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杂论对话 > 第434章 恒道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十九章

(聚焦“积累与节俭界域”:万事成于积累,俭是积累的根基,循“啬”则久)

治人事天(治理人事、养护天性),莫若啬(不如节俭——如草木秋冬蓄养,春夏生长,合“蓄而后发”之律)。

夫唯啬(正因为节俭),是谓早服(这叫早做准备——如农夫春耕前备种,不待时慌);

早服谓之重积德(早准备叫重视积累德性——德性如粮,积之愈多,用之愈足);

重积德则无不克(积累深厚则无不可胜——如堤高则水不溃);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可胜则力量无尽);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力量无尽可以保有国家——如根基深则国不倾);

有国之母(保有国家的根基),可以长久(可以长久——合“积则固”的规律)。

是谓深根固柢(这叫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长久生存、长久视物的规律——如树根深则寿长)。

第六十章

(聚焦“治理尺度界域”:大国治理如烹鱼,不妄动则安,循“稳”则顺)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如煮小鱼——小鱼娇嫩,多翻则碎;百姓脆弱,多扰则乱)。

以道莅天下(用规律治理天下),其鬼不神(鬼怪不显神通——规律明则邪妄息);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显神通),其神不伤人(是神通不伤人——规律在则邪不侵正);

非其神不伤人(不是神通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是圣人不伤人——不违规律则民自安)。

夫两不相伤(两者互不伤害),故德交归焉(故德性交汇归于一处——如天地和则万物生)。

第六十一章

(聚焦“国家相处界域”:大国处下能容,小国归附则安,循“下则聚”之律)

大国者下流(大国如江河下游——处下而能容),天下之交(是天下交汇之处),天下之牝(是天下的雌性——柔而能纳)。

牝常以静胜牡(雌性常以安静胜雄性——柔能克刚,如大地静而载万物),以静为下(因安静而处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大国对小国谦下),则取小国(能赢得小国归附——如江海下溪流,溪流归之);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则取大国(能赢得大国容纳——如溪流归江海,江海容之)。

故或下以取(或谦下而赢得归附),或下而取(或谦下而被容纳)。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过想兼容众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想加入侍奉)。

两者各得其所欲(两者各得所愿),大者宜为下(大国更应处下——合“大则需容”的规律)。

第六十二章

(聚焦“道的价值界域”:道是万物根本,无论善恶皆需依道,循“道为基”之律)

道者,万物之奥(规律是万物的深藏——如根是树之奥,源是水之奥),善人之宝(是善人的珍宝——循道则善成),不善人之所保(是不善人的依靠——循道则过改)。

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换尊重——如顺耳之言易被接受),美行可以加人(美行可超他人——如行善之举易被推崇)。

人之不善(人有不善),何弃之有(何必抛弃?——如病树可治,不善可化)?

故立天子,置三公(立天子、设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虽有玉璧在前、驷马在后的重礼),不如坐进此道(不如献上这规律——道为礼之本,无本则礼虚)。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时重视这规律的原因)?

不曰:求以得(不是说“求则得”——如求仁得仁,循道则应),有罪以免邪(有罪可免——如改邪归正,循道则安)?

故为天下贵(故被天下尊崇——道能应求、能免过,合“价值本源”之律)。

第六十三章

(聚焦“行事尺度界域”:大事成于小事,难事成于易事,循“渐进而成”之律)

为无为(做“不强行”的事——如农夫播种不催苗),事无事(做“不生事”的事——如匠人顺木不违性),味无味(品“无滋味”的味——如饮水知甘,不贪浓味)。

大小多少(大从小来,多从少来——如堆土成山,始于一抔),报怨以德(用德性回应怨恨——如春风化冰,不与寒争)。

图难于其易(解决难事从易处入手——如拆屋先拆椽,不贪全功),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细处入手——如织锦先理丝,不忽微末)。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从易处开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从细处开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圣人始终不做“大”的样子),故能成其大(反而成就大——如积小成大,不贪速则久)。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许诺必少诚信——如空言无实,违“信需实”之律),多易必多难(看得太易必多困难——如轻敌必败,违“事需慎”之律)。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圣人视事为难),故终无难矣(故终究无难——合“慎则易”的规律)。

