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新春的阳光透过冰凌,在药膳馆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郑淮安捧着个陶罐进来,罐中盛着新到的可可豆,深褐的豆粒泛着油光。\"南洋的可可豆。\"老人将豆倒在竹匾中,豆香醇厚,带着热带的气息。
小林提着竹篮进来,篮中盛着新磨的抹茶粉,翠绿的粉末细如烟尘。\"杭州狮峰的春茶。\"她将茶粉轻筛入白瓷碗中,茶香清冽,透着山林的气息。我取过竹匙轻搅,茶粉如碧波荡漾。
\"豆要慢火烘烤。\"郑淮安执起陶盘,将可可豆铺匀。炭炉文火,豆粒在盘中轻轻爆响,香气渐渐浓郁。小林盯着火候:\"上次我烤的豆苦了。\"我点头:\"火大则焦,火小则生,翻动要勤。\"
研磨最是关键。烤好的豆粒入石磨,磨盘缓缓转动。郑淮安调节着磨距:\"初磨粗粝,再磨细腻。\"可可浆渐渐流出,浓稠如墨,泛着棕红的光泽。老人取勺轻尝:\"苦中带涩,正是时候。\"
调温考验功夫。铜盆坐水浴,可可浆缓缓融化。郑淮安执温度计探入:\"三十度融油,四十度融糖,五十度成浆。\"小林紧张地盯着温度变化:\"过了会起砂?\"老人点头:\"温高则油分离,温低则结块。\"
混合需要匠心。抹茶粉过细筛,分次加入可可浆中。郑淮安执竹铲翻拌:\"茶粉遇热易结,要轻快均匀。\"浆液渐渐变成深绿,如碧潭凝脂。小林学着搅拌,却总是留下颗粒。\"手腕要柔,力道要匀。\"我示范,\"顺一个方向,速度恒定。\"
入模讲究技巧。檀木模具刷上蜂蜡,浆液缓缓注入。郑淮安轻震模具:\"去气泡,表面平。\"小林盯着液面:\"上次我的有空洞。\"老人微笑:\"震七分,留三分,自然消泡。\"
凝固需要耐心。模具移入冰窖,低温慢凝。郑淮安掩上门:\"急冷则裂,慢冷则润。\"三个时辰后,巧克力渐渐凝固,边缘微微收缩。老人执刀轻划:\"脱模要巧,力重则碎。\"
修整最后工序。成型的巧克力块放在锦缎上,用毛刷轻扫边缘。郑淮安执镊子剔除瑕疵:\"形要正,面要光。\"小林小心地翻看每块巧克力:\"这块有个气泡眼。\"老人接过,用热刀轻熨:\"小疵可修,大瑕难掩。\"
品尝时分,巧克力在舌尖融化,先苦后甜,茶香回甘。郑淮安闭目细品:\"七分可可三分茶,苦甜相宜。\"小林含着巧克力,眼睛倏地亮起来:\"滑得像丝绸!\"
窗外夕阳西下,厨房里茶香与可可香交融。三人围坐分食新制的巧克力,谈论着各地的甜点手艺。郑淮安说起西洋的巧克力工坊,小林讲述东瀛的茶道,我则想起师父教的\"五味调和\"。
模具洗净时,月色已上枝头。小林擦拭着石磨,忽然问道:\"程教授,为什么非要水浴融化?\"我指着未尽的可可浆:\"直火易焦,水浴恒温,质才细腻。\"她若有所思地点头。
郑淮安在收拾茶具时嘟囔:\"现在的可可豆都不够香了,得空我去趟南洋。\"他翻出个锡罐,倒出些陈年可可豆:\"这是去年的存货,香味还醇。\"
星光渐亮,我们在厨房里继续研究剩余的材料。可可脂做唇膏,茶渣肥花,连模具都被郑淮安说要刻上新纹样。药膳馆的灯光温暖柔和,将这个新春的夜晚照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