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桃干的甜香还在灶房飘着时,苏桃已握着“桃溪剑”在桃树下站了半个时辰。她试着将“借灵”的法子融入“落英式”,指尖贴在剑柄上,默念着与灵脉沟通的口诀——剑身的桃木灵光渐渐与老桃树的灵气缠在一起,剑风掠过地面时,竟卷起一圈细碎的桃花瓣,稳稳悬在半空。
“再把灵力往剑穗引一点。”林娟走过来,指尖轻点苏桃的手腕,“你看剑穗上的桃花结,若能让它跟着剑招转,就说明灵脉的灵气真的和你融在一起了。”苏桃依言调整,果然,剑穗的桃花结慢慢转了起来,连悬着的桃花瓣都跟着转了圈,像被无形的线牵着。“成了!”她兴奋地收剑,桃花瓣轻轻落在肩头,像是灵脉递来的“小奖励”。
青禾这时正趴在石桌上,给灵脉图鉴添新内容。她用灵墨画了苏桃练剑的样子,旁边标注着“借灵练剑:掌心贴桃树,念‘灵脉助我’,灵气顺臂入剑”,还在剑穗旁画了个小小的旋转符号,写着“转三圈为灵脉应”。林欢凑过来一看,忍不住笑:“比宗门的功法注解还清楚,以后新弟子学‘借灵’,看你这图鉴就够了。”
青禾眼睛一亮,立刻拿出新的灵纸:“那我再画‘认灵草’的图!把灵脉教我的醒神草、止血草都画下来,标注怎么找、怎么用。”说着,她蹲到桃树下,对着石缝里的灵草仔细描摹,连叶片上的纹路都画得清清楚楚,末尾还画了个小太阳,写着“灵草爱向阳,晨露时摘最灵”。
我和小翠坐在石凳上,看着两个孩子的模样,手里捧着刚晾好的灵桃干。“李师傅说,下周苏州要办‘灵脉祭’,想请我们带苏桃和青禾去主持‘献灵礼’。”小翠咬了口桃干,甜润的灵气在舌尖散开,“献灵礼要给灵脉送最诚心的礼物,还要教凡人简单的通灵术,让大家和灵脉说说话。”
“这是好事。”我点头道,“让孩子们试试主持仪式,也让她们知道,守护灵脉不只是练剑画笺,还要让凡人也懂灵脉、敬灵脉。”林娟和林欢也走过来,一致同意——林欢还提议,提前教苏桃和青禾“献灵辞”,让她们用自己的话跟灵脉沟通,比刻板的祭文更显诚心。
接下来几日,桃花坞的晨露里都浸着练礼的气息。苏桃穿着小翠新缝的浅粉祭服,手里捧着装灵桃干的玉盒,跟着林娟学“献灵礼”的姿势:“递礼物时要弯腰,语气要轻,像跟朋友说话一样,别太严肃。”她练了几遍,渐渐找到感觉,递盒时腰弯得恰到好处,嘴里还小声念叨:“灵脉,这是我和小翠姐姐做的桃干,甜的,你尝尝。”
青禾则跟着林欢学写“献灵笺”——在桃花笺上写下凡人想对灵脉说的话,再用通灵术传给灵脉。她教村里的孩子写笺时,还会耐心引导:“不用写复杂的字,就写‘谢谢灵脉给我们甜水’‘希望灵脉好好的’,灵脉都能听懂。”有个小娃娃不会写字,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青禾也笑着帮他把画传到灵脉那里,还回来报信:“灵脉说,这个笑脸比字还甜!”
