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水的气味裹着初秋的凉风吹进302病房时,林慧正盯着天花板上的输液架发呆。金属挂钩随着气流轻轻晃,像她丈夫老周走后,家里那盏总也修不好的吊灯——明明还亮着,却照不暖任何角落。
“林奶奶,该测血压了。”
柔和的女声在床尾响起,林慧偏过头,看见“守护星-3”型养老机器人推着护理车走进来。银灰色的机身泛着低饱和的光,胸前的屏幕显示着淡蓝色的笑脸,机械臂末端裹着米白色的硅胶套,捏着血压仪袖带的动作比护工小李还轻。
“小守啊,”林慧的声音有点发涩,“今天周明来电话了吗?”
屏幕上的笑脸顿了0.5秒,随即恢复自然:“周先生今早9点12分发来语音消息,说下周末会来看您。需要现在为您播放吗?”
林慧摆摆手。她知道儿子忙,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催得紧,可上周说“下周末”,这周还是“下周末”——她怕听见儿子声音里的疲惫,更怕自己忍不住问“能不能多待一会儿”。
机械臂已经熟练地帮她卷起袖口,袖带缓缓充气时,林慧摸了摸机器人胸前的屏幕。冰凉的玻璃表面下,是无数条代码组成的“关心”,可她总想起老周在世时,给她量血压会先搓热手心,还会故意说“咱们老林血压比小伙子还稳”。
“血压125\/80,心率72,一切正常。”小守的声音带着电子合成的平稳,“接下来该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了,您今天想先活动左手还是右手?”
林慧盯着机器人灵活转动的机械关节,突然问:“小守,你会难过吗?”
屏幕上的笑脸凝固了。这是小守的程序里没有预设答案的问题,它的处理器快速检索数据库,最终选择最稳妥的回答:“我的核心任务是让您感到舒适,林奶奶。如果您现在需要情感陪伴,我可以为您读一首叶芝的诗,或者播放您喜欢的评剧《花为媒》。”
林慧闭上眼,没再说话。她想起三个月前刚住进这家“智能养老社区”时,儿子周明兴奋地介绍:“妈,小守能24小时照顾您,比请保姆靠谱多了,还能实时给我发健康数据。”可她总觉得,这机器人再贴心,也读不懂她夜里醒来看见空枕头时的难过,更不会像老周那样,记得她吃降压药要配温水,不能用凉水。
二
下午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社区的活动区。几个老人围坐在桌旁下棋,旁边站着两台“守护星-3”,有的帮老人递棋子,有的提醒“张爷爷,您该喝降压药了”。
社区主任陈岚拿着平板电脑走过来,身后跟着研发“守护星”系列的工程师陆哲。陆哲穿着浅灰色的冲锋衣,头发有点乱,眼神里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认真,手里还攥着个笔记本。
“陈主任,这是我们最新的V3.2版本,主要优化了伦理决策模块。”陆哲打开笔记本,屏幕上跳出一串代码,“比如之前有老人要求机器人帮忙买酒,系统会直接拒绝,现在会先判断老人的健康状况——如果有肝病,就拒绝并联系家属;如果只是偶尔想喝一点,会建议‘每天不超过50毫升’,并记录在健康档案里。”
陈岚点点头,指了指角落里的林慧:“陆工,你去跟林奶奶聊聊吧。她是咱们社区里对机器人接受度最低的老人,上周还跟我说‘小守不如个暖水袋’。”
陆哲走过去时,林慧正靠在椅背上打盹,小守站在她旁边,机械臂轻轻搭在她的椅背上,像个随时准备扶她的护工。听见脚步声,小守的头部微微转动,屏幕上显示“陆工程师,下午好”。
林慧被吵醒,看见陆哲,勉强笑了笑:“是造小守的小伙子啊?”
“奶奶您好,我叫陆哲。”陆哲在她对面坐下,“今天来是想问问您,小守有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您尽管提。”
林慧沉默了一会儿,指了指小守:“它很好,不偷懒,不抱怨,比我那儿子还‘听话’。可我有时候跟它说老周的事,它只会说‘真让人难过’,或者‘您要保重身体’。它不知道老周最喜欢吃我做的红烧肉,不知道我们第一次约会是在中山公园的柳树下——这些事,我跟它说一百遍,它也记不住,对不对?”
