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深空失联
“夸父三号,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收到请回话。”
通信员小林的声音在控制大厅里反复回荡,显示屏上代表“夸父三号”探测器的红点在火星轨道外侧停滞了72小时,信号条始终是刺眼的空白。地面控制中心的空气像凝固的铅块,每个人的目光都紧锁在中央屏幕上,那里曾实时传输着航天员陆哲和陈曦的工作画面,如今只剩一片漆黑。
“再尝试超短波频段,加大功率。”总指挥周明海的手指重重按在控制台边缘,指节泛白。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老专家,他经历过无数次发射与回收,但从未像此刻这般煎熬——“夸父三号”是全球首个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后续延伸,计划在小行星带开展矿物探测,却在脱离火星引力时突发故障。
“周总,超短波无响应。”技术组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根据最后传回的遥测数据,他们的推进系统发生爆炸,姿态控制系统完全失效,现在可能在做无规则自旋。”
屏幕上弹出最后一段残缺的画面:陆哲穿着白色舱内航天服,正俯身检查仪表盘,突然剧烈的震动让画面剧烈晃动,陈曦的惊呼声混杂着警报声传来,随后信号戛然而止。陆哲是有着两次太空任务经验的指令长,陈曦则是首次进入深空的载荷专家,两人被困在距地球约3.2亿公里的太空中,仅靠舱内剩余的氧气和生命维持系统支撑,时间每过去一秒,生存希望就减少一分。
“立刻联系国际航天联盟,请求全球协作。”周明海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直通联盟总部的加密线路。他知道,仅凭中国现有的航天器,根本无法在救援窗口期内抵达小行星带——最快的“天舟”货运飞船时速约2.8万公里,抵达目标区域需要至少8个月,而“夸父三号”的氧气储备最多只能维持45天。
国际航天联盟的视频会议在两小时后召开,屏幕上出现了美国NASA、欧洲航天局、俄罗斯航天集团等机构负责人的面孔,每个人的表情都凝重无比。NASA局长威尔逊率先开口:“根据轨道计算,‘夸父三号’正以每秒12公里的速度向木星轨道漂移,若不进行轨道修正,将在60天后脱离太阳系引力范围。”
“我们有‘阿尔忒弥斯’号载人飞船正在月球轨道待命,可立即调整任务前往救援,但需要至少20亿美元的额外经费,且风险极高——飞船未经过深空长时间飞行测试,燃料可能不足。”威尔逊的语气带着明显的犹豫,“而且,美国国会需要时间审批经费,这至少需要15天。”
俄罗斯航天集团负责人彼得罗夫皱起眉头:“我们的‘联盟mS’飞船载荷有限,无法抵达小行星带。若要改装‘质子’火箭,至少需要30天,成本约12亿美元,这笔钱谁来承担?”
“夸父三号”是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陆哲是中国人,陈曦则是加拿大籍载荷专家。此刻,关于救援的讨论渐渐偏离了“如何救人”,转向了“谁来出钱”“谁来承担风险”的争论——欧洲航天局提出,应按参与国的投资比例分摊救援成本;俄罗斯则认为,中国作为主导方应承担主要费用;美国虽有能力快速响应,却受制于国内预算审批流程。
周明海看着屏幕上争论不休的各方,手指紧紧攥住了口袋里的钢笔。他想起出发前,陆哲笑着对他说:“周总,等我们把小行星样本带回来,一定给您带块‘星星的碎片’。”可现在,那两位航天员可能正在冰冷的太空中,听着氧气报警器的滴答声,等待一个未知的结局。
“各位,”周明海的声音打破了争论,“现在不是讨论钱的时候。每推迟一天,陆哲和陈曦的生存概率就降低1.2%。我们必须先行动起来,成本问题可以后续协商。”