第六十四章

(聚焦“稳定与变化界域”:事物稳定时易持,萌芽时易除,循“防微杜渐”之律)

其安易持(事物安定时易保持——如静水易平,不扰则稳),其未兆易谋(未显征兆时易谋划——如见蚁洞易堵,不待溃堤);

其脆易泮(脆弱时易破碎——如脆冰易裂,不待强击),其微易散(细微时易消散——如微烟易散,不待风大)。

为之于未有(在未发生时行动),治之于未乱(在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的大树,始于细芽——如积微成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的高台,始于一筐土——如积少成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行程,始于脚下——如循序渐进)。

为者败之(强行作为会失败——如拔苗助长),执者失之(强行掌控会失去——如握沙过紧)。

是以圣人无为(故圣人不强行),故无败(故无失败);无执(不掌控),故无失(故无失去)。

民之从事(人做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功亏一篑,违“慎终如始”之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谨慎到最后如开始,就无失败——合“恒慎”的规律)。

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想要“不想要的”——如不贪名利),不贵难得之货(不珍视难得之物——如不贪奇珍);

学不学(学“不学的”——如不学巧伪),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的过错——如导迷归正),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强行——合“辅而不扰”之律)。

第六十五章

(聚焦“教化界域”:教化不贵智巧,而贵质朴,循“本真则安”之律)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循规律的人),非以明民(不是让百姓聪明——如不教投机取巧),将以愚之(而是让他们质朴——如保持本真不诈)。

民之难治(百姓难治理),以其智多(因他们智巧多——如用智钻空子,违“朴则易治”之律)。

故以智治国(用智巧治理国家),国之贼(是国家的祸害——如巧法扰民);

不以智治国(不用智巧治理),国之福(是国家的福分——如质朴则民安)。

知此两者亦稽式(知这两种情况是准则)。

常知稽式(常知这准则),是谓玄德(这叫深藏的德性)。

玄德深矣,远矣(深藏的德性深远啊),与物反矣(与外物相反——不随智巧,反归质朴),然后乃至大顺(然后达到最大的顺——合“返朴归真”的规律)。

第六十六章

(聚焦“引领者品质界域”:领导者处下能容,故能聚人,循“下则众归”之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能成为百川首领),以其善下之(因它善于处下——如低处能容,不拒细流),故能为百谷王(故能成为首领)。

是以圣人欲上民(圣人想在百姓之上),必以言下之(必用言语谦下——如自称“孤、寡”);

欲先民(想在百姓之前),必以身后之(必把自身放在后面——如不争先,反得众推)。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圣人在上面,百姓不觉得沉重——如天在上,不压万物),处前而民不害(在前面,百姓不觉得有害——如向导在前,不迷方向)。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下人乐于推崇而不厌恶)。

以其不争(因他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没人能和他争——合“处下得众”的规律)。

第六十七章

(聚焦“立身三宝界域”:慈、俭、不敢为先,是立身久存的根基,循“柔则固”之律)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说我的规律广大),似不肖(好像不像任何事物——如道无形,不类一物)。

夫唯大(正因为广大),故似不肖(故不像任何事物——若像一物,则囿于一物,不成其大)。

若肖(若像某物),久矣其细也夫(早就渺小了——如像溪则非海,像树则非林)!

我有三宝(我有三件珍宝),持而保之(持守而保全):

一曰慈(一叫慈爱——如天地养万物,不偏不私);

二曰俭(二叫节俭——如草木蓄养分,不妄耗);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叫不敢在天下人之前——如江海处下,不争先)。

慈,故能勇(慈爱,故能勇敢——如父母护子,无畏艰险);

俭,故能广(节俭,故能广大——如积少成多,由小至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争先,故能成为众人首领——如江海为百谷王)。

今舍慈且勇(如今舍弃慈爱求勇敢),舍俭且广(舍弃节俭求广大),舍后且先(舍弃在后求在前),死矣(死路一条——违“三宝”之律)!