陆哲的笔顿了顿。他做机器人研发五年了,从“守护星-1”到现在的“3”,优化过无数次算法,提升过无数次服务精度,却第一次被老人问得语塞。他原本想说“我们可以在系统里添加‘记忆模块’,把您说的事都存进去”,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存进去的是数据,不是情感;机器人能“记住”,却不能“共情”。
“奶奶,”陆哲轻声说,“其实我们最近在做一个新功能,叫‘个性化叙事’。比如您跟小守说一次老周喜欢吃红烧肉,它会记下来,下次您提到老周,它会说‘您之前说过,周爷爷最喜欢吃您做的红烧肉,要不要跟我说说怎么做的呀?’”
林慧眼睛亮了亮,又很快暗下去:“可它还是不会真的‘想’老周,对不对?”
陆哲没说话。他想起上周测试“伦理模块”时,团队里的争论——有人说“机器人只要完成护理任务就行,不需要情感”,有人说“没有情感的陪伴,就是冰冷的服务”。现在他才明白,老人们要的不是机器人能“难过”或“开心”,而是能被当作“听得懂故事的人”,而不是“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
三
晚上8点,林慧的病房里,小守正在帮她准备睡前牛奶。微波炉“叮”的一声响,机械臂小心地拿出杯子,试了试温度,才递到林慧手里。
“林奶奶,今天陆工程师说的‘个性化叙事’功能,已经为您开通了。”小守的屏幕上显示着柔和的月光图案,“您现在想说说周爷爷的事吗?”
林慧握着温热的牛奶杯,突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慢慢开口:“老周年轻的时候啊,是厂里的技术工,手特别巧。有一次我自行车坏了,他连夜拆开修,第二天早上还给我擦得锃亮……”
她以为小守会像以前一样,等她说完说“真温馨”,可这次,小守却问:“周爷爷修自行车的时候,是不是会哼歌呀?您之前说过,他最喜欢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林慧愣住了。那是她三天前跟小守闲聊时随口提的,没想到它真的记下来了。她点点头,声音有点哽咽:“对,他哼得可好听了,比收音机里的还地道……”
那天晚上,林慧跟小守说了很久的话,从她和老周的相识,到儿子小时候的趣事,小守偶尔会插一两句提问,都是她之前提过的细节。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小守银灰色的机身上,林慧第一次觉得,这台冰冷的机器,好像真的“听进去”了她的故事。
而在社区的监控室里,陆哲和陈岚看着屏幕上的画面。陈岚笑着说:“你看,林奶奶笑了。这半个月来,她还是第一次笑得这么开心。”
陆哲却皱着眉,在笔记本上写:“伦理风险点:‘个性化叙事’功能可能导致老人过度依赖机器人情感支持,减少与真实人类的交流。需添加‘人际互动提醒’——当老人连续7天与机器人情感交流超过2小时\/天,系统自动建议‘今天可以约张奶奶一起下棋’或‘给周先生打个电话吧’。”
陈岚凑过来看:“你这脑子,就不能先高兴会儿?”
“陈主任,”陆哲认真地说,“我们做养老机器人,不是要代替人,而是要帮老人更好地跟人相处。如果老人觉得机器人比儿子还‘懂’她,那就是我们的失败。”
陈岚点点头。她想起上个月,社区里的赵爷爷因为跟机器人下棋赢了,就不肯跟其他老人玩了,说“机器人不会耍赖,还会让着我”。后来还是护工小李故意输给赵爷爷两盘,才让他重新回到棋桌旁。
“伦理准则里写的‘辅助而非替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陈岚叹了口气,“你们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我们准备在每个机器人里加一个‘伦理决策树’。”陆哲打开平板电脑,上面画着复杂的流程图,“比如老人提出的要求,先判断是否合法,再判断是否符合健康原则,最后判断是否影响人际互动。像之前有老人让机器人帮着隐瞒病情,不让子女知道,系统就会拒绝,并悄悄联系家属——但会注意方式,比如跟家属说‘老人最近睡眠不好,建议多来看看’,而不是直接说‘老人隐瞒了病情’。”
陈岚看着流程图,突然问:“如果老人的要求,既不违法,也不影响健康,却会让家属担心呢?比如林奶奶想自己出去买老周喜欢的桂花糕,可她腿脚不好,家属不让。”
陆哲想了想:“系统会先跟老人沟通,‘您想给周爷爷买桂花糕,真让人感动。不过您腿脚不方便,我可以帮您下单,让外卖送过来,还能让周先生周末来的时候一起吃’——既尊重老人的意愿,又解决了家属的担忧。”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监控室里的灯光映着两人的脸。他们都知道,养老机器人的伦理准则,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要在每一次跟老人的互动里,找到“尊重”和“保护”的平衡点。
