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中的守护
林夏刚把热可可递到萧凡手里,船身忽然轻微晃了一下,甲板上堆放的珊瑚样本箱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她下意识扶住栏杆,抬头看向远处的海面——原本还算平静的印度洋涌浪,不知何时翻起了墨蓝色的波纹,风里的咸腥味比清晨浓了数倍,连带着空气都变得滞重起来。
“气象站刚才发来了紧急预警!”露西拿着卫星电话匆匆跑过来,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暴雨符号格外刺眼,“未来十二小时会有强对流天气,风力可能达到八级,海浪高度会超过三米,这种天气下,海底的苗圃很可能被浪冲垮。”
萧凡猛地攥紧手里的热可可,杯壁的温度没来得及暖热指尖,心先沉了下去。三个珊瑚苗圃里,两千多株幼苗才刚种下三天,最娇弱的鹿角珊瑚幼苗刚长出一点共生藻,要是被巨浪掀翻支架,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他立刻把杯子放在旁边的木箱上,抓起桌上的潜水服:“林夏,你带两个队员加固甲板上的设备,把培育缸和监测仪搬进船舱,用泡沫板垫好,绝对不能让样本受损;露西,你联系志愿者莉娜,让她们尽快把独木舟划到避风港,别在海上停留;我带两个人潜下去,给苗圃支架加挂固定锚。”
“我跟你一起去!”林夏放下手里的工具,伸手去拿潜水装备,“海底情况你不熟,我前天才检查过支架,知道哪里需要加固。”萧凡看了她一眼,见她眼神坚定,没再多说,只是快速叮嘱:“下潜后保持通讯畅通,一旦发现涌浪变大,立刻上浮,安全第一。”
二十分钟后,萧凡、林夏和队员阿凯穿着潜水服,带着沉重的固定锚和绳索,乘小艇驶向最近的一号苗圃。此时海风已经越来越急,小艇在浪尖上颠簸,每一次起伏都让海水溅到脸上,冰凉的触感顺着领口往里钻。阿凯握着船桨,声音被风吹得有些破碎:“萧队,浪已经开始变大了,再往前可能有危险!”
“再靠近一百米,”萧凡盯着远处海面下隐约可见的钢管支架,“只要能到苗圃上方,我们就能下潜。”
小艇勉强在苗圃附近停稳,萧凡率先翻身下水。刚潜入两米,就感觉到水流比上午湍急了不少,原本清晰的视线变得模糊,只能靠着潜水镜上的照明灯辨认方向。往下潜了八米,终于看到一号苗圃的钢管支架——有两根支架已经被浪打得微微倾斜,固定在上面的珊瑚幼苗随着水流剧烈晃动,几株刚固定好的鹿角珊瑚断枝,已经从架上脱落,在水里飘着。
“先固定倾斜的支架!”萧凡通过对讲机对林夏和阿凯说,同时从背包里拿出固定锚,用力往海底的泥沙里插。锚爪刚抓住海底的岩石,一股急流突然冲过来,他的身体被带得往前撞了一下,肩膀重重磕在钢管上,疼得他闷哼一声。
林夏立刻游过来,帮他稳住固定锚,两人合力将锚链紧紧绑在支架底部。“左边那根支架的绳索断了!”阿凯的声音突然传来,萧凡转头看去,只见一根钢管的顶部绳索已经断裂,支架歪得更厉害了,上面的珊瑚幼苗随时可能全部掉下来。
他立刻游过去,让阿凯托着支架,自己趴在海底摸索断裂的绳索。海水里的泥沙被涌浪搅得浑浊,好几次手刚碰到绳索,就被水流冲开。林夏见状,从腰间解下备用绳索,游到支架顶部,将绳索绕着钢管缠了三圈,再用力系紧,然后朝萧凡比了个“oK”的手势。
就在三人忙着加固支架时,海面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对讲机声音:“萧队!快上浮!浪已经超过两米了,小艇快撑不住了!”是甲板上队员的呼喊。
萧凡抬头看了看上方,海水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深灰色,显然海面的天气更糟了。他快速检查了一遍刚加固好的支架,确认没有问题后,对林夏和阿凯说:“撤!”
三人刚浮出水面,就被一个巨浪拍得差点呛水。小艇在浪里剧烈摇晃,队员正趴在船边伸手拉他们。萧凡抓住船舷,用力把林夏推上去,再回头拉阿凯时,突然看到远处的海面上,有一艘独木舟正被浪打得团团转——是莉娜他们!
“莉娜的独木舟还在海上!”萧凡指着那个方向对队员喊。林夏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艘独木舟在巨浪里像片叶子,随时可能被打翻。“她们肯定是为了送最后一批珊瑚断枝,没来得及去避风港!”
萧凡立刻对小艇上的队员说:“你先把林夏和阿凯送回科考船,我去救她们!”“不行!太危险了!”林夏抓住他的手臂,“我跟你一起去!”