但他的呼吁并未得到积极响应。威尔逊摇头:“周,我理解你的心情,但美国的航天预算由国会管控,没有审批文件,‘阿尔忒弥斯’号无法升空。”彼得罗夫也摊开手:“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你知道,我们无法独自承担改装费用。”
会议陷入僵局,屏幕上的时钟一分一秒地跳动,像在为两位航天员的生命倒计时。周明海突然意识到,深空救援的困境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当航天员的生命与国家利益、经济成本冲突时,谁该为“救人”负责?这场争论,暴露了全球航天领域一个致命的空白:没有统一的太空救援伦理准则,没有明确的责任与成本划分机制。
第二章:绝境求生
“夸父三号”的舱内,红色的故障灯每隔30秒闪烁一次,映在陆哲苍白的脸上。他漂浮在驾驶舱中央,双手紧紧握着姿态控制杆,尽管他知道,推进系统爆炸后,这个杆子已经失去了作用。
“氧气储备还剩多少?”陆哲的声音有些沙哑,头盔里的通讯器还能工作,但只能实现舱内通话——外部天线在爆炸中受损,无法与地球建立联系。
陈曦漂浮在生命维持系统控制台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还有38天的储备,但若关闭非必要设备,能延长到45天。不过,我们的轨道正在偏离,再这样下去,会被木星引力捕获。”
她的语气尽量保持平静,但陆哲能看到她微微颤抖的手指。陈曦今年32岁,是天体物理学博士,这是她第一次进入太空。出发前,她给家人寄了一张在训练基地拍摄的照片,照片里她穿着航天服,笑容灿烂,背景是湛蓝的地球。
“别担心,地面一定会想办法。”陆哲试图安慰她,可连他自己都知道,这句话多么苍白。他们现在位于深空,距离地球超过3亿公里,任何救援行动都需要跨越漫长的距离,而时间根本不等人。
舱内的温度已经降到了18摄氏度,为了节省能源,他们关闭了部分温控设备。陆哲飘到舷窗边,透过厚厚的玻璃看向外面——深邃的太空中,星星像被冻结的钻石,木星巨大的气态身躯在远处闪烁着橘红色的光芒,美丽却危险。他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女儿今年6岁,出发前抱着他的腿说:“爸爸,你要给我摘星星回来。”
“陆,你看这个。”陈曦突然喊道,她调出了最后一次与地面通信时的遥测数据,“推进系统爆炸前,有一个备用燃料罐没有受损!如果我们能手动启动备用燃料,或许能调整轨道,让飞船向火星方向漂移——那里有美国的‘火星基地一号’,他们或许有救援能力。”
陆哲立刻飘过去,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备用燃料罐剩余15%的燃料,足够进行一次短时间的轨道修正,但手动启动需要进入飞船的机械舱,而机械舱在爆炸中受损,可能存在气压泄漏的风险。
“机械舱的气压读数是多少?”陆哲问。
“0.3个大气压,低于安全标准,但穿着舱外航天服进去,应该能操作。”陈曦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去,我是载荷专家,对飞船的机械结构更熟悉。”
“不行,太危险了。”陆哲立刻拒绝,“机械舱可能有尖锐的金属碎片,而且备用燃料罐的阀门可能已经变形,手动启动很容易引发二次爆炸。”
“那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陈曦看着他,“坐在这里等,只会被木星引力拖走。陆,我们是航天员,不是待宰的羔羊。”
两人沉默了片刻,舱内只有氧气循环系统的微弱嗡嗡声。陆哲知道陈曦说得对,他们必须冒险。他调出机械舱的结构图,手指在屏幕上划过:“这样,我们一起去,我负责检查舱体结构,你负责操作阀门。穿上舱外航天服,带上切割工具和应急氧气罐,动作一定要快。”