夫慈,以战则胜(慈爱,作战则胜——如师出有名,众志一心),以守则固(防守则稳固——如民心归附,众志成城)。

天将救之(天要救助他),以慈卫之(用慈爱保卫他——合“慈则久”的规律)。

第六十八章

(聚焦“士人修养界域”:善战者不逞勇,善谋者不张扬,循“不武则胜”之律)

善为士者不武(善于做士人的不逞勇武——如智者不斗力);

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的不发怒——如良将不意气用事);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胜敌的不交锋——如善战者智取,不硬拼);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如将帅礼贤,士卒效命)。

是谓不争之德(这叫不争的德性),是谓用人之力(这叫借用他人力量),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这叫符合古时的天道准则——合“柔能胜刚”的规律)。

第六十九章

(聚焦“战争策略界域”:战争贵后发制人,不主动挑衅,循“后则安”之律)

用兵有言(用兵的人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做主人而做客人——不主动进攻,守而待敌),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进一寸而退一尺——不贪小利,先保己)。”

是谓行无行(这叫行军没有行列——如兵无常势,不循定式),攘无臂(举臂没有臂膀——如无形发力,不显其势),扔无敌(对抗没有敌人——如不把敌当敌,先修己),执无兵(执兵器没有兵器——如不恃兵器,恃民心)。

祸莫大于轻敌(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如骄兵必败),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几乎丧失我的珍宝——慈爱、节俭、不敢为先)。

故抗兵相若(两军力量相当),哀者胜矣(心怀悲悯的一方胜——如师出有名,哀兵必胜,合“仁则胜”的规律)。

第七十章

(聚焦“道的认知界域”:道易知易行,人不行,因不循本,循“知易行难”之实)

吾言甚易知(我的话很易理解——如“水往低处”,直白可见),甚易行(很易践行——如顺势而为,不费力)。

天下莫能知(天下没人能理解),莫能行(没人能践行)。

言有宗(言论有根本——如道为根基),事有君(行事有主旨——如循规律为要)。

夫唯无知(正因为无知),是以不我知(故不理解我)。

知我者希(理解我的人少),则我者贵(效法我的人珍贵——如知音难觅,知规律者稀)。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故圣人穿粗衣怀宝玉——外朴内真,不炫其道)。

第七十一章

(聚焦“认知态度界域”:知而不自满,不知不妄言,循“谦则明”之律)

知不知(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如智者知有未知,不妄断),上(是上);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如愚者强作解,妄言),病(是病)。

圣人不病(圣人没有这病),以其病病(因他把这病当病——如自省不妄知);

夫唯病病(正因为把病当病),是以不病(故不生病——合“知过则改”的规律)。

第七十二章

(聚焦“统治者与百姓界域”:百姓畏心不畏威,统治者扰民则失心,循“民畏心”之律)

民不畏威(百姓不畏惧威势——如苛政猛于虎,民不畏死则不畏威),则大威至(则大的威严到来——民心离散,天下动荡)。

无狭其所居(不要挤压他们的居所——如不夺民宅),无厌其所生(不要厌恶他们的生计——如不扰民生)。

夫唯不厌(正因为不厌恶),是以不厌(故百姓不厌恶——如君爱民,民爱君)。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故圣人了解自己不自我表现),自爱不自贵(爱惜自己不抬高自己)。

故去彼取此(故舍弃后者取前者——舍自见、自贵,取自知、自爱,合“君民相安”的规律)。

第七十三章

(聚焦“勇的尺度界域”:勇而妄为则危,勇而循道则安,循“敢则亡,不敢则存”之律)

勇于敢则杀(勇于敢作敢为则死——如强横妄为,招祸杀身);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妄为则活——如知止不妄,得全其身)。

此两者(这两种情况),或利或害(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天厌恶的),孰知其故(谁知道原因)?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圣人也视此为难——知“勇”之尺度难握)。

