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鱼灼音:领航时代浪潮,铸就企业传奇(续)

绿色深耕:可持续发展的新答卷

在鱼灼音的理念里,“做企业就像种槐树,既要开花结果,也要滋养土壤”。风暴过后,企业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了更核心的位置,交出了一份更厚重的“绿色答卷”。

种植基地的“有机转型计划”全面落地。通过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灌溉等技术,20个核心基地全部通过了全球有机认证。更创新的是“槐花碳汇项目”——团队联合科研机构测算,每棵槐树每年可吸收12公斤二氧化碳,企业将这些“碳汇量”打包成碳积分,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可自愿捐赠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企业就会在沙漠地区捐种一棵槐树。项目上线一年,已捐种5万棵树,形成了“消费-减排-种树”的良性循环。有位北京的消费者特意写信来:“喝着槐花茶,看着自己的积分种出了树,感觉每天的生活都在为地球做贡献。”

生产端的“零碳工厂”目标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板覆盖了所有厂房屋顶,年发电量满足生产需求的70%;生物质能锅炉用槐花枝条和加工废料发电供热,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废水处理系统升级后,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用于基地灌溉,甚至养鱼,形成了“生产-废水-种植-生产”的闭环。在法国巴黎的国际绿色企业峰会上,企业的“全链条碳中和模式”被作为案例推广,鱼灼音视频发言时说:“真正的可持续,不是喊口号,是让每个环节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绿色创新还延伸到了产品端。研发团队用槐花纤维研发出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替代了传统塑料,这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3个月就能完全降解,还能作为肥料滋养土壤;针对此前原材料危机中暴露的“单一原料依赖”问题,团队进一步拓展绿色原料版图,在云南、贵州等地试点“槐花+”混种模式,将槐花与金银花、菊花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套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丰富了产品原料库,推出的“槐花金银花茶”“槐花菊花露”等新品,因兼具天然属性与养生功效,上市即成为爆款,首月销售额突破800万。

更让人动容的是,企业把绿色发展的红利分享给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在河北邢台的槐花种植基地,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有机种植技术培训,还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碳汇分红”协议——不仅保证农户的槐花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5%,每年还会将“槐花碳汇项目”收益的30%分给农户。农户老李种了20亩槐树,以前靠传统种植,每亩年收入不足3000元,参与有机种植后,去年不仅槐花卖了好价钱,还拿到了近2万元的碳汇分红,他逢人就说:“跟着‘槐香’种槐树,不仅赚了钱,还为子孙后代留了片绿,这是天大的好事!”

为了让绿色理念更深入,企业还在总部打造了“槐香绿色体验馆”。体验馆里没有传统的产品展示柜,取而代之的是“原料溯源墙”——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每一批槐花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包括土壤检测数据、灌溉用水指标;“零碳实验室”里,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可降解包装材料的降解过程,让参观者亲手触摸“槐花纤维包装”与传统塑料包装的区别;体验馆的屋顶还开辟了“微型槐花园”,种着不同品种的槐树,旁边立着牌子,标注着每棵树每年的碳吸收量。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小朋友们在槐花园里认槐花、听环保故事,临走时还会带走一包“槐花种子盲盒”,里面装着槐树种子和种植指南。“我们想让绿色理念,从孩子心里发芽。”负责体验馆运营的小张说,开馆半年,已有5万多人次参观,不少学校还把这里列为“环保实践基地”。

鱼灼音也常来体验馆,有时会站在“碳汇项目展示屏”前,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捐树数量,眼神里满是欣慰。有一次,小林陪他参观,他指着可降解包装材料说:“以前做企业,想着把产品做好、让员工赚钱就行;现在才明白,企业要走得远,就得和自然交朋友,和社会共成长。你看这包装,埋在土里能当肥料,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滋养槐树,这就是‘生生不息’啊。”小林点点头,她知道,爷爷的“绿色理念”,早已不是简单的“环保行动”,而是融入企业血脉的“长期主义”——就像槐树扎根土壤,只有善待土地,才能年年开花、岁岁结果。

生态共荣:编织产业链上的“幸福网”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生存底色”,那产业链共荣就是企业的“成长根基”。鱼灼音常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做槐花产业,不能只让自己赚钱,要让种植户、经销商、合作伙伴都能尝到甜头,这产业链才能稳,这生意才能做长久。”风暴过后,企业进一步升级“产业链帮扶计划”,从“单向帮扶”转向“双向共荣”,在全国28个槐花产区编织起一张覆盖5000多户种植户、200多家经销商的“幸福网”。

在种植端,企业打造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全流程赋能体系。除了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保价收购”,还专门组建了“田间服务队”,队员大多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带着检测仪器、种植手册,常年扎根基地。在河南洛阳的基地,服务队员小王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在槐树林里,帮农户检测土壤肥力、指导病虫害防治。有一次,农户张大叔的槐树出现了叶片发黄的情况,急得团团转,小王赶来后,用便携式检测仪一测,发现是土壤缺钾,当即指导张大叔施用企业研发的“槐花渣有机肥”,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每天上门查看。半个月后,槐树叶片重新变绿,张大叔握着小王的手说:“以前种槐树靠‘老经验’,遇到问题只能等死;现在有你们在,就像有了‘定心丸’。”

为了提升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企业还牵头成立了“槐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标准管理、统一集中收购。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的难题,还能整合资源,开展规模化种植。在山东临沂的合作社,200多户农户抱团发展,企业帮合作社引进了“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种植效率提升了50%,每亩成本降低了200多元。合作社社长老陈说:“以前各家种各家的,品种杂、质量不一,收购价上不去;现在统一管理,槐花质量达标了,收购价高了,大家的收入也翻了番。去年年底,合作社还分了红,最多的一户分了3万多!”

