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或许我能帮你们完善草案,让条款更具可操作性。”

陈默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我正想找你帮忙呢!我们团队都是搞技术和法律的,对用户体验这块不太懂。比如‘明确授权’,怎么设计才能让用户容易理解,又不会觉得麻烦?还有数据删除功能,怎么确保用户真的能删掉所有数据,而不是表面删除,后台还留着备份?”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野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智能穿戴伦理限制(草案)》的完善中。他和陈默的团队一起,梳理了市面上所有主流智能穿戴设备的采集项目,将其分为“基础必要数据”(如心率、血氧)和“非必要数据”(如皮肤电阻、汗液成分),要求后者必须单独获得用户授权,且每次采集前都要弹窗提醒。

在授权流程设计上,他们摒弃了冗长的文字条款,改用“图文结合+短视频讲解”的方式,让用户清楚知道“授权后设备会采集什么数据”“数据会被用来做什么”“如何撤回授权”。比如用户要授权采集睡眠数据,App会弹出一个30秒的动画,演示睡眠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这些数据不会被共享给第三方的承诺。

针对数据删除功能,林野提出了“双重验证+删除凭证”的方案。用户申请删除数据时,需要通过手机号验证码和人脸识别双重验证,删除完成后,会收到一份带有时间戳和企业公章的电子凭证,确保企业无法抵赖。同时,要求企业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数据删除记录,接受抽查。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推动草案落地。”一天晚上,林野和陈默在工作室加班,桌上堆满了修改后的草案和用户反馈,“我们已经收集了5000多条用户签名,也联系了几家媒体,打算下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草案内容和用户投诉案例。但光靠这些,可能还不够。”

“我有个想法。”林野突然想起什么,拿出手机翻出一个群聊,“这是我们公司的用户体验群,有2000多个来自不同行业的用户。我可以把草案发到群里,让大家提意见,同时发起‘支持智能穿戴伦理限制’的签名活动。要是能有上万人签名,说不定能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陈默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用户的声音最有说服力。我们还可以联系一些医生和伦理学家,请他们为草案背书,强调保护生理数据隐私的重要性。”

新闻发布会定在周五下午,地点选在市中心的一家会议中心。林野提前半小时到达,看到会场外已经挤满了记者和前来支持的用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举着牌子,上面写着“还我睡眠隐私”,旁边几个年轻人举着“拒绝数据收割”的标语,还有人戴着写满“数据”二字的面具,手里拿着被剪断的智能手表表带。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陈默走到林野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刚才有个记者说,已经有三家主流媒体准备直播这场发布会,还有十几家媒体会做专题报道。”

发布会开始后,陈默先介绍了草案的核心内容,然后播放了几段用户采访视频。视频里,有年轻人因为智能手表采集数据被推送“脱发治疗套餐”,有孕妇被推荐“孕期保健品”,还有糖尿病患者收到了血糖仪的广告,而他们都没有授权过数据共享。

“这些数据,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而是每个人最私密的身体密码。”陈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当企业把这些密码当成赚钱的工具,当我们的心跳、睡眠、呼吸都变成他们牟利的筹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隐私,还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轮到林野发言时,他举起自己的星环S9智能手表,按下了关机键:“三个月前,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表上的睡眠报告;每次加班,都会盯着心率数据担心自己生病。我以为它是在保护我,可实际上,它一直在偷偷收集我的身体数据,把我变成了一个‘行走的数据样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会场里的人:“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要反对智能穿戴技术。我相信这些设备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帮助,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尊重我们的隐私,必须在伦理的框架内运行。我们希望《智能穿戴伦理限制》能尽快落地,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心地使用这些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绑架。”

发布会结束后,林野的手机响个不停,有媒体想采访他,有用户想加入签名活动,还有几家智能穿戴企业联系他,希望能参与草案的修改。晚上,他打开手机,看到“支持智能穿戴伦理限制”的签名已经超过了3万人,微博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突破了1亿,#我的心跳我做主# #拒绝数据收割#等话题冲上了热搜。

一周后,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陈默的团队、用户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讨论《智能穿戴伦理限制(草案)》的落地细节。会上,星环科技的代表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硬,而是表示“愿意配合监管,完善数据采集和使用机制”。

又过了一个月,《智能穿戴伦理限制》正式发布,明确要求所有智能穿戴设备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禁止销售。整改内容包括:优化授权流程,禁止默认全量采集;加密存储用户数据,不得用于商业推销;提供便捷的数据删除功能,保障用户控制权。

发布当天,林野收到了星环科技的推送,提醒他更新App版本。更新后,App首页弹出了“数据采集授权”的弹窗,列出了“基础必要数据”和“非必要数据”两个选项,每个选项下面都有详细的说明和短视频讲解。他只勾选了“心率”和“睡眠”两项,其他数据全部拒绝授权。

“终于能安心戴手表了。”林野把手表重新戴回手腕,表盘上的心率曲线平稳跳动,没有了之前的发烫感。苏晚凑过来,看着他的手表屏幕:“现在不会再给你推药了吧?”

林野笑着摇摇头,打开App里的数据删除功能,之前两年的历史数据还在,他点击“删除全部”,很快收到了带有时间戳的电子凭证。他把凭证截图发给陈默,附上一句话:“数据流里的心跳,终于只属于我自己了。”

陈默很快回复:“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推动《健康数据保护法》的立法,让更多人的生理隐私得到保障。对了,下周有个用户交流会,想请你去分享一下经历,愿意来吗?”

林野看着手腕上的手表,表盘反射着窗外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他回复:“当然愿意。我想告诉更多人,我们有权利保护自己的身体数据,也有能力推动技术变得更有温度。”

那天晚上,林野睡得格外安稳。没有了多余的数据流干扰,他的心跳平稳而有力,手表里的传感器安静地工作着,只采集那些他真正需要的数据。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技术出现,新的隐私问题产生,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伦理和正义发声,那些看不见的数据流,就永远不会变成缠绕人心的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