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晶语:大堡礁的霓虹重生
“探索号”的声呐系统在凌晨三点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萧凡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冲进驾驶室,屏幕上的蓝色波纹里,一片不规则的白色区域正随着洋流缓缓移动。“是白化珊瑚碎屑群,面积大概有两个足球场大。”舵手老周指着屏幕边缘的光点,“按照这个漂移速度,明天中午就会撞上我们预定的珊瑚培育区。”
林夏抱着一摞珊瑚样本册跑进来,指尖在泛黄的照片上划过:“艾米早上发的最新数据,这片碎屑群里还夹杂着塑料垃圾,要是缠上培育架,刚长出的珊瑚幼苗会被直接割断。”萧凡抓起挂在椅背上的救生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通知陈禾准备潜水设备,拉齐奥留守船舱监测洋流,我们三个现在下去清理,必须在天亮前把碎屑群引去北边的浅滩区。”
当潜水服的面罩扣紧时,冰冷的海水瞬间裹住全身。萧凡打开水下探照灯,光束刺破黑暗的瞬间,眼前的景象让他心脏骤然收紧——漂浮的白化珊瑚像破碎的白骨,缠绕着塑料袋和渔网,在洋流里打着旋;几条失去栖息地的小丑鱼躲在碎屑缝隙里,鳞片失去了往日的鲜亮,一碰就簌簌脱落。陈禾用防水对讲机传来声音,语气里满是心疼:“培育区的幼苗刚长出粉色触手,要是被这些东西撞上,半个月的心血就全没了。”
萧凡游到碎屑群边缘,用特制的钩子勾住一大块白化珊瑚。珊瑚表面粗糙的质感透过手套传来,他突然想起在马达加斯加摸到的猴面包树裂痕,同样的干枯与绝望,却藏在截然不同的生态里。“林夏,你去东侧设置导流浮标,陈禾跟我拆渔网,注意别碰到珊瑚碎屑里的寄居蟹。”他一边说,一边小心地解开缠在珊瑚上的渔网,指尖被渔网线勒出红痕也浑然不觉。
水下作业持续了四个小时,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海面时,碎屑群终于被引向浅滩。萧凡浮出水面,摘下面罩大口喘气,嘴里满是海水的咸涩。林夏递过来一条毛巾,指着远处的海面:“你看,艾米的科考船过来了。”只见一艘白色的科考船正破浪而来,甲板上站着个扎着高马尾的女人,正挥手向他们示意——那就是艾米,大堡礁科考站的负责人。
“你们再晚来半小时,培育区就要被夷为平地了。”艾米握着萧凡的手,指腹上满是常年操作潜水设备留下的茧子,“跟我来,有个东西要给你们看。”她领着众人走进科考站的实验室,玻璃培养皿里,几株半透明的珊瑚幼苗正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幼苗顶端泛着微弱的荧光蓝。“这是我们培育的耐热珊瑚品种,叫‘霓虹’,能在30摄氏度的海水中存活,但上个月海水温度突然升到32度,一半的‘霓虹’都开始白化,现在只剩这几株了。”
萧凡凑近培养皿,看着幼苗纤细的触手缓缓伸展,突然想起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的嫩芽。“得给培育区加一层温控装置,”他拿出笔在纸上画起来,“用可降解材料搭建遮阳棚,棚顶装温度传感器,一旦超过29度就自动喷水降温,同时在培育区周围种上海藻,海藻能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海水酸化。”
当天下午,搭建遮阳棚的工作就开始了。科考站的队员们和“探索号”的成员分成两组,一组在水下固定遮阳棚的支架,一组在船上制作温控传感器。艾米蹲在甲板上,手里拿着焊枪,将传感器的线路焊接到支架上:“这些传感器是用回收的旧手机零件做的,既能监测温度,又能减少电子垃圾。”她笑着举起手里的传感器,阳光下,金属外壳反射出细碎的光。
水下的工作比想象中更艰难。海底的沙质土壤松软,支架刚固定好就会陷进沙子里。陈禾试着在支架底部加装塑料板,却发现塑料板会影响海水流动。“用珊瑚石做底座,”萧凡突然想到,“之前在红海做珊瑚移植时,用珊瑚石固定支架,既稳固又不会破坏生态。”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潜水员们将一块块珊瑚石搬到支架底部,用特制的胶水固定,艾米则在船上指挥,通过对讲机调整支架的角度。
傍晚时分,第一组遮阳棚终于搭建完成。萧凡潜入水中,看着遮阳棚在海面上投下的阴影,刚好覆盖住培育区的“霓虹”幼苗。他打开温度传感器的开关,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当前海水温度:28.5摄氏度。“完美!”他对着对讲机喊道,声音里满是兴奋。艾米在船上听到消息,立刻打开喷水装置,细密的水珠洒在海面上,像一场小小的雨。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又搭建了五组遮阳棚,补种了两百多株“霓虹”幼苗,还在培育区周围种上了大片海藻。每天清晨,萧凡都会潜入水中,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他发现,有几株“霓虹”幼苗的触手已经开始变粗,顶端的荧光蓝也越来越亮。“这些幼苗在适应环境,”艾米拿着记录册,在纸上画下幼苗的生长曲线,“昨天监测到有小鱼在幼苗周围游动,说明它们已经开始吸引海洋生物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第七天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大堡礁。狂风卷着巨浪,将遮阳棚的支架吹得东倒西歪,几株刚补种的幼苗被海浪冲得不见踪影。萧凡和队员们冒着风雨,在甲板上加固遮阳棚的绳索,雨水模糊了视线,他们只能靠对讲机互相提醒。“小心!那边的支架要倒了!”陈禾大喊着,冲过去扶住摇摇欲坠的支架,却被巨浪打翻在甲板上,膝盖擦出了血。
暴风雨过后,培育区一片狼藉。遮阳棚的支架断了三根,海藻被冲得七零八落,几株“霓虹”幼苗的触手断落在沙地上,泛着惨白的颜色。艾米蹲在培养皿前,看着里面奄奄一息的幼苗,眼圈红了:“我们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保护不了它们?”萧凡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还记得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吗?我们挖储水坑的时候,也遇到过干旱,可最后一场雨就让它们发了芽。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站起来,把倒下的支架修好,把失去的幼苗补回来。”
