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鱼灼音:领航时代浪潮,铸就企业传奇(续)

责任担当:以“槐香”之力绘就民生暖卷

在鱼灼音的企业哲学里,“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社会的一份子,既要赚钱,更要承担责任”。从带领农户种槐树脱贫,到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再到产业链共荣带动更多人增收,“槐香”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责任”二字。风暴过后,鱼灼音更是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不仅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还把温暖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用“槐香”之力,绘就了一幅民生暖卷。

“槐香”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助力乡村振兴”上。这些年,企业在全国28个槐花产区建立种植基地,不仅带动5000多户农户增收,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甘肃定西的“槐花种植扶贫基地”,企业不仅帮农户种槐树,还出资修建了3条灌溉水渠、2条乡村公路。以前,当地农户灌溉槐花要靠人工挑水,来回要走好几里路,水渠修好后,水直接流到槐树林边,农户再也不用辛苦挑水;以前,乡村公路坑坑洼洼,新鲜的槐花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公路修好后,货车能直接开到基地门口,槐花采摘后当天就能运到加工车间,保证了新鲜度。当地村支书说:“‘槐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致富树’,还帮我们修了‘幸福渠’‘小康路’,现在村里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还注重“乡村人才培养”,因为鱼灼音知道,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企业与农业院校合作,在河北邢台、山东临沂等产区设立“乡村种植人才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内容包括有机种植技术、智慧种植方法、农产品营销技巧等,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农户免费参加。培训班还实行“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学员在课堂上学完理论知识后,会到企业的种植基地实操,由技术人员现场指导。3年来,企业累计培训乡村种植人才8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成了当地的“种植能手”,不仅自己种槐花增收,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在河北邢台,农户小王参加培训班后,学会了智能种植技术,还掌握了槐花病虫害防治的窍门,他不仅把自己的10亩槐树林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帮村里其他农户解决种植难题,大家都称他为“槐花专家”。小王说:“‘槐香’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从‘只会种庄稼的农民’变成了‘懂技术的能手’,我也要帮更多人一起致富。”

“槐香”的责任,还体现在“关爱特殊群体”上。企业专门设立了“槐香公益基金”,每年从利润中拿出5%注入基金,用于帮扶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河南洛阳的槐花产区,企业了解到当地有30多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不仅缺乏陪伴,还面临“放学没人管、作业没人教”的问题,便出资在村里建立了“槐花留守儿童之家”,聘请2名退休教师担任“爱心辅导员”,负责辅导孩子们写作业,还会组织孩子们开展读书、画画、手工等活动;逢年过节,企业工作人员还会带着槐花茶、槐花糕点、书籍、文具等礼品来看望孩子们,陪孩子们一起过节。10岁的小雨是留守儿童,以前放学回家后只能自己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也没人问,自从有了“留守儿童之家”,她每天放学都会去那里写作业,遇到难题就问辅导员,还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小雨说:“在‘槐花之家’,我有人教作业,还有人陪我玩,就像有了第二个家一样。”

对于产区的空巢老人,企业会定期组织“爱心慰问”活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上门看望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检查身体,还会给老人送米、面、油和槐花茶等生活物资。在山东临沂的一个村子里,82岁的张奶奶独自生活,子女都在外地,企业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来看望她,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一次,张奶奶感冒了,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刻带着感冒药上门,还帮张奶奶熬了粥。张奶奶说:“‘槐香’的孩子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经常来看我、照顾我,让我心里暖暖的。”

针对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企业还在加工车间设立了“残疾人就业岗”,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安排分拣槐花、包装产品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健全员工同等,还会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提供免费的住宿和工作餐。35岁的李军因为小时候的一场意外,腿部留下残疾,走路不太方便,以前找工作时屡屡碰壁,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2022年,他通过“槐香”的残疾人招聘来到企业,负责槐花茶的包装工作。刚开始,他因为动作慢,担心拖慢团队进度,心里很着急,车间组长看出了他的顾虑,不仅没催促他,还手把手教他包装技巧,帮他调整工作节奏。现在,李军不仅能熟练完成工作,每月还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足够支撑自己的生活,还能给家里寄些钱。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现在在‘槐香’有了工作,能靠自己赚钱,腰杆都直了,特别感谢‘槐香’给我这个机会。”目前,“槐香”已累计吸纳120多名残疾人就业,还为他们成立了“残疾人互助小组”,鼓励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槐香”的责任,更体现在“应急帮扶”的担当里。2023年夏天,河南新乡部分槐花产区遭遇暴雨,大片槐树林被淹,农户的房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少农户面临“无收可获、无家可归”的困境。鱼灼音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成立“应急帮扶小组”,亲自带队前往灾区。到达灾区后,帮扶小组先帮农户转移物资、修缮房屋,还送去了帐篷、棉被、饮用水、方便面等应急物资;针对被淹的槐树林,企业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户提供排水设备和救灾农药,帮农户抢救槐树苗;考虑到农户当年可能没有收入,企业还提前与农户签订了来年的收购协议,承诺“不管市场价格如何,都按高于往年10%的价格收购槐花”,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在灾区帮扶的半个月里,72岁的鱼灼音每天都和工作人员一起,凌晨就起床查看槐树林的排水情况,中午在田间地头吃盒饭,晚上还要和专家、农户商量救灾方案,经常忙到深夜。有一次,他在查看槐树林时,不小心踩在泥泞的路上滑倒,膝盖擦破了皮,工作人员劝他休息几天,他却摆摆手说:“农户们的槐树还没救过来,我哪能休息?这点小伤不算啥。”在“槐香”的帮扶下,灾区80%以上的槐树苗都被抢救过来,农户的房屋也基本修缮完毕,没有一户农户因暴雨陷入生活绝境。当地农户老杨说:“暴雨来的时候,我以为今年的收成就完了,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了,没想到‘槐香’这么快就来帮我们,鱼老爷子这么大年纪还跟着忙活,这份情我们记一辈子。”