灵脉祭当天,苏州城的护凡阵泛着暖金灵光,城中心的祭台上摆着各地送来的礼物——有灵桃、桃花酱,还有凡人亲手做的布桃花。苏桃和青禾站在祭台中央,身后跟着十几个捧着献灵笺的孩子。
“献灵礼开始!”李师傅高声宣布,苏桃捧着玉盒,轻轻走到祭台中央的灵脉石前,弯腰将盒子放在石上,轻声说:“灵脉,这是我们做的桃干,还有孩子们画的画,你喜欢吗?”话音刚落,灵脉石就泛出淡粉灵光,祭台周围的桃树纷纷开花,花瓣落在苏桃肩头,像是在回应。
青禾接着上前,举起手里的献灵笺,用通灵术轻声传递:“灵脉,凡人说谢谢你给我们灵气,让庄稼长得好、泉水变甜,我们会好好保护你。”灵脉石的灵光更亮了,连护凡阵的光都跟着闪了闪,城墙上的凡人纷纷欢呼,有的还学着青禾的样子,对着灵脉石小声说话。
仪式过半时,突然有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到祭台前,手里捧着个布包:“仙长,我想给灵脉送个礼物。”她打开布包,里面是个用灵蚕丝绣的桃树香囊,针脚虽有些歪,却绣得格外认真,“这是我绣了半个月的,灵脉总给我家院子里的菜浇水,我想谢谢它。”
青禾立刻接过香囊,贴在灵脉石上,轻声传递心意。没过多久,她笑着对老妇人说:“灵脉说,这个香囊它很喜欢,要挂在灵脉最舒服的地方,天天看!”老妇人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连声道谢。
仪式结束后,苏桃和青禾被孩子们围在中间,听她们说刚才灵脉的回应。有个孩子说,灵脉夸他的献灵笺字写得好;还有个孩子说,灵脉答应他,会让他家的桃树结更多果子。苏桃笑着摸了摸孩子们的头:“只要你们好好对灵脉,灵脉就会一直帮你们。”
回到桃花坞时,已是暮色沉沉。苏桃把祭服小心叠好,放在竹箱最上,说要留着下次灵脉祭再穿;青禾则把灵脉石回应的场景画在灵脉图鉴上,末尾还画了个大大的祭台,周围挤满了笑盈盈的人。
林欢坐在石桌旁,翻看着青禾的图鉴,眼里满是欣慰:“你们这次做得比我们预期的还好,献灵礼上,凡人看灵脉的眼神都变了——以前是敬畏,现在多了亲近。”林娟也点头道:“苏桃的献灵辞说得很真诚,青禾帮凡人传心意也很耐心,以后你们就是灵脉和凡人之间最好的‘桥’。”
小翠端来刚煮好的桃花羹,给每人盛了一碗:“今日累了,快补补灵力。”苏桃接过碗,喝了一口,突然说:“师傅,我以后想多办些灵脉祭,让更多凡人跟灵脉做朋友。”青禾也跟着说:“我要把灵脉图鉴画得更全,走到哪里都带着,教更多人认灵脉、懂灵脉。”
夜色渐深,桃花坞的灵烛亮着暖光。苏桃握着“桃溪剑”,在桃树下练了遍“落英式”,剑风裹着灵脉的灵气,比之前更柔;青禾趴在石桌上,给灵脉图鉴添了句“灵脉喜欢凡人的真心,比任何宝物都珍贵”;林欢和林娟在整理灵脉祭的记录,计划着把“献灵礼”推广到其他城镇;小翠则在灶房里,把剩下的灵桃干装罐,准备下次去村子时带给孩子们。
风穿过桃枝,带来桃花的甜香,老桃树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着。我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这五代修仙界最珍贵的“仙力”,从不是毁天灭地的功法,也不是能斩妖除魔的法器,而是这份藏在桃花与灵脉间的“联结”——是孩子握着剑向灵脉递桃干的真诚,是凡人绣着桃树香囊的心意,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把“守护”变成“陪伴”的温暖。我知道,这样的日子还会继续——苏桃会带着“桃溪剑”走遍更多城镇,青禾的灵脉图鉴会传到更远的地方,灵脉与凡人的联结会越来越深,五代修仙界的乱世里,会因为这方桃花坞的温暖,开出更多希望的花。而我们,会一直守在这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看着灵脉安安稳稳,看着凡人的日子,像桃花一样,年年红火,岁岁香甜。
灵脉祭后的第一缕晨光落在桃枝上时,苏桃已捧着“桃溪剑”在树下站定。祭服的浅粉衣角沾着晨露,她却没在意——昨日灵脉石回应时的暖光还在心头晃,此刻只想再试试“借灵”的剑招,看看经过祭典的联结,灵脉的灵气会不会更顺。
“掌心再贴紧些,想着和灵脉‘打招呼’。”林娟走过来,指尖拂过苏桃按在树干上的手。这次灵气来得格外快,暖融融地顺着掌心爬进手臂,“桃溪剑”的桃木灵光瞬间亮得刺眼,剑风掠过地面时,竟卷起一圈完整的桃花瓣环,稳稳绕着剑身转了三圈才落。“灵脉在夸你呢!”林娟笑着点头,“祭典上你递桃干的真心,让它更愿意和你亲近了。”
苏桃眼睛一亮,又连着挥了几次“落英式”。这次剑招不仅柔,还带着淡淡的灵脉暖意,连落在石桌上的花瓣都没散,反而轻轻拼出个小小的“桃”字。青禾举着桃花笺跑过来,笺纸的灵光与花瓣的光融在一起:“灵脉说,你今日的剑风像裹了糖,它很喜欢!”
