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张辅等奏边事应对十策折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 卯时
破题
文华殿晨议边庭急,群僚协策固疆圻;十策分纲筹御寇,恭呈宸断定安危。
承题
伏以九月十三卯时,臣等遵陛下圣旨,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官齐聚文华殿,以 “北元南越异动应对” 为议,历三时辰,研舆图、核边报、辨虚实,共商对策。盖北境急则京师震,南疆危则滇粤摇,南北万里,需统筹兼顾,非偏执一端可安,臣等反复权衡,拟《边事应对十策》,恭请圣裁。
起讲
臣等闻 “谋边之要,在审势、筹兵、足食”。陛下昨夜降旨 “边事为重”,臣等捧诏惶惧,不敢懈怠。案头陈列大同总兵周毅之奏、广西副总兵林策之报、左都御史谢渊之《南北异动对比册》,及两广总督卢景 “狼旗信物” 密图,众臣传阅研核,见北元十万骑压长城,南越三万兵屯谅山,其势如两拳夹击,若不统筹应对,恐致 “北救则南失,南援则北危” 之困。议中或主 “先守后攻”,或言 “双线设防”,或倡 “先北后南”,皆以固疆安民为要。
入手
臣等忝列中枢,掌军国之策,每念边军 “枕戈待旦” 之苦,未尝不心急。兵部尚书李嵩言 “北元势大,需先固北疆”,户部尚书王佐忧 “南疆粮械两缺,迟则难支”,五军都督府掌印官赵晖析 “京营可调之兵有限,需择要而投”。臣等以陛下 “彻查速办” 之旨为纲,核谢渊所奏 “二寇疑似勾结” 之证,断北元为主、南越强为辅,其术在 “牵制我军”,故应对之策需 “守北固南,备而待战”。
起股
一曰兵力部署纲(三策):
其一,京营调拨。准五军都督府议,调京营神枢营五千骑赴北疆,隶大同总兵周毅麾下,补骑兵之短;调神机营三千兵赴南疆,隶广西副总兵林策麾下,增火器之威。神枢营需九月二十起程,神机营九月二十五开拔,皆由京营副将监军,沿途不得延误。
其二,边军整合。命三边总督杨一清整合大同、宣府、延绥三镇兵力,共十二万,分守长城沿线十关,重点固大同、居庸二隘;令两广总督卢景整合广西、云南二省兵力,共八万,分守凭祥、龙州、腾冲三关,重点防谅山、磨盘山二路。
其三,后备策应。留京营三万兵守京师,命山东、河南备兵五万,随时听调,若北疆急则援北,南疆危则援南,形成 “京营主调,省兵主应” 之局。
中股
二曰粮草调度纲(三策):
其一,北疆急补。依户部议,除已拨大同十万石粮草,另增冬衣三万套、炭火五万斤,自通州仓经宣府驿道运抵,九月底前需到齐,由大同知府亲验入库,造册报户部。
其二,南疆速济。增拨广西龙州糙米二万石、盐引五百道,云南腾冲府火药二百箱、铅弹万斤,自梧州、广州分运,沿途土司需助运,两广总督卢景遣兵护粮,十月初五前需至边。
其三,开源节流。命户部核内库余银,暂拨三百万两充边饷;令江南、浙江加征秋粮十万石,转输边地,缓征明年部分商税以补,由户部尚书王佐总领,不得扰民。
后股
三曰将帅人选纲(四策):
其一,北疆统帅。推三边总督杨一清为北路统帅,节制大同、宣府、延绥三镇,加 “镇北将军” 衔,赐尚方剑,许 “临机处置边事” 之权,需严督诸将守长城,不得轻出浪战。
其二,南疆统帅。推两广总督卢景为南路统帅,节制广西、云南二省兵,加 “平南将军” 衔,赐印信,令其协调土司兵,固凭祥、腾冲诸关,防南越与侬氏勾结。
其三,京营监军。遣御史王彰赴北疆监军,查粮草耗用、军纪优劣;遣御史李信赴南疆监军,核火器发放、土司动向,皆直接向都察院与御前回报。
其四,后备将领。起用原宁夏总兵刘昭(因疾致仕)、原云南副总兵陈武(因过贬斥),复其原职,隶南北两路统帅麾下,借其边战经验,命九月底前到任。
束股
臣等议此十策,皆本于 “守疆、安民、防勾结” 之要:兵力部署重 “双线固防,京营策应”,防二寇夹击;粮草调度主 “急补北疆,速济南疆”,解边军饥寒;将帅人选贵 “老臣镇边,御史监军”,杜迁延误事。盖北元虽强,然部落林立难一心;南越虽悍,然国力有限难久战。我大吴只要守稳关隘,足食足兵,待其锐气渐消,可寻机破之。
收结
以上十策,乃臣等集议三时辰、核舆图十幅、参边报百份而成,是否可行,伏候陛下圣裁。若蒙准,臣等即刻分赴其事,兵部督调兵、户部督运粮、都督府督练军,不敢有负陛下 “边事为重” 之谕。谨具折上闻,附《边事应对十策细目》一卷。
(折后附《边事应对十策细目》,详列每策之执行人、期限、核查标准:如神枢营起程需 “九月二十卯时验花名册”,大同冬衣需 “十月初一前造领受册”,杨一清、卢景之帅印需 “九月十五御赐” 等,细目墨迹犹新,显是集议时当场拟定。文华殿议事时,案头烛火三次添油,众臣皆未用早膳,直至午时方散,阶下积雪已被往来官靴踏成泥水,犹见议事之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