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会典?礼仪篇》载:“地方官迎送巡抚,止供酒食,不得馈金银古玩。神武帝萧武定‘禁馈令’:‘凡馈礼过百钱者,以贪论。’” 然德佑年间,江南官场奢靡成风,节礼往来实为行贿遮掩,美其名曰 “冰敬”“炭敬”,苏州知府王敬之尤甚,常借 “苏绣”“名茶” 之名,向京官输送厚礼,与镇刑司江南千户钱彬勾结,垄断丝绸贸易,百姓怨声载道。德佑二十二年春,左都御史谢渊巡抚江南,整饬吏治,行前谕令:“凡送礼者,原封退回;屡送不止者,以贪腐论。” 随行的德佑帝萧桓初不解,见谢渊立碑拒礼,方知 “清廉非孤行,乃以国法为盾,护百姓之利”。
吴地繁华锦绣堆,官场暗里送金来。
朱门宴罢赃私满,绣盒开时祸事栽。
石碑刻尽清规语,墨痕凝作铁胆胎。
不纳一钱心自正,清风长绕府衙台。
德佑二十二年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苏州城更是繁花似锦。然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 丝绸商勾结官府垄断市场,每匹上等苏绣需向知府衙门缴 “专利银”,百姓织户辛苦一年,所得不足三成。左都御史谢渊以 “巡抚江南” 衔抵达苏州时,百姓拦路递诉状,青石板路上跪满了人,诉状上字字泣血:“王知府收礼成性,每节必索‘孝敬’,商不送礼则刁难,民不送礼则冤难伸!”
谢渊驻节苏州府衙第三日,恰逢清明。午后,苏州知府王敬之带着两个仆役,捧着个描金漆盒登门。王敬之五十余岁,满面油光,官袍绣着精致的云纹,见了谢渊便堆笑:“谢大人初到江南,下官备了点本地土产,不成敬意。” 仆役打开漆盒,里面铺着红绒布,放着一幅苏绣《寒江独钓图》,丝线细密,渔翁的胡须根根分明;一罐 “碧螺春” 茶叶,锡罐上刻着 “贡品” 二字;另有一叠银票,票面隐在绣品下,隐约可见 “五千两” 字样。
谢渊目光扫过漆盒,指尖未动:“王知府可知《大吴会典》载‘巡抚受馈过百钱者,同罪’?” 王敬之笑容一僵,忙道:“大人误会!这苏绣是织户感念大人巡按江南,特意绣的;茶叶是东山茶农所赠,不值钱;银票…… 是下官糊涂,这就拿走。” 他使眼色让仆役收银票,却把绣品和茶叶往前推,“这两样是百姓心意,大人总得收下。”
谢渊指着绣品:“苏绣极品‘劈丝绣’,一匹需织工三月,市价纹银五十两;贡品碧螺春,一两值五钱银子,这罐足有十两。百姓连温饱都难,怎会送如此贵重之物?” 他起身走到府衙院中,指着墙角堆放的诉状:“这些诉状里写,织户每绣一匹锦,需给你缴二两‘管理费’;茶农卖一斤茶,半斤要充‘孝敬’,你所谓的‘百姓心意’,不过是从他们身上刮来的脂膏!”
王敬之额头冒汗,语气却硬了起来:“大人未免小题大做!江南官场向来如此,节前送土产是规矩,镇刑司钱千户每年都收,怎不见他说闲话?” 谢渊冷笑:“他人收,我便要收?钱千户收礼纵容你垄断丝绸,我身为风宪官,正要查这‘规矩’!” 他让玄夜卫校尉将漆盒原封不动抬走,“礼物退回,转告王知府,好好查自己的账,别等我上门查。”
王敬之灰溜溜离开后,连夜派人给镇刑司江南千户钱彬送信。次日,钱彬便带着校尉闯到府衙:“谢大人,镇刑司接举报,说您无故拒收地方官‘正常节礼’,恐是故意刁难,影响江南稳定。” 谢渊正在翻阅丝绸商账簿,头也未抬:“钱千户是来替王敬之施压的?” 他取出一本账册,“这是玄夜卫查到的,王敬之每月从丝绸商处得‘分成’三千两,其中一成送你,要不要念念?” 钱彬脸色骤变,悻悻而去。
三日后,苏州府衙门前人声鼎沸。石匠们连夜凿好的青石碑立在朱漆大门左侧,碑面打磨得光滑如镜。谢渊亲自研墨,松烟墨在砚台中研磨出细腻的墨汁,他提笔蘸饱,手腕悬起,笔尖在碑面落下第一笔:“臣食君禄” 四字刚劲有力,墨汁顺着石纹缓缓晕开。围观的吏员百姓屏息凝神,只见他笔走龙蛇,碑文一气呵成:“臣食君禄,已足养亲;民脂民膏,分文不取。凡送礼者,勿谓言之不预;受贿者,难逃国法严惩。”
最后一笔落下,谢渊将狼毫笔搁在砚台,墨滴在碑面凝成一点,宛如铁星。他转身时,额角已渗出汗珠,玄色官袍后背被汗水浸湿。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织户颤巍巍走上前,枯瘦的手指轻轻抚过未干的墨迹,浑浊的眼睛里滚出泪珠:“活了六十载,见多了官老爷收礼收到手软,从没见过把‘不收礼’刻在碑上的!这字摸着硌手,却暖人心啊!”