队员们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清理培育区的杂物。当地的渔民听说后,也划着小船赶来帮忙。渔民首领拉伊手里拿着渔网,却不是来捕鱼的,而是帮着打捞被冲散的海藻:“我们靠大堡礁生活,珊瑚没了,我们的鱼也没了。以前不知道保护珊瑚,现在知道了,我们愿意帮忙。”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渔民,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眼神坚定。
有了渔民的帮忙,修复工作快了不少。萧凡教渔民们如何固定支架,如何补种幼苗,艾米则给他们讲解珊瑚的生长周期:“这些‘霓虹’幼苗要长三年才能长成成年珊瑚,到时候这里就会变成彩色的海底森林,你们的鱼也会越来越多。”渔民们听得很认真,其中一个叫莉莉的小女孩,还主动帮着捡拾沙地上的珊瑚碎屑,说要“给珊瑚宝宝找家”。
第十天下午,所有的遮阳棚都修复完成,补种的“霓虹”幼苗也重新扎根在海底。萧凡潜入水中,看着幼苗的触手在海水中轻轻摆动,顶端的荧光蓝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他突然发现,有几株幼苗的周围,竟然长出了小小的海葵,几只小丑鱼躲在海葵里,时不时探出头来,像是在观察这个新家园。“艾米,快来看!”他对着对讲机喊道,声音里满是惊喜。
艾米立刻潜入水中,看到海葵和小丑鱼时,激动得差点呛到水:“这是共生关系!海葵能保护小丑鱼,小丑鱼能帮海葵清理寄生虫,它们出现,说明‘霓虹’幼苗已经开始形成生态系统了!”渔民们也赶来查看,看到海底的景象,都激动得鼓起掌来。莉莉趴在船边,看着水里的小丑鱼,笑着说:“珊瑚宝宝有朋友了!它们再也不孤单了!”
离开大堡礁的前一天,萧凡在培育区最大的一株“霓虹”珊瑚旁,埋下了第二十四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珊瑚和小丑鱼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艾米、拉伊一起写的:“遮阳护苗,破浪守护,珊瑚的荧光里,藏着海洋的心跳。”拉伊送给萧凡一个用珍珠贝壳雕刻的小摆件,上面刻着大堡礁的地图:“这个摆件能提醒你,大堡礁永远有一片珊瑚在等你回来。”
“探索号”驶离大堡礁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海洋。阳光下,培育区的“霓虹”珊瑚泛着荧光,像一片彩色的星云,在海水中缓缓流动。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可可:“下一站是亚马逊雨林,科考站的卡洛斯说那里的热带雨林因为滥砍滥伐,大片树木死亡,我们在马达加斯加用的储水坑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
萧凡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卡洛斯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亚马逊雨林一片狼藉,原本茂密的树林变成了光秃秃的树桩,几只猴子在树桩间跳跃,显得格外无助。“亚马逊雨林是地球的肺,要是树木都死了,地球的氧气就会减少,”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先建立树木培育基地,培育耐旱的树苗,再将树苗种到砍伐区,同时设立监测站,防止偷伐者进入,改善树木的生长环境。”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海底出来,又开始琢磨树木的事了,就不能歇一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亚马逊雨林的砍伐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快,要是不尽快行动,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沙漠。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这片地球之肺消失。”
夜晚,“探索号”在大西洋上航行,星光洒在海面,像撒了一把碎钻。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珍珠贝壳摆件,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图案——这个摆件,承载着大堡礁海洋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走多少路,才能让所有濒危的生态都恢复生机?”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走多少路,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每一片森林、每一片海洋,都是地球的血脉,少一份绿意,地球的血脉就会变得枯竭。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地球的血脉注入活力,让它永远奔腾。”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摆件,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郁郁葱葱的雨林,旁边写着:“每一次为珊瑚的坚守,都是对大堡礁的承诺;每一次向亚马逊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地球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亚马逊雨林里,正有一场关于森林与生命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大西洋的浪,朝着新的希望,缓缓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