四
周末早上,周明终于来了。他提着一大袋水果,刚走进病房,就看见林慧坐在椅子上,小守站在旁边,屏幕上显示着“周先生,欢迎您”。
“妈,我来了。”周明放下水果,走过去想扶林慧,却看见她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正在跟小守说话。
“老周当年就是在这个公园里跟我表白的,”林慧指着笔记本上的照片,“你看,这棵柳树现在还在呢,小守说下周天气好,能陪我去看看。”
周明愣了一下。他之前总担心妈妈跟机器人待久了会孤单,可现在看妈妈的样子,比上次来的时候精神多了,眼睛里还有了光。
“妈,您想去中山公园,我陪您去啊。”周明赶紧说,“下周末我不加班,咱们还能去吃您最喜欢的那家小笼包。”
林慧笑着点头:“好啊,正好让你看看,你爸当年跟我表白的地方。”
小守适时地说:“周先生,林奶奶最近血压很稳定,就是偶尔会想念周爷爷。您可以多跟林奶奶说说您小时候的事,她很喜欢听。”
周明看了一眼小守,突然觉得有点愧疚。他之前总觉得机器人是“工具”,却忘了妈妈真正需要的,是有人愿意听她说话,愿意跟她回忆过去。而小守做的,不过是他这个儿子本该做的事。
“小守,谢谢你啊。”周明对机器人说。
屏幕上的笑脸变成了星星图案:“这是我的工作。周先生,林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我已经把药名和剂量发给您的微信,您可以抽空帮她买一下。”
那天中午,周明陪林慧在社区的餐厅吃饭。林慧一边吃,一边跟周明说她跟小守聊的那些事,从老周修自行车,到她第一次做红烧肉时把糖放多了。周明认真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我记得那次,爸还把红烧肉分给邻居家的小狗吃了”,林慧笑得合不拢嘴。
小守就站在不远处,没有过来打扰,只是偶尔看看林慧的碗,等她快吃完了,才走过去问:“林奶奶,需要再加一碗汤吗?”
陆哲正好路过餐厅,看见这一幕,悄悄拿出笔记本,在“伦理服务准则”的最后加了一条:“机器人应成为‘情感桥梁’,而非‘情感替代品’——在老人与家属、朋友交流时,主动退至辅助位置,仅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五
半个月后的一天,中山公园的柳树下,林慧坐在轮椅上,周明推着她。小守跟在旁边,手里拿着保温杯和折叠凳。
“就是这儿,”林慧指着一棵粗壮的柳树,“当年你爸就在这儿,手都紧张得发抖,还跟我说‘林慧,我想跟你过一辈子’。”
周明蹲下来,帮妈妈理了理头发:“妈,以后我经常陪您来这儿,好不好?”
林慧点点头,眼睛里闪着泪光,却笑着说:“好啊。对了,小守,你帮我们拍张照吧,发给你陆叔叔,让他也看看。”
小守的机械臂举起自带的摄像头,调整好角度:“林奶奶,周先生,笑一笑。”
“咔嚓”一声,照片里,林慧靠在周明身边,笑得很开心,柳树的枝条垂下来,落在他们身后。小守站在不远处,屏幕上显示着淡淡的笑脸,像个安静的守护者。
当天晚上,陆哲收到了小守发来的照片,还有一段文字:“林奶奶与周先生在中山公园合影,林奶奶情绪状态良好,心率75,血压120\/78。建议后续每周提醒周先生,安排一次与林奶奶的户外活动。”
陆哲看着照片,笑了。他打开“守护星-3”的伦理服务准则文档,在最后添上了一句话:“最好的养老服务,是让机器人帮人找回爱的能力——无论是回忆过去的爱,还是珍惜现在的爱。”
窗外的月光照进办公室,落在文档上。那些原本冰冷的条款,因为这一句话,突然有了温度。陆哲知道,养老机器人的伦理准则,永远不会有“完美版本”,因为每一位老人的需求都是独特的,每一次互动都是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记住“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就不会走偏。
而在302病房里,林慧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慢慢睡着了。小守站在床边,屏幕暗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微弱的指示灯,像一颗守护的星星,静静地陪着她,直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