谢渊扶住老织户的胳膊,声音沉稳如碑:“老人家,这碑不是给我谢渊立的。” 他扬手指向围观的百姓,“是给天下贪官立的警钟!百姓的一针一线,比黄金白银贵重百倍,当官的拿了,就是欠了百姓的血债,迟早要连本带利还回来!”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有年轻织户高喊:“谢大人说的是!我们的绣线沾着血汗,贪官不配碰!”
王敬之躲在府衙后堂,透过窗缝看着门前的盛况,手指死死攥着茶盏,青瓷盏沿被捏出指痕。“反了!反了!” 他低声咆哮,身旁的幕僚忙劝:“大人息怒,谢渊这是故作清高,咱们从长计议。” 王敬之猛地将茶盏掼在地上:“他立碑骂我贪腐,我岂能坐以待毙?” 当晚,他便召来几个常年依附官府的劣绅,塞给每人五十两银子:“你们联名写诉状,告谢渊矫诏拒礼、藐视官场规矩,把状子递到镇刑司钱千户那里!”
劣绅们连夜写好诉状,次日一早就送到镇刑司江南千户所。钱彬展开诉状,见上面罗列着 “谢渊立碑自夸,动摇官心”“无故拒收节礼,显是挟私报复” 等罪名,嘴角刚要勾起冷笑,却瞥见信封里夹着的密信 —— 是随侍巡江南的萧桓亲笔所书:“陛下嘱谢卿整饬江南吏治,凡阻挠查案、包庇贪官者,以抗旨论。” 钱彬的手猛地一抖,诉状飘落在地,他盯着 “抗旨论” 三字,后背沁出冷汗。幕僚低声问:“千户,这状子受理吗?” 钱彬一脚踢翻案几:“受理个屁!谢渊要查谁,就让他查!”
一计不成,王敬之又生一计。他以 “江南乡绅联谊会” 的名义设下宴席,遍请苏州有名望的乡绅富商,特意派轿子去府衙请谢渊。谢渊接到请柬,见上面写着 “备薄宴为大人洗尘,呈地方特产共商民生”,冷笑一声对来人道:“回复王知府,宴席我去,但特产不必备,我自带吃食。”
赴宴那日,谢渊果然空着手来,玄夜卫校尉赵勇提着个粗布包袱紧随其后。王敬之在门口迎客,见谢渊一身素袍,身后校尉打开包袱,里面竟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糙米饭,米粒间混着几颗豆子。“谢大人这是……” 王敬之的笑容僵在脸上。谢渊接过糙米饭,径直走向主位:“百姓们吃糙米啃树皮,我谢渊岂能独享珍馐?这碗糙米饭,足够我果腹了。”
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红烧河豚、清蒸鲥鱼、燕窝羹…… 香气扑鼻,谢渊却一口未动,只低头扒着糙米饭。有劣绅端着酒杯上前:“谢大人太见外了,江南富庶,吃些好的也是常情,何必如此自苦?” 谢渊抬眼,目光如刀:“常情?什么常情?是你们勾结官府垄断丝绸市场的常情?还是克扣织户工钱、中饱私囊的常情?” 他放下碗筷,声音陡然提高,“若你们的女儿熬夜织绣,换来的钱却被贪官抢走大半,你们还会说‘吃些好的是常情’吗?”
乡绅们顿时哑口无言,有的低下头扒拉饭菜,有的借口如厕溜之大吉。王敬之脸色铁青,却不得不强装镇定:“谢大人言重了,下官只是想与乡绅共商民生……” 谢渊打断他:“民生不是在酒桌上商的,是在织户的绣架旁、茶农的茶山上商的!这桌宴席耗费百两银子,够二十户百姓吃半年,王知府觉得这样的‘民生’,百姓答应吗?”
