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章 剥皮实草肃贪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南京城,秦淮河畔的画舫依旧歌舞升平,但城中央的应天府衙却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衙门口新立的土地庙前,一具填充稻草的人皮悬挂在旗杆上,微风拂过时,人皮空洞的眼窝仿佛在俯瞰着每一个进出衙门的官吏——这便是令贪官闻风丧胆的“剥皮实草”之刑。

朱元璋出身濠州农家,早年父母兄弟皆因元末苛政饿死,他曾在皇觉寺做行童时,亲眼见过州官将赈灾粮倒入自家粮仓。这段经历让他对贪官污吏的憎恨深入骨髓。登基后,他在《皇明祖训》中写道:“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为根治腐败,朱元璋亲自参与修订《大明律》,将《受赃》单独列为一篇,规定贪腐六十两白银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在各地衙门旁设立“皮场庙”,专门作为剥皮行刑场所,剥下的人皮填充稻草后悬挂于公堂之上,让继任官员每日办公时直面前任的惨状。

这种刑罚的灵感据明代《草木子》记载,来源于佛教传说中的地狱酷刑。朱元璋将其改造为现实版警示手段,甚至在《大诰》中详细描述剥皮过程:先用开水浇烫犯人的背部,待表皮与肌肉分离后,用利刃沿脊柱划开,整张人皮被完整剥下,经石灰腌制、稻草填充后,制成“人皮俑”立于衙门前。

洪武年间最轰动的剥皮案,当属开国名将蓝玉案。这位常遇春的妻弟曾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却因恃功骄纵触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将其剥皮实草,人皮传示九边重镇以儆效尤。据明末《蜀警录》记载,蓝玉的人皮最后被蜀王朱椿(蓝玉女婿)请求留在成都蜀王府端礼门楼上,直到明末张献忠破城时仍保存完好。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苏州知府陈宁因横征暴敛被百姓称为“陈烙铁”,朱元璋得知后将其剥皮实草。行刑当日,陈宁的人皮被悬挂在府衙门口,百姓们纷纷投掷瓦砾,有人甚至将其生殖器割下喂狗。

这些恐怖场景并非孤例。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年间广东布政使徐本因收受十匹绢布被剥皮,其人皮被制成鼓面,悬挂在布政司大堂,每当有官员击鼓升堂,鼓声中仿佛都回荡着徐本的惨叫。这种“人皮鼓”的传说在明代笔记中屡见不鲜,虽难考真伪,却折射出当时官场的恐惧氛围。

朱元璋深知仅靠严刑峻法难以根治腐败,于是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全民反腐运动”。他在《大诰》中明文规定:“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官员,若有操纵词讼、陷害百姓者,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可将其绑送京城,沿途官员胆敢阻拦者,枭首示众!”一时间,从江南水乡到塞外边陲,时常可见衣衫褴褛的百姓押解着戴枷的贪官行走在官道上。

朱元璋还在午门外设立“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有一次,应天府百姓王二牛因县官强占其田产,竟带着全家老小抬着鼓槌闯入皇宫,当面向朱元璋哭诉。朱元璋不仅严惩了贪官,还赐王二牛“义勇”称号,此事被编成《击鼓鸣冤》的戏文在民间传唱。

然而,这种激进措施也带来副作用。一些地痞流氓趁机敲诈勒索,假冒百姓绑送官员。江西曾发生一起案件:几个泼皮诬陷里长贪污,将其绑至京城,结果查明里长仅收过乡民一篮鸡蛋。朱元璋虽严惩了诬告者,但此类事件已让“全民反腐”有些变味。

关于剥皮实草的真实性,后世一直存在争议。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在《朱元璋》一书中指出,《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剥皮实草的明确记载,朱元璋对贪官更多是处以凌迟、枭首等刑罚。例如建昌县知县收受四百贯钞被凌迟,莱阳县丞贪腐一百贯被枭首,这些案例均未提及剥皮。

但明末清初的野史笔记却对此大肆渲染。除了蓝玉案,《石匮书》还记载洪武年间有个叫赵伯颜的县令,因贪污被剥皮后制成稻草人立于县衙门口,其妻儿被迫每日清扫人皮上的灰尘。这类故事虽无法证实,却深刻影响了民间对朱元璋的认知。

万历年间,清官海瑞曾提议恢复剥皮实草之刑,他在《治安疏》中痛陈:“太祖高皇帝时,贪官知警,何也?前官剥皮悬堂,后官岂敢不惧?”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御史们纷纷弹劾海瑞“欲开历史倒车”,最终不了了之。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剥皮实草在明代官场的恐怖记忆。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间,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吏达十余万人,仅郭桓案、空印案两案就牵连数万人。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都因私贩茶叶被处死,朱元璋临终前留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