半小时后,两人穿着沉重的舱外航天服,通过气闸舱进入机械舱。刚打开舱门,一股冰冷的气流就涌了进来,陆哲的头盔面罩上立刻结了一层薄霜。机械舱内一片狼藉,断裂的电缆像杂乱的藤蔓,金属碎片漂浮在空气中,推进系统的残骸还冒着微弱的火花。
“小心碎片,别被勾到航天服。”陆哲用手势示意,缓慢地向备用燃料罐移动。陈曦跟在他身后,手里握着扳手,目光紧紧锁定燃料罐的阀门。
备用燃料罐位于机械舱的角落,表面有一道明显的划痕,但罐体完好。陆哲检查了周围的结构,确认没有即时危险后,向陈曦点头。陈曦深吸一口气,握住阀门的手动摇杆,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阀门纹丝不动。
“可能卡住了,用扳手试试。”陆哲递过一把扳手,陈曦接过,将扳手卡在摇杆上,双脚蹬住燃料罐,使出全身力气——“咔嗒”一声,阀门终于松动了,燃料罐的压力表开始缓慢上升。
“成功了!”陈曦兴奋地喊道,可话音刚落,一阵剧烈的震动突然传来,机械舱的一块舱壁突然裂开,强烈的气流瞬间将陈曦推向舱外。陆哲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她的航天服背包,可气流的力量太大,他自己也被带着向裂缝移动。
“快,抓住旁边的电缆!”陆哲大喊,陈曦立刻伸出手,抓住了一根断裂的电缆,两人暂时稳住了身体。陆哲看向裂缝,发现是备用燃料罐的输油管在压力作用下破裂,必须立刻关闭阀门,否则燃料会全部泄漏。
“我去关阀门,你抓紧,别松手!”陆哲对陈曦说,然后慢慢松开她的手,向燃料罐移动。输油管破裂处喷出的燃料在太空中形成了一道白色的雾状轨迹,冰冷的燃料溅到他的航天服上,发出“滋滋”的声响。
他终于到达燃料罐旁,双手握住阀门摇杆,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阀门缓缓关闭,燃料喷射渐渐停止。陆哲松了一口气,刚想转身回到陈曦身边,却发现自己的航天服左腿被一块金属碎片划破,氧气正在缓慢泄漏——头盔上的氧气余量显示,只剩下20分钟。
“陆,你的氧气在泄漏!”陈曦焦急地喊道。
陆哲看了一眼氧气表,平静地说:“没事,我们尽快返回舱内。”他慢慢向陈曦移动,可就在这时,机械舱的另一块舱壁突然坍塌,巨大的金属板向他们砸来。陆哲下意识地将陈曦推向气闸舱方向,自己则被金属板撞中,重重地摔在舱壁上,头盔的通讯器瞬间失灵。
陈曦回头时,只看到陆哲漂浮在太空中,航天服的氧气泄漏速度加快,他的身体渐渐失去了力气。她想冲过去救他,却被陆哲用手势制止——他指了指气闸舱,又指了指自己的氧气表,示意她先回去,不要管他。
“不,我不能丢下你!”陈曦的眼泪在头盔里打转,可她知道,陆哲说的是对的——如果她现在回去,或许还能保住自己的命;如果她留下来,只会和陆哲一起被困在这里。
陆哲看着她,露出了一个微笑,然后慢慢闭上了眼睛。陈曦咬着牙,转身冲进气闸舱,关闭舱门的那一刻,她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
第三章:协议雏形
国际航天联盟的第二次会议在“夸父三号”失联后的第10天召开,这一次,会议的气氛更加沉重——陈曦通过修复的应急通讯设备,向地面传回了陆哲牺牲的消息,以及飞船目前的轨道数据:“夸父三号”正在向火星方向漂移,但氧气储备仅剩35天,若不能在30天内得到救援,陈曦也将面临死亡。
“‘火星基地一号’有一艘备用的‘猎户座’飞船,可用于救援,但需要对飞船进行改装,加装深空导航系统,成本约8亿美元,改装时间需要15天。”威尔逊的声音带着愧疚,“我们已经向国会提交了紧急预算申请,但遭到了拒绝——国会认为,为了一名航天员投入8亿美元,性价比太低。”
“性价比?”周明海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你们美国不是一直宣称‘生命至上’吗?现在怎么用‘性价比’来衡量?”