查案半月间,谢渊带着玄夜卫走遍苏州城乡,织户的绣坊、茶农的茶山、丝绸商的账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收集到的账册堆满了半间屋子,其中一本泛黄的账册引起了他的注意 —— 上面 “丝绸专利银” 一栏的墨迹格外浓重,用指甲刮过能感觉到凹凸不平。谢渊取出识墨石,蘸了清水轻轻擦拭,墨迹渐渐变淡,露出下面一行小字:“每月分润王知府三千两,钱千户三成。”
公堂审案那日,苏州府衙大堂挤满了百姓。王敬之和钱彬被押上堂,镣铐拖地的声响格外刺耳。王敬之昂首挺胸:“谢渊!你无凭无据,敢押朝廷命官?” 谢渊将账册掷在案上:“证据在此!” 他让玄夜卫校尉用识墨石擦拭账册,“王敬之分润五千两”“钱彬受贿五百两” 的字迹赫然显现。
“不可能!硫黄墨怎么会失效?” 王敬之失声尖叫。谢渊冷笑:“你以为镇刑司的硫黄墨能瞒天过海?识墨石遇硫黄墨会显青黑色,这是元兴帝定下的规矩,你连祖宗家法都忘了!” 老织户林大娘颤巍巍走上堂,从怀中掏出半块绣绷:“民妇作证!去年我女儿绣的‘百鸟朝凤图’,被王知府强行以十两银子买走,转手卖给盐商得了二百两,这绣线的颜色、针法,苏州城里只有我女儿会用!”
谢渊指着案上的苏绣:“王敬之送我的《寒江独钓图》,用的就是这种绣线,要不要让林大娘的女儿认认?” 王敬之看着绣品上熟悉的针法,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喉咙里发出呜咽:“我招…… 我全都招……”
结案后,谢渊将查抄的三万两赃银全部分发给受害织户和茶农。领银那日,苏州府衙门前排起长队,百姓捧着沉甸甸的银子,纷纷走到拒礼碑前焚香叩拜。老织户林大娘将银子分出一半,买了最好的松烟墨和绸缎,让女儿绣了块 “清风碑” 匾额,挂在拒礼碑上方。
萧桓见谢渊每日处理完公务,都会提着水桶、拿着抹布到碑前擦拭。春日雨水多,碑上的墨迹被雨水冲刷后,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渗入石纹,黑得如铁似钢。“大人日日擦拭石碑,就不怕贪官记恨报复?” 萧桓递过干净的抹布问道。谢渊正在擦拭 “民脂民膏,分文不取” 八字,闻言直起身:“若怕记恨,当初就不会来江南查案。” 他抚摸着石碑,“这墨痕要像铁一样刻在百姓心里,让他们知道公道自在;也要刻在贪官心里,让他们知道国法无情。”
离苏州那日,天刚蒙蒙亮,苏州百姓已沿街站满。有人捧着刚出锅的米糕,有人提着新采的茶叶,却无一人敢上前送礼,只是远远地磕头。谢渊站在船头,望着岸边矗立的拒礼碑在晨光中愈发挺拔,对萧桓道:“你看,百姓心里有杆秤,清廉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碑不用我守护,百姓自会替我守护。”
萧桓望着百姓们含泪的笑脸,突然明白:所谓拒礼,不是不近人情的固执,是为官者不可逾越的底线;所谓清廉,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是让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担当。拒礼碑上的墨痕如铁,映照着江南的晴空,也映照着大吴官场的清浊。
片尾
德佑二十二年夏四月,左都御史谢渊巡抚江南结案,苏州知府王敬之因贪污丝绸商分成、收受节礼被判流放,镇刑司千户钱彬革职下狱,江南丝绸垄断案破获,织户、茶农获赔赃银三万两。帝闻之谕曰:“谢卿立拒礼碑,非矫俗干名,实乃以碑为镜,照见官场清浊。朕甚嘉之。” 苏州百姓为拒礼碑建碑亭,亭柱刻联:“拒礼碑前心自正,清风巷里怨声消。” 江南官场震动,送礼之风大减,有官员自愧不如,亦有贪官暗恨,然公道之声已如江南春水,浸润民心。
德佑帝萧桓在手记中记:“江南之行,见谢卿拒礼三事:一拒苏绣茶叶,斥‘民脂民膏’;二立青石碑文,明‘分文不取’;三对劣绅珍馐,食‘糙米饭足矣’。初不解其固,见百姓在碑前焚香,老织户抚碑落泪,方知‘清廉’非刻意自苦,乃让百姓安心;‘拒礼’非不近人情,乃守国法底线。碑上墨痕经雨愈显,如铁如钢,盖因字字发自肺腑,句句关乎民心。”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渊巡抚江南,立拒礼碑于府衙前,亲书碑文,严禁节礼行贿,江南吏治为之一清。” 后世论者谓:“谢渊之拒礼,非独拒一物,乃拒官场之贪风;所立之碑,非独一石碑,乃立百姓之信心。大吴江南之盛,自吏治清始;吏治之清,自拒礼碑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