青禾这时正忙着给灵脉图鉴添新页。她把昨日灵脉石泛光、桃树开花的场景画下来,还在旁边贴了片祭典上落下的桃花瓣,用灵墨标注:“灵脉祭献真心,灵应更盛——赠桃干、绣香囊,皆能引灵脉欢。”画完后,她特意把老妇人绣的桃树香囊画在角落,旁边写着“凡人一针一线,胜过多宝”。
林欢凑过来,看着图鉴上的字,忍不住赞叹:“这话比宗门典籍说得还透彻。”她从储物袋里取出一卷泛着灵光的布帛,“这是女娲宫送来的‘通灵布’,你把图鉴的内容抄在上面,布帛能留住灵脉的气息,带到其他地方,灵脉也能‘看’到。”青禾立刻接过布帛,指尖凝着灵光,一笔一划地抄起来,连花瓣的纹路都描得格外仔细。
我和小翠坐在石凳上,看着两个孩子的身影,手里剥着灵脉祭后结的新灵桃。“李师傅说,城里的糖画铺现在多了个‘灵脉角’,专门挂孩子们的献灵笺。”小翠把剥好的桃肉递给我,“还有不少凡人来问,能不能学简单的通灵术,想跟灵脉说说话。”
“我们可以开个‘灵脉小课’。”我点头道,“每周在桃花坞教凡人认灵草、画简单的献灵笺,让苏桃和青禾当小先生——她们和凡人亲近,教起来更顺手。”林娟和林欢都觉得可行,林娟还提议,让苏桃教凡人用灵力做简单的“护灵符”,青禾教大家听灵脉的“小动静”,比如灵脉喜欢时会让草叶晃,不开心时会让露水变凉。
消息传出去后,苏州城的凡人都很期待。第一堂小课那天,桃花坞的老桃树下挤满了人——有带着孩子的妇人,有摆摊的小贩,还有上次灵脉祭的老妇人,手里还提着新绣的桃花香囊。
苏桃穿着浅粉劲装,握着“桃溪剑”站在石台上,教大家做“护灵符”:“把灵力注进桃木板里,想着保护灵脉,木板就会发光。”她手把手教一个小男孩握木板,指尖的灵光轻轻引着孩子的灵力——桃木板果然泛出淡粉光,小男孩兴奋地举着木板喊:“我做到了!灵脉会喜欢吗?”苏桃笑着点头:“灵脉肯定喜欢,这是你用心做的。”
青禾则蹲在人群里,教大家“听”灵脉:“你们看这草叶,它晃得慢,就是灵脉在说‘很舒服’;要是晃得快,就是想让你们多陪它说说话。”她让大家伸手摸桃树,感受灵脉的暖意,有个小贩惊喜地说:“我真的感觉到了!暖暖的,像晒太阳!”
小课结束时,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做的护灵符或献灵笺,脸上满是笑意。老妇人把新绣的香囊递给青禾:“麻烦你再给灵脉带句话,谢谢它让我家的菜长得更好了。”青禾接过香囊,贴在桃树上轻声传递,回来时笑着说:“灵脉说,它等着吃你家秋天的菜呢!”
接下来的日子,桃花坞的小课成了苏州城的“盛事”。苏桃教的护灵符越来越多,有的凡人把符挂在门口,有的挂在菜地里,灵脉的灵气也跟着旺了不少;青禾教的“听灵脉”小技巧,让更多人学会了和灵脉相处,有个农夫还靠着“听”灵脉的提示,种出了满田的灵稻。
这天午后,苏桃练剑时,突然发现“桃溪剑”的灵光变了——剑脊上竟慢慢浮现出一道淡淡的桃花纹,是灵脉认主的征兆!“师姐!你看!”她举着剑跑向林娟,眼里满是惊喜。林娟接过剑,指尖拂过桃花纹,笑着说:“恭喜你,灵脉和剑都认你做主人了,以后你练剑,灵气会更顺。”
青禾这时也跑过来,举着通灵布抄的灵脉图鉴:“林师姐,女娲宫回信了!说要把我的图鉴印成册子,发给各地的修士,让大家都学怎么和灵脉做朋友!”林欢走过来,摸了摸青禾的头:“这是你应得的,你的真心,灵脉和修士都看到了。”
夕阳西下时,我们坐在桃树下,看着满坞的暖光。苏桃握着有桃花纹的“桃溪剑”,在树下练“落英式”,剑风裹着灵脉的灵气,比之前更柔;青禾趴在石桌上,给灵脉图鉴添了新的一页,画着满坞的凡人和修士,围着桃树笑;林欢和林娟在整理小课的记录,计划着把小课推广到其他城镇;小翠则在灶房里,用新收的灵稻做灵米粥,准备给大家补补灵力夜色渐深,桃花坞的风带着灵稻的清香和桃花的甜气。我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这五代修仙界的“仙途”,从不是孤独的攀登,而是一场温暖的“联结”——是孩子握着剑与灵脉的呼应,是凡人绣着香囊的心意,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把“守护”变成“陪伴”,把“功法”变成“温暖”的旅程。
我知道,这样的日子还会继续——苏桃会带着认主的“桃溪剑”,走遍更多城镇教护灵符;青禾的灵脉图鉴会传到修仙界的每个角落,让更多人懂灵脉、敬灵脉;苏州的灵脉会越来越旺,凡人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而这方桃花坞,会永远是我们的“家”,是灵脉与凡人的“桥”,是五代乱世里,最温暖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