彼得罗夫叹了口气:“周,别激动。俄罗斯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欧洲航天局可以承担30%的改装费用,但需要其他国家分摊剩下的70%。”
“中国愿意承担50%的费用,剩下的20%,希望其他参与国能共同承担。”周明海立刻说道,他已经向国内提交了紧急申请,国家航天局批准了这笔经费,“但我们有一个条件:救援行动必须立即开始,不能等经费分摊完成后再启动。”
会议现场陷入沉默,各国代表都在低头讨论。周明海知道,他们不是不愿意救人,而是受制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预算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则,谁都不想独自承担风险和成本。这一刻,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必须制定一份全球统一的太空救援伦理协议,明确救援责任、成本划分和行动准则,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各位,”周明海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夸父三号’的救援问题,更是未来所有深空探索任务的安全问题。如果今天我们因为成本和责任问题放弃救援,那么明天,当其他国家的航天员遇到危险时,谁又会伸出援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提议,由中国牵头,制定一份《太空救援伦理协议》,明确以下几点:第一,所有航天发射方,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在发射航天器前,必须向国际航天联盟缴纳‘救援基金’,用于紧急救援行动;第二,任何国家或机构接到救援请求时,必须优先提供帮助,不得附加任何政治、经济条件;第三,救援过程中,必须优先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其次考虑设备回收。”
周明海的提议引起了热烈讨论。欧洲航天局首先表示支持:“我们同意缴纳救援基金,也同意优先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俄罗斯也点头:“只要协议明确成本划分,俄罗斯愿意加入。”
威尔逊犹豫了片刻,说道:“美国支持协议的核心原则,但需要与国会沟通救援基金的缴纳比例。不过,我可以承诺,立即启动‘猎户座’飞船的改装工作,经费问题我们会尽快解决。”
会议终于达成共识: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由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的航天专家组成,负责起草《太空救援伦理协议》;同时,立即启动对陈曦的救援行动,改装费用由中国承担50%,欧洲承担30%,美国和俄罗斯各承担10%。
当周明海将这个消息通过通讯器告知陈曦时,舱内传来了她压抑的哭声。“谢谢你们,”陈曦的声音带着哽咽,“陆哲没有白牺牲,他的死,或许能让更多航天员在未来得到救援。”
救援行动在3天后正式启动。美国的“猎户座”飞船从“火星基地一号”出发,向“夸父三号”的漂移轨道飞去;中国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则携带额外的燃料和生命物资,前往火星轨道接应。全球的航天机构都在关注着这次救援,每个人都希望,这次行动能为《太空救援伦理协议》的制定奠定基础。
第四章:星尘归航
“猎户座”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2天,终于与“夸父三号”在火星轨道外侧相遇。当两艘飞船成功对接的那一刻,地球控制中心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周明海的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救援的成功,更是全球航天伦理协作的第一次实践。
陈曦通过对接通道进入“猎户座”飞船,当她脱下航天服,看到飞船内的美国航天员时,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谢谢你,”她对指令长马克说,“谢谢你们来救我。”
马克拍了拍她的肩膀:“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且,我们都希望,以后再也不会有航天员像陆哲那样牺牲。”
“猎户座”飞船带着陈曦向地球返航,同时,《太空救援伦理协议》的起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专项小组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协议的核心条款:
1. 救援基金缴纳:所有航天发射方(包括国家机构和商业公司),需按发射航天器的重量和任务难度,向国际航天联盟缴纳救援基金,基金由联盟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2. 救援响应义务:任何国家或机构接到救援请求后,需在24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优先调配可用资源开展救援,不得附加任何政治、经济条件。
3. 生命优先原则:救援过程中,必须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可牺牲非必要的设备和物资,确保航天员的生存。
4. 成本分摊机制:救援行动产生的费用,由救援基金先行垫付,事后根据参与救援的国家和机构的贡献,从基金中扣除;若基金不足,由所有航天发射方按缴纳比例分摊。
5. 国际协作机制:成立“全球太空救援协调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球的救援资源,建立救援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救援行动高效、有序。
协议草案在国际航天联盟的全体会议上通过表决,共有28个国家和15家商业航天公司签署了协议。当周明海代表中国在协议上签字时,他想起了陆哲——如果这份协议能早一点出台,陆哲或许就不会牺牲。但他也知道,陆哲的牺牲,为这份协议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未来,会有更多的航天员因为这份协议而获得生的希望。
“猎户座”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5天后,终于进入地球大气层。当返回舱在内蒙古着陆场成功着陆,陈曦走出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