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的掌声震得窗户玻璃微微发颤,老周师傅抹了把眼角的泪花,手里还攥着刚才测试用的扳手;年轻的研究员们互相击掌,连平时最腼腆的李冬雨,都忍不住红着脸欢呼——一个月前,他们拿着67%效率的报告时,已经觉得是“这辈子能摸到的天花板”,可现在,80%的数字就摆在眼前,像一场不敢醒的梦。
没人注意到,实验室门口不知何时站了道身影。直到黄宗兴眼角的余光扫到那身熟悉的灰色中山装,才猛地收住笑容,快步迎上去,语气里满是惊讶:“张教授?您怎么来了?”
这话像按下了暂停键,众人纷纷转头,瞧见张兰教授站在门口,手里还攥着半张没吃完的煎饼——显然是听到这边的动静,临时赶过来的。何雨柱也跟着上前,刚要开口,张兰却先一步目光扫过实验台,最后落在称重器上那堆泛着冷光的钢材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看你们这架势,是出成果了?”
黄宗兴下意识看向何雨柱,笑着往后退了半步:“张教授,还是让何工跟您说吧——这一个月的突破,全靠他牵头。”他这话不是客气,这阵子何雨柱不仅敲定了国产材料的替换方案,还熬夜优化了加热腔的导流结构,连焊接角度都亲自盯,说是“核心中的核心”毫不为过。
何雨柱点点头,侧身让开,指着称重器上的数字:“张教授,我们用100斤生铁测试,最终炼出了80斤钢材——炼化效率稳定在80%,而且所有核心组件,用的都是咱们冶金组新研发的国产铬锰钢。”
“80%?!”张兰手里的煎饼“啪嗒”掉在地上,她快步走到称重器前,蹲下身反复确认数字,又伸手摸了摸那堆钢材——触感冰凉,却带着滚烫的分量。她深吸一口气,抬头看向何雨柱时,眼神里的欣赏几乎要溢出来:“一个月前你说要冲80%,院里还有人说你‘年轻人心浮’,现在看来,是他们眼界太窄了!”
她想起一个月前的场景:何雨柱拿着67%的报告,提出要继续优化时,不少老研究员都劝他“见好就收”,说“67%已经够吹一辈子了”,连她自己心里都没底,只想着“让年轻人试试也好”。可现在,这80%的效率,何止是“试试”——这意味着国内的钢铁产能,能在不增加矿石开采的情况下,直接提升一倍!对正处于工业起步期的国家来说,这简直是“战略性的突破”。
张兰的表情很快从激动转为严肃,她扫过实验室里的三十多个人——研究员、八级工,每个人脸上都还带着兴奋,却没意识到这成果背后的重量。她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提高:“大家先停一停!手里的活儿都放好,十分钟后,跟我去研究大楼——这事,得马上跟院里汇报!”
众人都是一愣,尤其是几个八级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平时只在实验楼干活,研究大楼是教授和核心研究员才去的地方,怎么这次也叫上他们了?黄宗兴却瞬间反应过来,呼吸都变得急促,脸颊微微发红——能让张教授这么郑重,还让所有人都去,这事恐怕不简单。
张兰没解释,只是朝何雨柱和黄宗兴递了个眼神,转身往门外走。两人连忙跟上,刚到走廊,张兰就停下脚步,压低声音道:“柱子,黄工,你们俩心里要有数——这80%的效率,不是普通的技术突破,往小了说,能让全国钢厂的产能翻一倍;往大了说,能让咱们在重工领域,彻底摆脱对国外材料的依赖。”
她顿了顿,眼神变得无比郑重:“我打算一会儿就联系工业部,把这个项目往上报。以我的经验,这项目绝对会被列为‘保密项目’——到时候,你们的研究小组可能要封闭办公,还要签保密协议,辛苦你们了。”
“保密项目?!”黄宗兴猛地攥紧拳头,声音都在抖。他在304研究院干了二十年,只听说过“保密项目”的名头——那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核心项目,能参与的都是行业里的顶尖人才,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居然有机会亲自参与!
何雨柱也微微点头——他知道保密项目意味着什么,虽然会多些约束,但也能获得更多资源支持,比如更好的设备、更充足的材料,这对后续优化炉具、推动工业化应用,都是好事。
“张教授,您放心,我们肯定配合。”何雨柱语气坚定,“只要能让这炉具尽快用到工厂里,再辛苦都值。”
张兰拍了拍两人的肩膀,眼里满是认可:“好!有你们这话,我就放心了。走吧,别让大家等急了——咱们这趟去研究大楼,是要给国家送‘大礼’的!”
走廊里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何雨柱跟在张兰身后,心里清楚——从今天起,这个钢铁炉具项目,不再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研究,它将承载着国家工业崛起的希望,而他们,也将成为这场“崛起”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