在流通端,企业对经销商推行“共生式合作”模式。针对疫情后不少经销商资金紧张、客源减少的问题,企业推出了“三免三补”政策:免首批进货保证金、免品牌授权费、免营销培训费用;补物流运费、补终端装修费、补线上推广费。在浙江杭州,经销商刘姐做“槐香”产品已经10年了,风暴期间,她的线下门店客流量骤降,库存积压,几乎要关门。企业了解情况后,不仅帮她减免了3万元的授权费,还帮她搭建了线上门店,安排直播团队教她做直播带货。如今,刘姐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线下,还发展了20多个“社区团长”,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以前觉得经销商就是‘卖货的’,和企业是‘买卖关系’;现在才知道,我们是‘一家人’,企业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也愿意跟着企业好好干。”刘姐说,今年她还介绍了3个朋友加入“槐香”经销商团队,一起做槐花生意。

对于海外经销商,企业更是倾注了更多心血。考虑到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企业为每个区域的经销商配备了“专属服务小组”,提供“定制化支持”——从产品配方调整、包装设计,到当地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全程跟进。在中东市场,经销商阿卜杜拉最初代理槐花茶时,因为不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口味,销量不佳。企业的服务小组赶来后,和阿卜杜拉一起走访当地超市、茶馆,发现当地人喜欢甜口的饮品,还注重“养生功效”,当即调整配方,在槐花茶中加入椰枣、蜂蜜等本土食材,推出“中东限定款”,还在包装上用阿拉伯语标注了“润肺、安神”的功效。同时,服务小组还帮阿卜杜拉对接当地的养生博主,开展“槐花茶养生讲座”,组织“试喝活动”。不到一个月,“中东限定款”槐花茶就走进了当地20多家大型超市,销量翻了5倍。阿卜杜拉特意给鱼灼音寄来一封感谢信,信里说:“‘槐香’不仅给了我好产品,还帮我打开了市场,让我在当地的生意有了起色。我要把‘槐香’的产品带给更多中东朋友,也把‘中国槐花文化’传出去。”

除了种植户和经销商,企业还把帮扶的手伸向了产业链上的“弱势群体”。在甘肃定西,当地是贫困地区,不少农户因缺乏技术、没有资金,种不了经济作物,只能靠种玉米、土豆勉强糊口。企业了解情况后,在这里建立了“槐花种植扶贫基地”,不仅免费提供槐树苗、技术培训,还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创业贷款”,承诺“槐花开了,企业上门收购,绝不拖欠货款”。农户马大姐以前靠种玉米,每年收入不足2万元,还得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加入基地后,她种了15亩槐树,企业帮她申请了3万元贷款,还派服务队员手把手教她种植。去年,她的槐花卖了6万多元,还拿到了2000元的“扶贫补贴”,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终于有了着落。“以前总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种着槐树,看着槐花年年开,心里的希望也跟着发芽了。”马大姐说,现在村里有20多户贫困农户加入了基地,大家一起种槐树、赚大钱,不少人还盖起了新房。

为了让产业链共荣更有“保障”,企业还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农业院校建立了“四方合作机制”:政府负责政策支持和基地规划,企业负责技术赋能和产品收购,金融机构负责提供低息贷款,农业院校负责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河北邢台,四方合作打造了“槐花产业示范园”,园区里不仅有种植基地、加工车间,还有“技术研发中心”和“农民培训学校”。示范园建成后,带动了周边10个村的农户发展槐花种植,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还解决了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邢台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槐香’的产业链模式,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助力了乡村振兴,是‘企业+政府+农户’共赢的好典范。”

有一次,鱼灼音到邢台示范园考察,看到农户们在槐树林里采摘槐花,脸上满是笑容;加工车间里,村民们熟练地分拣、烘干槐花;培训学校里,农业专家正在给农户讲课。他站在示范园的观景台上,对身边的小林说:“你看,这就是我想做的事——让槐树成为‘致富树’,让跟着我们干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产业链,就像一张网,把我们都连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干不成的事。”小林看着爷爷的背影,突然明白,爷爷的“企业传奇”,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辉煌”,而是“一群人的幸福”——是种植户口袋里的收入,是经销商脸上的笑容,是村民们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这些“细碎的幸福”,才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

文化出海:让槐花香飘向世界的“东方味”