除了灾区帮扶,在疫情期间,“槐香”也主动扛起责任。2022年疫情严重时,不少地区物资短缺,企业不仅暂停了部分产品的生产,将车间改成“应急物资打包点”,组织员工加班加点打包槐花茶、槐花糕点等物资,免费捐赠给社区、医院和隔离点;还利用自身的物流渠道,帮产区农户运送生活物资,解决农户“买不到菜、用不上日用品”的难题。当时,企业的物流司机老王连续一个月没回家,每天穿梭在各个产区和社区之间,运送物资。有人问他:“这么危险,你不怕吗?”老王说:“鱼总说,企业在关键时候就得站出来,我是‘槐香’的人,就得跟着企业一起扛,能帮上大家就值了。”那段时间,“槐香”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过800万元,帮助10多个社区、5家医院解决了物资短缺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的担当。

鱼灼音常说:“做企业就像种槐树,不仅要自己长得壮,还要为身边的人遮风挡雨。”这些年,“槐香”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温暖送到心里,不仅赢得了农户、消费者的信任,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乡村振兴示范企业”“社会责任标杆企业”“公益爱心企业”。面对这些荣誉,鱼灼音没有骄傲,他说:“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槐香’所有员工的,也是给信任我们的人的。责任没有终点,以后‘槐香’还会继续做下去,帮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文化深耕:让“槐香”成为东方文化的“传递者”

如果说绿色发展、产业链共荣是“槐香”的硬实力,传承创新、责任担当是“槐香”的软实力,那么“文化深耕”就是“槐香”的灵魂所在。在鱼灼音看来,“槐香”不仅是一个做槐花产品的企业,更是一个传递东方文化的载体——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吉祥”“思念”“坚守”的寓意,而“槐香”坚守的“匠心”“初心”,更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这些年,鱼灼音带领“槐香”深耕槐花文化,从挖掘文化内涵到打造文化场景,再到推动文化输出,让“槐香”不仅有“花香”,更有“文化香”,成为东方文化的“传递者”。

“槐香”的文化深耕,首先从“挖掘槐花文化内涵”开始。为了摸清槐花文化的“来龙去脉”,鱼灼音专门成立了“槐花文化研究小组”,邀请民俗专家、历史学者、文化设计师加入,走访全国10多个槐花文化发源地,收集关于槐花的诗词、传说、民俗故事,整理成《槐花文化图谱》。在研究过程中,小组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诗句,这里的“卷耳”就包含了槐花的雏形;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描绘了槐花满院的雅致场景;在河北邢台、山东临沂等地,还保留着“槐花节”“祭槐仪式”等传统民俗,每年槐花盛开时,农户们会采摘新鲜槐花,制作美食,还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研究小组把这些文化素材融入到企业发展中,让“槐香”的每一个产品、每一个场景都充满文化韵味。在产品命名上,不再用简单的“槐花A款”“槐花b款”,而是结合诗词意境取名:把手工炒制的特级槐花茶取名“听槐雪”,取自“槐花似雪落,听香入茶来”的意境;把槐花糕点取名“槐风酥”,呼应“清风拂槐影,酥香满舌尖”的感受;把槐花护肤系列取名“槐露凝”,源自“晨露沾槐蕊,凝香入肌来”的想象。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不仅让产品更有辨识度,还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感受到槐花文化的雅致。

在包装设计上,“槐香”更是把槐花文化“藏”进细节里。手工槐花茶的包装采用复古的棉麻布袋,上面印着手绘的槐花图案,还绣着“匠心守味”四个字,布袋内侧印着白居易的“槐花满院气”诗句;槐花糕点的包装盒采用传统的“天地盖”样式,盒身用烫金工艺勾勒出槐树林的轮廓,打开盒子后,里面的糕点垫纸上印着关于槐花的民间传说;就连“槐花速溶茶粉”的小包装,也做成了槐花的形状,上面印着简洁的书法字体“槐香”,既时尚又不失传统韵味。有消费者说:“买‘槐香’的产品,不仅是买吃的、用的,更像买了一件小艺术品,看着就舒服。”

