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玄桢记 > 第18章 德佑帝萧桓谕兵部户部内阁五军都督府边事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德佑帝萧桓谕兵部户部内阁五军都督府边事诏

卷首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一夜,乾清宫的烛火燃至天明。德佑帝萧桓身着常服,伏案于御案前,案上堆叠着北境五镇、南疆二省的边报,十封急奏的朱批 “急” 字已被指尖摩挲得发亮。左都御史谢渊的《南北异动关联请彻查折》摊在中央,“北元狼旗信物”“筑垒形制相似” 等字样旁,朱笔圈注密密麻麻。三更时,他取过大同、谅山舆图,以红笔连线北元屯兵点与南越筑垒处,两条弧线在舆图上遥遥相对,如两把悬顶的利刃。漏刻滴答,殿外寒风吹动宫灯,烛影摇曳中,皇帝的鬓角又添了几缕霜白 —— 这夜,他未换衣、未进食,只反复研核奏折,直到晨光染亮御案上的朱批:“边事为重,不得延误”。

德佑帝萧桓谕兵部户部内阁五军都督府边事诏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破题

边尘骤起南北庭,宵旰忧勤问戍情;文武诸臣宜协心,速筹御寇固边城。

承题

朕临御二十七载,未尝敢轻边事。自八月以来,北境大同、宣府诸镇,南疆广西、云南诸省,边报络绎,急奏十封,皆言北元南越蓄谋犯境。朕览左都御史谢渊所奏《南北异动关联请彻查折》,附大同总兵周毅 “请兵护关河”、广西副总兵林策 “南越屯兵犯边陲” 诸臣急报,彻夜未眠,研核舆图,见北元十万骑聚长城之外,营帐连绵三百里;南越三万兵屯谅山之阳,炮口直指凭祥城。南北相隔万里,异动却若呼应,此非小警,关乎社稷安危,朕心实难安。

起讲

朕闻 “边防者,国之藩篱;将士者,藩篱之干”。我大吴自神武皇帝定鼎,永熙、元兴诸帝继统,皆以 “守在四夷” 为训,岁拨军饷三百万,筑卫所三百余,养边军三十万,未尝令边庭有一日之危。盖北疆拒蒙古,则京师无虞;南疆控百越,则滇粤安枕,此天之所以限华夷,朕之所以保兆民也。今北元乘秋高马肥,弓劲马疾;南越值瘴消雨歇,水陆俱便,同时异动,其心叵测。若不早察早备,必蹈汉唐 “边患起于迟疑” 之覆辙,朕何面目对列祖列宗、对天下百姓?

入手

朕伏案三日夜,细览谢渊所辑《南北异动历年对比册》:天顺元年北元单扰延绥,南越未动;元兴十年南越小扰凭祥,北元无迹;唯今秋,北境五镇同日告警,南疆二省接踵急报,此等规模,百年罕见。核周毅奏 “大同存粮不足一月”,见边军饥寒之迫;阅林策报 “龙州火器朽坏”,知守御器械之穷;更惊两广总督卢景密奏 “南越持北元狼旗”—— 此旗乃北元皇室亲授,非心腹不得持,二寇勾结之迹,已难遮掩。朕朱笔圈注 “速查” 二字,案头烛泪已积寸许。

起股

兹特降旨,命诸臣分任其事:其一,兵部尚书李嵩即刻驰驿赴三边总督府,会同总督杨一清、大同总兵周毅,核实战报 —— 需亲至漠南查北元骑兵实数,验筑垒距长城远近,审河西番部锁南卓玛动向,不得轻信谍报,需带亲历画图回报,限九月二十日前呈览,延误者以军法论。其二,户部尚书王佐速调粮草十万石、马料三万石,自通州仓经居庸关、宣府运抵大同阳和卫,另备糙米三万石自梧州仓经浔江运抵广西龙州,沿途驿站需增派驿卒车马,押运官每日具报行程,朕将遣御史巡查,若有私扣短少,立斩不赦。

中股

其三,内阁首辅张辅即刻召集次辅、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掌印官,于九月十三卯时齐集文华殿议事,议题三事:一议北元南越是否确有勾结,需据谢渊所附信物、卢景密报细究;二议南北兵力如何调度,京营是否可调、调多少,需核神枢营、神机营实额;三议粮草器械如何补济,除已拨粮草,需另筹南疆火器、北疆冬衣之费。诸臣需各携舆图、账册,预拟策案,不得空言搪塞,朕将亲听议事。其四,五军都督府掌印官赵晖即刻核查京营实有兵力,点验战马、火器、甲胄数目,造花名册呈览,若需调兵赴边,需明言将领人选、出兵日期,不得延误。

后股

朕闻汉唐之世,边患起于迟疑,亡于轻忽。汉武帝因 “马邑之谋” 迟滞,致匈奴长驱入塞;唐太宗因 “安西兵少” 未补,致吐蕃陷龟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北元南越虽未大举,然异动之迹已显:北元游骑越长城而掠边民,南越兵卒架炮指关隘而挑衅,此非小寇,乃欲窥我疆土、扰我社稷。若诸臣仍循常例、避嫌怨、玩时日,朕必罪其 “误国”,虽勋贵亦不宽宥。大同为京师北门,谅山系南疆锁钥,两地安危,即社稷安危,朕已命通政司设 “边报专递”,日夜值守,诸臣有军情要务,可直呈御前,不必循常例。

束股

朕虽不敏,然知 “民为邦本,边为民安”。北境将士冒霜雪守长城,南疆军民顶瘴疠护关隘,皆为保朕子民、守朕疆土。诸臣受朕厚恩,食朝廷俸禄,当以国事为重,摒弃私见,速筹良策。兵部核情要实,不容虚谎;户部运粮要速,不容迟滞;内阁议事要明,不容含糊;都督府备兵要严,不容懈怠。朕之朱批 “边事为重,不得延误”,诸臣当刻于心、践于行。

收结

特谕:边事为重,凡涉军务,各衙门不得推诿,违旨者斩。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二 御笔

(圣旨尾钤 “制诰之宝” 玉玺,朱笔亲批 “九月十二夜三更拟诏,烛尽三枝,边事紧急,诸臣共勉”,墨迹犹带御案檀香。)

卷尾

九月十二日清晨,通政司驿卒捧着圣旨疾行出宫,朱红的封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兵部尚书李嵩接旨后,即刻换上戎装,带着幕僚驰向三边总督府;户部尚书王佐召集司官,在粮仓前清点粮草,车声辘辘响彻通州;内阁首辅张辅连夜遣人通知诸臣,文华殿的灯笼提前挂起,案上已备好舆图与账册。

乾清宫的烛火终于熄灭,德佑帝萧桓望着窗外初升的朝阳,指尖仍残留着朱笔的暖意。案上的边报已被整理成册,扉页上他亲笔写下 “早定大计,以安万民”—— 圣旨已发,文武诸臣的行动即将展开,而这场关乎南北边疆的博弈,在皇帝的彻夜忧思与第一道圣旨的催促中,正从御案前走向朝堂,走向万里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