在企业的发展版图里,“国际化”从来不是简单的“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把中国槐花文化传到世界”。鱼灼音常说:“我们的槐花,不仅有‘天然的香’,还有‘文化的味’。从《诗经》里的‘采采芣苢’,到民间的槐花糕、槐花茶,这槐花里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藏着东方的美学。要让外国人喜欢我们的产品,先得让他们懂我们的文化。”风暴过后,企业进一步升级“文化出海计划”,以“槐花”为载体,用“当地人能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槐花的“东方味”飘向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产品设计上,企业坚持“文化赋能”,让每一款产品都成为“文化载体”。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设计“本土化+东方风”的包装:在日本市场,产品包装采用“浮世绘”风格,画着槐树林、樱花和身着和服的女子,搭配“槐花与茶道”的文案,契合日本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在欧洲市场,包装融入“哥特式花纹”,将槐花图案与教堂、古堡元素结合,同时标注“源自中国千年非遗工艺”,突出“东方非遗”的稀缺性;在东南亚市场,包装用鲜艳的色彩,画着槐树林与当地的高脚屋、大象,搭配“天然养生”的标语,贴近当地人的审美和需求。

更用心的是,企业还在产品中融入“文化小惊喜”。在每盒槐花茶里,都会放一张“文化卡片”,正面印着槐花的图案,背面用当地语言和中文标注着关于槐花的诗句、民俗故事。在法国巴黎的一家精品商超里,消费者苏菲买了一盒槐花茶,看到卡片上印着中国诗人岑参的诗句“庭槐覆金堤,秋来叶如雨”,特意上网查了诗句的意思,还找来了更多关于中国槐花的资料。后来,苏菲成了“槐香”的忠实粉丝,不仅自己喝,还推荐给朋友,她说:“喝这款茶,不仅能尝到天然的花香,还能了解中国文化,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的小窗户。”

在营销推广上,企业坚持“沉浸式体验”,让外国人“亲身感受”中国槐花文化。在海外市场定期举办“槐花文化节”,不只是“卖产品”,更注重“做体验”:在纽约,文化节设在中央公园,搭建了“槐花园”展台,邀请中国非遗制茶匠人现场演示手工制茶工艺,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槐花(仿真花)、压制槐花糕,还能品尝槐花茶、槐花酒;在迪拜,文化节结合当地的“开斋节”,推出“槐花斋月套餐”,将槐花茶与当地的椰枣、馓子搭配,邀请穆斯林学者分享“槐花与养生”的理念,既尊重当地文化,又传递东方养生智慧;在东京,文化节与当地的“茶道馆”合作,举办“槐花茶道会”,将槐花茶融入日本茶道流程,让日本人在熟悉的“茶道场景”中,感受中国槐花的独特韵味。

去年,在伦敦举办的“槐花文化节”上,还发生了一件让人难忘的事。非遗制茶匠人老周现场演示“手工炒槐花”,滚烫的铁锅、娴熟的翻炒动作,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有个叫托马斯的小男孩,好奇地问老周:“爷爷,这槐花炒了就能喝吗?”老周笑着点点头,给托马斯倒了一杯刚泡好的槐花茶。托马斯喝了一口,眼睛一亮:“好香!比妈妈泡的红茶还好喝。”老周摸着他的头,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这是中国的槐花,在中国,爷爷小时候,每到春天,就和小伙伴去摘槐花,回家做槐花糕、泡槐花茶。”托马斯听得入了迷,拉着老周的手,非要学“炒槐花”。老周耐心地教他,虽然托马斯的动作很笨拙,但脸上满是认真。托马斯的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发到了社交平台,配文:“在伦敦遇见中国槐花文化,孩子学会了炒槐花,还爱上了槐花茶。原来不同的文化,也能如此温暖。”这条视频很快火了,播放量超过100万,不少英国人因为这条视频,特意去商超购买“槐香”产品,想感受“中国槐花的味道”。

为了让文化出海更“接地气”,企业还积极与海外的文化机构、KoL合作,打造“本土化传播矩阵”。在欧洲,与当地的“东方文化研究所”合作,出版《中国槐花文化图鉴》,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槐花在中国的历史、民俗、养生功效,还收录了不同地区的槐花食谱;在东南亚,邀请当地知名的“养生博主”体验槐花种植基地、制茶车间,拍摄“槐花溯源vlog”,博主用当地语言讲解“从槐花到花茶”的全过程,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播放量超过500万,带动当地销售额增长40%;在北美,与好莱坞的道具团队合作,将槐花茶、槐花糕融入热门电视剧的场景中,有一次,某部美剧里的女主角在“中式茶馆”喝槐花茶的镜头,播出后,该款槐花茶在北美市场的销量瞬间增长了200%。

小林作为“文化出海计划”的主要推动者,还提出了“数字文化出海”的新思路。她带领团队打造了“全球槐花文化云平台”,平台支持12种语言,里面有“槐花文化馆”“非遗直播间”“全球品鉴会”等板块:在“槐花文化馆”,用户可以线上参观中国的槐花产区、非遗制茶工坊;在“非遗直播间”,海外用户可以实时观看老匠人制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