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共生晶语:苔原的冻土守望

“探索号”穿越北大西洋的寒风,抵达北极苔原边缘时,甲板上已积了一层薄霜。萧凡扶着栏杆远眺,原本该是连绵雪白的冻土带,此刻却布满灰褐色的融冰沼泽,几只北极燕鸥在低空盘旋,发出急促的鸣叫——它们找不到往年栖息的冰原,只能在泥泞里艰难落脚。

“埃琳娜的雪地摩托就在前面的监测站门口。”林夏裹紧冲锋衣,指着雷达屏上的绿色光点,指尖在屏幕边缘凝出细小的白霜,“她凌晨发消息说,监测站西侧的冻土又塌陷了一片,昨天埋下的温度传感器,今天早上只找到半截,剩下的全陷进融泥里了。”

放下悬梯时,寒风卷着雪粒扑在脸上,像细小的冰针。萧凡踩着薄冰往监测站走,每一步都要先试探冰面的硬度,鞋底碾过融雪化成的冰水,很快就湿透了。远远地,他看到一个裹着橙红色冲锋衣的身影朝这边挥手,正是北极科考站的负责人埃琳娜,她的睫毛上结着白霜,围巾里露出的头发还沾着冰碴:“你们可算到了!上周那场暖潮过后,冻土融化速度快了三倍,昨天我在塌陷区看到一只北极熊,在沼泽里陷了半个身子,费了好大劲才帮它爬出来,现在还在监测站后面的临时棚里养伤呢。”

跟着埃琳娜往监测站走,脚下的冻土时不时发出“咔嗒”的碎裂声。路过一片塌陷区时,萧凡停下脚步,蹲下身拨开表面的薄雪——下面的土壤湿软发黑,手指插进去能轻易摸到融化的冰碴,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腐殖土气味。“永久冻土一旦融化,里面封存的有机质会分解,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埃琳娜蹲在他身边,指着远处的沼泽,“你看那片冒泡的地方,就是甲烷在往外溢,去年这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米多厚的硬冰,人站在上面跳都没事。”

监测站后面的临时棚里,那只受伤的北极熊正蜷缩在干草堆上,右前掌缠着厚厚的纱布,时不时发出低沉的呜咽。萧凡放轻脚步走进去,北极熊警惕地抬起头,琥珀色的眼睛里满是疲惫。“它叫‘白风’,是我们监测了五年的北极熊,”埃琳娜递过来一瓶温水,声音放得很轻,“上周它为了抓海豹,踩碎了薄冰掉进沼泽,右掌被冰碴划了个大口子,现在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以前这片海域有大片浮冰,它一天能捕到两只海豹,现在浮冰少了,有时候三天都找不到食物,你看它的肋骨,都能清晰地数出来。”

萧凡看着白风消瘦的身躯,心里一阵发紧。他翻开带来的资料,指着上面的耐寒植物图谱说:“我们在亚马逊用的固土技术,或许能在这里改良使用。先在融化区种上北极柳和仙女木,这两种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固定湿软的土壤,同时在植物根部覆盖保温层,减缓冻土融化速度。另外,得在监测站周围建几个冻土观测点,实时监测温度和湿度变化。”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萧凡和队员们就带着工具出发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去塌陷区清理融泥,准备种植耐寒植物;另一组去搭建冻土观测点。北极的清晨格外寒冷,呼出的白气瞬间就变成了霜花,萧凡握着铁锹的手很快就冻得发麻,他哈了口气搓了搓手,继续往融泥里插木桩——这些木桩是用来固定保温层的,必须插得深且稳,才能起到保温效果。

“小心脚下!”林夏突然喊道。萧凡刚想回头,就感觉脚下一软,整个人往下陷了半米,湿冷的融泥瞬间没过了小腿。埃琳娜赶紧扔过来一根绳索,拉着他往上爬:“这里的融泥看起来结实,其实下面全是空的,上次有个队员陷进去,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拉出来。”萧凡爬上岸,裤腿上的融泥很快就冻成了冰壳,他跺了跺脚说:“得在塌陷区周围插警示桩,防止再有人陷进去,另外,种植植物前,要先在地面铺一层防陷网,这样既能固定土壤,又能方便我们作业。”

中午时分,太阳终于透过云层,洒下微弱的阳光。队员们坐在雪地上吃午饭,刚热好的盒饭很快就凉了,咬一口馒头,像嚼着冰碴。白风慢慢走到萧凡身边,用鼻子蹭了蹭他的膝盖,萧凡从背包里拿出一块压缩饼干,小心翼翼地递过去——这是他特意留的,想给白风补充点能量。白风闻了闻,却没有吃,只是把头靠在他的腿上,发出轻轻的呜咽声。埃琳娜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发红:“北极熊只吃肉类,压缩饼干它吃不惯,以前我们还能给它喂点海豹肉,现在海豹越来越少,我们自己都舍不得吃。”

下午,当地的因纽特人首领伊诺克带着族人赶来帮忙。伊诺克手里拿着一把传统的象牙刀,身上穿着厚厚的海豹皮外套,他走到萧凡身边,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我们的祖先靠冻土和海洋生活,冻土融化了,海豹就少了,我们的孩子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你们来保护冻土,我们也要帮忙。”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族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有用来挖掘的骨铲,有用来编织防陷网的兽皮绳,还有几个孩子,手里捧着刚采摘的北极浆果,要分给队员们吃。