除了产品和包装,“槐香”还把槐花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空间场景”中。在“槐香”的总部,专门打造了“槐香文化馆”,馆内分为“槐花历史区”“技艺传承区”“民俗体验区”三个部分。“槐花历史区”里,陈列着从各地收集的老农具、老茶器,墙上挂着关于槐花的诗词拓片、历史图片,还有动态展示屏,播放槐花文化的发展历程;“技艺传承区”里,还原了老匠人手工制茶的场景,消费者可以近距离观看老匠人炒花、揉花的过程,还能在老匠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制茶的步骤;“民俗体验区”里,设置了槐花美食制作台、槐花剪纸工作台,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就会组织消费者体验制作槐花糕、剪槐花图案,还会邀请民俗艺人现场表演“槐花评书”,讲述槐花的民间传说。

去年春天,“槐香文化馆”举办了“首届槐花文化节”,吸引了近万名消费者前来参与。活动当天,文化馆外的槐花园里,满树槐花盛开,消费者可以免费采摘新鲜槐花;文化馆内,老匠人现场展示手工制茶技艺,民俗艺人表演槐花剪纸、槐花刺绣,还有诗词爱好者朗诵关于槐花的诗句;活动最后,鱼灼音还亲自给消费者讲述“槐香”与槐花文化的故事,分享自己坚守“匠心”“初心”的经历。来自上海的消费者陈女士,带着孩子参加了文化节,她笑着说:“以前只知道槐花能吃,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文化故事,孩子今天不仅体验了制茶,还学会了剪槐花图案,收获特别大,以后会经常来。”据统计,“槐香文化馆”开馆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打卡地”,不仅传播了槐花文化,还带动了产品销售。

在打造线下文化场景的同时,“槐香”还借助线上平台,让槐花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团队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槐香文化”账号,定期发布关于槐花文化的内容:有“槐花诗词解读”视频,由文化老师讲解关于槐花的诗词,搭配槐花园的实景画面;有“槐花民俗故事”短视频,用动画的形式,讲述槐花的民间传说;还有“槐香匠心”系列视频,记录老匠人手工制茶的过程,展现“匠心”背后的坚持。其中,一条记录老周手工炒花的视频,画面里,老周穿着传统的粗布衣服,在铁锅里慢慢翻炒槐花,旁白配上“三十年炒一锅花,守的是技艺,传的是匠心”,视频发布后,播放量超过500万,点赞量超过30万,很多网友在评论里说:“原来手工制茶这么讲究,这才是真正的匠心,为老匠人点赞!”

团队还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槐香文化专栏”,每周发布一篇关于槐花文化的文章,比如《古人是怎么吃槐花的?》《各地槐花民俗大盘点》《“槐香”的匠心,藏在这些细节里》等,文章不仅有详实的内容,还搭配精美的图片,深受读者喜爱,专栏累计阅读量超过200万。此外,“槐香”还与知名文化博主合作,邀请他们到槐花园、文化馆体验,拍摄文化主题视频,通过博主的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槐花文化。26岁的文化博主“小苏”,去年到“槐香”的河北种植基地体验后,拍摄了一条“跟着‘槐香’寻槐花文化”的视频,视频里,她跟着农户一起采摘槐花,跟着老匠人学习制茶,还体验了“祭槐仪式”,视频发布后,带动“槐香”的线上店铺销量增长了40%,不少网友留言说:“被槐花文化圈粉了,想买‘槐香’的产品,感受一下这份文化香。”

如果说国内的文化深耕是“扎根基”,那么推动槐花文化“出海”,就是让“槐香”成为东方文化的“国际名片”。这些年,随着“槐香”的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鱼灼音意识到,“产品出海不是终点,文化出海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国外消费者了解槐花文化,了解“槐香”的“匠心”“初心”,才能让“槐香”真正走进国外市场,让东方文化被更多人认可。

为了推动文化出海,“槐香”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尝试。在产品出口时,“槐香”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调整产品的文化呈现方式:出口到日本的槐花茶,包装上除了印着槐花图案,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的“槐花与东方雅致生活”的介绍,因为日本消费者喜欢“雅致文化”;出口到美国、欧洲的槐花糕点,会在包装上印着槐花的生长过程、手工制作的步骤,还会搭配英文的“槐花文化小卡片”,介绍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寓意,满足国外消费者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

去年,“槐香”还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食品文化展”,这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食品文化展会之一。为了吸引国外消费者,“槐香”的展位被打造成“东方槐花园”的模样:展位外摆放着仿真槐树苗,悬挂着槐花形状的灯笼;展位内,一边是老匠人现场展示手工制茶技艺,一边是消费者体验区,国外消费者可以亲手制作简易的槐花茶,还能品尝和打包回去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