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宁特地叫常俏来作陪,一别数月,母女二人相望泪眼,杨佩宁略说了几句话后,便以要带杨蓁蓁看妙仪为由,带着堂妹入了内殿,留母女二人说话。
内殿之中,杨蓁蓁热泪盈眶,要再拜杨佩宁,她扶住了她,不叫她跪下去,“你我姐妹,无需如此客气。”
杨佩宁牵着她往软榻上坐,“伯府待你如何?”
杨蓁蓁擦了擦眼泪,“公公和蔼,婆母更是待我亲近,今日一早我和世子去请安,婆母便将中馈尽数托付,一点没藏私。”
她笑着颔首,又问,“世子如何?”
杨蓁蓁羞涩地垂了垂头,“世子也很好。”
两人大婚之前,就已经见过许多面了,彼此对各自相貌性情都有所了解,比那些盲婚哑嫁的,好了不少。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可见新婚之夜,都是极满意的。
“那就好。”
杨佩宁放下心来,这才与她说起正事来。
杨蓁蓁一一都记下,等随段氏出宫回府后,她便将淑妃的嘱咐和需求告知段氏,再由段氏与永阳伯商量。
如此一来,永阳伯可以切切实实知道宫中形势,知道自己该防备谨慎什么,也能借助在宫外的势力,竭尽所能地帮衬淑妃和常婕妤。
而杨蓁蓁,便是淑妃和永阳伯府之间的桥梁,作为关键核心人物,她在永阳伯府会得到最大的尊敬和看重。
至此,杨佩宁才算真正在宫外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下一步,便是在合理范围内,将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大。
哪怕没有父亲帮衬又如何?等到她成长到一定地位,拥有足够的影响力之时,将无人敢轻易打杀于她。
而时机,很快将至。
正值八月初,各地秋闱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沂州举子汪回却在第一科诗赋考完后就敲鼓鸣冤,说是亲眼所见试卷被考官替换。
沂州官府迅速立案调查,却查出此事乃是诬告,汪回收受他人贿赂,有意针对考官,以达到他人政治需要。
此事前后不过两日时间,汪回被羁押入狱,连举子的身份也丢了,最终在狱中畏罪自尽。
至此,此事本该告一段落,但沂州突然有人爆出汪回是受害而死,并非自杀。
又有其昔日同窗好友和师长出面作证,汪回才华斐然,若是顺畅科举,必定进士入榜,何需收受贿赂自毁前程?且此人平日里正直又义气,宁愿清贫也不移志向,怎会接受如此腐败之事?
正当这时,有家世显赫的举子查出汪回考卷果真被替换,而替换后的考生,出自琅琊书院!
要知道,沂州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享誉全国的琅琊书院坐落于此。
“琅琊出身必进士”的说法并非虚名,每榜进士,占多数的必定是琅玡书院的!
如此庞大的进士数据带给了王家和琅琊书院无数荣耀,却也让无数考生的头顶上蒙上一层阴影。
此事一出,沂州瞬间沸腾了。
好些曾经无缘春闱的举子们纷纷现身说法,更暴露出不少试卷被替换的事情来。
矛头直指琅琊书院。
沂州官府哪里敢让琅琊书院沾染污名,不惜一切代价要压下此事。
官差在办案过程中,又失手打死两位举子。
汪回虽然出身清贫,但素来广结善缘,其亲友焉能不怒?参考举子们也不乏受到不公待遇的,见到汪回和后两位举子的下场,谁人心中能不凄凉愤怒?
都是些年轻气盛的读书人,经过几日的发酵,官府非但没能将此事压下去,反而在其打压下,这场官司愈演愈烈,终于波及了整个沂州。
在最后一堂考试的时候,沂州举子,集体罢考,围坐于沂州官衙门口。
沂州官府敢针对零星几个举子,可这么多人,官府却是不敢再有动静。
朝廷的人就是这个时候来的。
忠王作为钦差大臣打头阵,后头跟着程让领千牛卫护驾。
先是安抚举子,然后忠王大刀阔斧开始查案。
沂州上下对这么快到来的钦差查案,倍感惶恐,加上沂州举子们发力协助,忠王在沂州查案势如破竹,无人能当。
彼时王涯才被派往京西等地巡视督察秋闱,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宫外闹得沸反盈天,宫中六尚局女官采选也到了尾声。
新上任的女官,有从外面进的,亦有原本就是宫女考上去的。
各宫各司,与宫外相反,俨然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宫外,杨政和孙氏苦等杨佩宁获罪之际,杨府闯入了一支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