没等萧凡反驳,小艇已经被浪推得靠近了独木舟。莉娜和另一个志愿者正紧紧抓着船舷,脸上满是惊慌,独木舟里已经进了不少水。“快!抓住绳索!”萧凡把小艇上的救生绳扔过去,莉娜伸手抓住,却因为浪太大,根本拉不动。
萧凡深吸一口气,跳进海里,朝着独木舟游过去。海水冰冷刺骨,巨浪一次次把他淹没,他只能凭着感觉朝着独木舟的方向划。终于抓住独木舟的边缘时,他已经没了力气,只能靠在船边,让莉娜把绳索系在他腰上。
“拉!”林夏在小艇上喊,队员们一起用力拉绳索,把萧凡和独木舟往小艇方向拽。就在独木舟快要靠近小艇时,一个更大的浪打过来,独木舟瞬间被掀翻,莉娜和志愿者掉进海里。
萧凡立刻游过去,抓住莉娜的救生衣,把她往小艇方向推。林夏也跳进海里,扶住另一个志愿者。四人好不容易都爬上小艇时,每个人都浑身湿透,嘴唇冻得发紫。莉娜抱着怀里的塑料盒,盒子里的珊瑚断枝还完好无损,她看着萧凡,声音带着哭腔:“这些断枝……要是丢了,又少了些希望。”
萧凡拍了拍她的肩膀,没说话,只是让队员加快速度往科考船驶去。此时的科考船已经收起了小艇,甲板上的设备都被固定好,露西站在船边,看到他们回来,立刻让人放下救生梯。
回到船舱,大家换下湿透的潜水服,喝着热姜茶,才慢慢缓过来。莉娜的爷爷老汤姆也赶了过来,看到孙女没事,才松了口气:“我就说让你们早点回来,你们偏要送最后一批断枝,还好萧队他们救了你们。”莉娜低下头,小声说:“我就是想多救几株珊瑚……”
萧凡看着她手里的塑料盒,对露西说:“这些断枝还很新鲜,明天天气好转后,我们把它们种到二号苗圃里,肯定能活。”露西点点头,拿出监测仪的数据:“刚才我看了一号苗圃的实时数据,支架很稳固,幼苗没有受损,只是水流变急,共生藻的活性稍微降了点,等天气稳定了,我们再补充些藻种。”
夜里,强对流天气如期而至。科考船在浪里剧烈摇晃,船舱里的东西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萧凡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每隔半小时就起来去实验室查看珊瑚样本。培养缸里的珊瑚虽然依旧泛着白,但小丑鱼还在钻来钻去,至少没有出现更糟的情况。
天快亮时,风浪终于小了些。萧凡顶着黑眼圈走上甲板,海面已经恢复了平静,只是颜色比之前深了些,远处的橙色浮标还在漂浮着。“萧队,气象站说天气转晴了,接下来三天都是好天气!”队员兴奋地喊。
萧凡立刻召集大家:“分成三组,一组去检查三个苗圃的支架和幼苗,一组补充培育缸里的共生藻,一组和志愿者一起处理昨天的珊瑚断枝,争取今天把所有断枝都种下去。”
再次潜入海底,一号苗圃的支架果然稳固如初,只是有些珊瑚幼苗被水流冲得歪了方向,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扶正。二号苗圃的情况更好,没有支架倾斜,幼苗上的共生藻还泛着淡淡的绿色。最让人惊喜的是三号苗圃,有几株鹿角珊瑚幼苗竟然长出了 tiny 的新息肉,在水里轻轻颤动。
“快看!新息肉!”露西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共生藻已经开始正常工作了,这些幼苗肯定能活下来!”
萧凡看着那几株幼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拿出水下相机,拍下新长出的息肉,想着等回去后,一定要把照片发给老汤姆和莉娜,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中午时分,志愿者们又划着独木舟赶来,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工具,还带来了当地村民做的烤鱼和水果。“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感谢你们这么辛苦地保护珊瑚。”莉娜把烤鱼递给萧凡,“我爷爷说,等珊瑚礁恢复了,他要带你们去最好的捕鱼点,让你们看看以前的大堡礁有多热闹。”
萧凡接过烤鱼,心里暖暖的。他看着甲板上忙碌的人们,有科考队员,有志愿者,有渔民,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着。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海底的珊瑚苗圃在水流中若隐若现,像是蓝海的心跳,正在慢慢恢复活力。
下午,所有的珊瑚断枝都被种到了苗圃里。萧凡和露西站在甲板上,看着潜水员们在海底忙碌的身影,露西忽然说:“等这些珊瑚长大,我们就在这里立一块更大的共生晶碑,上面刻上所有人的名字,让后来的人知道,曾经有这么多人守护过这片蓝海。”
萧凡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大堡礁海域。他知道,保护珊瑚礁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挑战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这片蓝海会重新铺满五彩的珊瑚,会有成群的鱼儿在这里游弋,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倾听珊瑚的密语。
夕阳西下时,“探索号”的甲板上响起了笑声。莉娜和志愿者们在唱歌,队员们在整理设备,老汤姆在给大家讲二十年前大堡礁的故事。萧凡坐在栏杆旁,手里拿着莉娜送的贝壳手链,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珊瑚化石。海风拂过脸颊,带着海水的清香,他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第二天清晨,“探索号”准备驶离大堡礁海域。莉娜和老汤姆划着独木舟来送行,莉娜手里拿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五彩的珊瑚礁和成群的鱼儿,旁边写着:“等你们回来,看珊瑚开花。”
萧凡接过画,郑重地放进背包里。他站在甲板上,挥手向莉娜和老汤姆告别,直到他们的身影变成远处的一个小点。林夏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热可可:“下一站,黄土高原。”
萧凡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他翻开陈教授发来的资料,照片上的黄土高原虽然沟壑纵横,但远处的山坡上已经有了一点绿色。“走吧,”他对林夏说,“去开启下一个约定。”
“探索号”的汽笛声响起,缓缓驶离大堡礁海域。阳光洒在蓝海之上,海底的珊瑚幼苗在水流中轻轻摆动,像是在向他们告别,也像是在等待着下一次的重逢。萧凡知道,这场与地球的共生之约,永远不会结束,而他们的脚步,也会一直朝着希望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