天之道(天的规律),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善于胜利——如四季循环,不争先而有序),

不言而善应(不言而善于回应——如雷响雨至,不预告而必应),

不召而自来(不召唤而自然到来——如春来花开,不催促而自至),

繟然而善谋(舒缓而善于谋划——如天地布局,不匆忙而周全)。

天网恢恢(天网广大),疏而不失(稀疏而不漏——如规律虽宽,违者必惩,合“天道公平”的规律)。

第七十四章

(聚焦“刑罚与民生界域”:百姓不畏死,刑罚无用;民生安,自畏死,循“安则畏死”之律)

民不畏死(百姓不畏惧死亡),奈何以死惧之(何必用死亡恐吓他们——如饿极者不畏死,刑难慑)?

若使民常畏死(若让百姓常畏惧死亡),而为奇者(对作恶的人),吾得执而杀之(我抓来杀掉),孰敢(谁敢再犯)?

常有司杀者杀(常有专管杀人的人杀——如天道惩恶,不待人动手)。

夫代司杀者杀(代替专管杀人的人杀),是谓代大匠斫(这叫代替工匠砍木——工匠砍木不伤手,代者必伤)。

夫代大匠斫者(代替工匠砍木的人),希有不伤其手矣(很少有不伤手的——违“各司其职”之律,必自伤)。

第七十五章

(聚焦“民生与赋税界域”:民饥因税重,民难治因多为,循“轻赋则安”之律)

民之饥(百姓饥饿),以其上食税之多(因统治者收税太多——如夺农食,民必饥),是以饥(故饥饿)。

民之难治(百姓难治理),以其上之有为(因统治者太能作为——如多法令,民反乱),是以难治(故难治理)。

民之轻死(百姓看轻死亡),以其求生之厚(因他们求生的欲望强烈——如贫极则敢犯死),是以轻死(故看轻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把生存看得太重的人),是贤于贵生(比看重生存的人贤明——如知“生有常,不妄求则安”,合“知足则生”的规律)。

第七十六章

(聚焦“生死强弱界域”:生者柔弱,死者坚强,循“柔则生,刚则死”之律)

人之生也柔弱(人活着时身体柔弱——如婴儿柔软,生机盎然),其死也坚强(死后身体僵硬——如枯骨坚硬,生机断绝)。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活着时柔脆——如草木青叶,柔而有生),其死也枯槁(死后枯槁——如草木枯枝,刚而无生)。

故坚强者死之徒(故坚强是死亡的同类),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生存的同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故军队强大则不胜——如强兵骄横,易败),木强则折(树木强大则折断——如大树招风,易摧)。

强大处下(强大处于下方——如强则必衰,合“反者道之动”),柔弱处上(柔弱处于上方——如柔则必生)。

第七十七章

(聚焦“天道公平界域”:天道损有余补不足,人道反之,循“平衡”之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的规律,像拉弓吗)?

高者抑之(高的压低),下者举之(低的抬高);

有余者损之(有余的减损),不足者补之(不足的补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的规律,减损有余补充不足——如雨露均沾,不偏富贵)。

人之道则不然(人的规律却不是这样),损不足以奉有余(减损不足奉献有余——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有余奉献给天下)?唯有道者(只有循规律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故圣人施为不倚仗),功成而不处(功成不居功),其不欲见贤(他不想显示贤能——合“天道公平”的规律,不贪有余)。

第七十八章

(聚焦“柔弱胜强界域”:水柔能穿石,柔能克刚,循“柔则久胜”之律)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如水滴无形,任物塑形),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如水穿石,绳锯木断),以其无以易之(因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之胜强(柔弱胜坚强),柔之胜刚(柔软胜刚硬),天下莫不知(天下没人不知道),莫能行(没人能践行——因贪强好刚,违“柔能胜”之律)。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承受国家的屈辱),是谓社稷主(这叫国家君主);

受国不祥(承受国家的灾殃),是为天下王(这叫天下君王)。”

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像反话——如处下是上,受辱是尊,合“反者道之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