有了族人的帮忙,进度快了不少。伊诺克教队员们如何辨别冻土的硬度,哪里的冰面能站人,哪里的融泥容易陷进去;族人们则用传统的方法编织防陷网,他们编的网又密又结实,比队员们带来的尼龙网还要好用。萧凡教他们如何种植北极柳,把树苗的根部裹上保温棉,再小心翼翼地种进融泥里:“北极柳的根系能深入冻土,固定土壤,等它们长成后,还能为其他植物提供栖息地,慢慢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第三天下午,第一个冻土观测点终于搭建好了。观测点的顶部装着太阳能板,用来给传感器供电,底部则埋着十几个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能实时将数据传送到监测站的电脑上。萧凡调试好设备,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心里松了口气:“现在我们能实时监测冻土的变化了,一旦发现融化速度加快,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埃琳娜指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说:“今天的平均温度比昨天低了两度,要是能多几天下雪,冻土融化速度就能再慢一点。”

傍晚时分,队员们和族人一起,在塌陷区种上了第一批北极柳。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给刚种好的树苗镀上了一层金边。白风慢慢走到树苗旁,用鼻子轻轻碰了碰树苗的枝叶,像是在和新邻居打招呼。伊诺克的孙子小卡鲁跑过来,拉着萧凡的手说:“叔叔,这些小树什么时候能长大呀?等它们长大了,白风是不是就能找到更多食物了?”萧凡蹲下身,摸了摸小卡鲁的头:“只要我们好好保护它们,小树很快就会长大,到时候冻土就不会再融化了,白风也能找到更多海豹,在这里快乐地生活。”

接下来的五天,队员们和族人一起,搭建了五个冻土观测点,种上了两千多株北极柳和仙女木,还在融化区铺了大片防陷网和保温层。每天清晨,萧凡都会去观测点查看数据,看着冻土的温度一点点下降,湿度也逐渐恢复正常,他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埃琳娜则忙着给族人培训,教他们如何使用观测设备,如何判断冻土的融化情况,还制定了“冻土守护队”的制度,让族人轮流巡逻,防止有人破坏冻土环境。

第七天清晨,一场小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萧凡担心雪会压坏树苗,赶紧跑到种植区查看,却惊喜地发现,北极柳的枝条上已经冒出了细小的绿芽,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嫩。“保温层起作用了!”埃琳娜拿着土壤检测仪,测量后兴奋地喊道,“冻土的温度比上周低了五度,湿度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这些树苗肯定能活下来!”

族人也赶来查看,看到树苗冒出绿芽,都激动得欢呼起来。小卡鲁跑到一棵树苗旁,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绿芽,笑着说:“小树发芽了!它长得好快呀!”伊诺克握着萧凡的手,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这片冻土很快就会变成沼泽,我们的孩子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冻土和北极熊了。我们以后会好好保护这些树苗,不让任何人破坏冻土。”

离开北极苔原的前一天,萧凡在监测站旁边的一块大冰山上,挂上了第二十六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北极柳和北极熊的图案,背面的文字是他和埃琳娜、伊诺克一起写的:“植柳固土,观冰守温,嫩芽的新绿里,藏着苔原的心跳。”伊诺克送给萧凡一个用海豹牙雕刻的小摆件,上面刻着冻土、海洋和北极熊的图案:“这个摆件能提醒你,北极苔原永远有一片冻土在等你回来。”

“探索号”驶离北极海域时,萧凡站在甲板上,望着那片逐渐远去的苔原。阳光下,种植区的北极柳在风中轻轻摇曳,白风站在冰面上,朝着“探索号”的方向,发出悠长的叫声。林夏走到他身边,递给她一杯热咖啡:“下一站是非洲萨赫勒地区,科考站的穆罕默德说那里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牧民们的牛羊找不到水草,很多人都被迫离开家园,我们在亚马逊和北极用的固土和种植技术,或许能帮到他们。”

萧凡接过热咖啡,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穆罕默德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萨赫勒地区一片枯黄,原本的草原变成了沙漠,几只瘦骨嶙峋的牛羊在沙漠里艰难地行走,寻找着零星的水草——它们的栖息地正在被沙漠吞噬,食物也越来越少。“萨赫勒地区是非洲的生态屏障,要是沙漠化继续加剧,周边国家都会受到影响,”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笔,在资料上画起了设计图,“得先在沙漠边缘种上沙棘和骆驼刺,这两种植物耐旱耐贫瘠,能固定沙丘,同时建立人工绿洲,为牧民和牛羊提供水源和食物,慢慢恢复草原生态。”

林夏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笑着说:“你这刚从苔原出来,又开始琢磨沙漠的事了,就不能歇一歇吗?”萧凡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萨赫勒地区的沙漠化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快,要是不尽快行动,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死寂的沙漠。我们得快点过去,不能让牧民和牛羊失去家园。”

夜晚,“探索号”在大西洋上航行,月光洒在海面,像铺了一层银霜。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那个海豹牙摆件,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图案——这个摆件,承载着北极苔原的希望,也承载着他们的守护之约。林夏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你说我们还要走多少路,才能让所有濒危的家园都恢复完整?”

萧凡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肯定:“不管要走多少路,我们都不会停下。”他顿了顿,又说:“爷爷当年在日记里写过,每一片苔原、每一片雨林、每一片草原,都是地球的呼吸,少一份生机,地球的呼吸就会变得微弱。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地球的呼吸注入力量,让它永远有力。”

萧凡低头看着手里的摆件,在笔记本最新一页画了一片翠绿的萨赫勒草原,旁边写着:“每一次为苔原的坚守,都是对北极的承诺;每一次向沙漠的奔赴,都是约定的延续。”

他知道,这场与地球的共生之约,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的萨赫勒草原里,正有一场关于绿洲与生命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而“探索号”的汽笛声,正穿过大西洋的浪,朝着新的希望,缓缓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