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来到这个时空,也已经三十年了,尤其是这几年,接触的这个时代名人,越来越多。
起初宋志还很激动,比如初次接触海主席,宋志激动的有些失控,造成了尴尬的情况。
随着来这个时空时间越来越长,也许是自己融入了这个时空,也许是见的名人太多了,司空见惯,所以初次接触常校长也很是淡定。
常校长看到这个英姿挺拔、温和坚韧的年轻人,见到自己也很从容,这就很难得了。
常校长面见的人多了,初次接触他的人也见了不少,大多惶恐不安,甚至有上了年岁的人,直接跪地叩拜。
而面前这位宋家小子,见到自己以后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安静,看来是一个有城府的年轻人。
“听说,您很喜欢细豪茶?”常校长笑眯眯的看着宋志,随意的指了指宋志面前茶桌上刚送来的茶杯。
“品一下,我一般喝白开水。”
坐了半个屁股的宋志,态度恭敬的答谢着。
常校长也可能多日忙碌,很难得有了一些清闲,与宋志就茶道开始,谈到了以茶置换欧米物资,又提到了华夏其他物资出口计划,延展到华夏的经济,并谈到了沐春公司的经营。
宋志对常校长还是比较了解的,三本人物传记不是白读的。
常校长也算是一个着名人物,胸有沟壑,眼光精准。
学历不足,经验不足,背景不足的常校长,就是能审时度势。
看到辛亥革命的的成功,就靠上了大总统,这成为他一生之中最大的靠山。
正是依靠这个靠山,抓住了黄埔军校这个机会,成为校长,正式踏入政坛,也有了培养班底的机会。
通过东征和北伐,利用军事影响力,逐渐在蓝党内站稳脚跟,获取了江浙财阀的支持。
在大总统逝世以后,又利用打压红党的机会,逐渐在党内和军内,占据主动。
并对内利用分化瓦解手段,对外采取美女加钞票的策略,政府和军队的力量不断增强。
常校长一直认为红党是蓝党最大的对手,所以主要精力都放在剿灭红党上,本来已经获得基本的胜利,但是倭寇入侵,打破了他的美梦。
两人难免说到了倭寇的入侵。宋志对倭寇入侵的计划、目的、步骤和结果,都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抗倭战争的进攻—相持—反攻—失败的四段论,让常校长眼前一亮。
特别是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宋志的精神力还是很是充足的。
这对于常校长很是难得,就是自己都没有这个必胜的决心。
而眼前的这个宋家小子,无论是眼界、格局、胸襟,都是常校长很少见到的。
这个宋家小子的身手不错,还有经营能力,待人接物也松严有度,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常校长最欣赏的是宋家对钱财的态度,能对大量钱财收放自如,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常校长手底下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还真不多,陈部长和陈布雷主任尚可,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贪婪无度。
常校长很想拉拢一下宋志为自己所用,但是自己不太了解宋志,尤其是宋志的政治态度,这对于敏感的常校长是不可控的,这还需要考虑。
本来计划接见十分钟时间,但是也许常校长要考察了解宋志,也许是两人聊得畅快,都交谈了四十多分钟,两人还在交谈。
王侍卫长已经进屋倒了两次水,但是常校长依然没有结束的意思, 因此一再向宋志使眼色。
宋志五官敏锐,自然清楚王侍卫的意思,心里有些不以为意,你怎么不说?
但是宋志还是两世为人 ,插空向常校长告辞,这时候王侍卫长也提出了两位部长,在外边正在等待接见。
常校长尽管有些意犹未尽,但是考虑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那就找时间再了解一下,看看这位宋家小子是否可用。
告别了常校长的宋志,在侍从室遇到了军委会何部长和陈部长,两人看到宋志,也在王侍卫长的介绍下,互相认识。
两人都对宋志制定的“引蛇出洞”非常了解,很热情的与宋志亲切交谈,面对两位名人,宋志也是以礼相待。
王侍卫长再次引着两位部长,走进了常校长的书房,而宋志也走出了黄山别墅。
在黄山别墅外的道路检查站,遇到了已经等待很久的小陈局长坐车。
蓝党政府用车一般用米系汽车,常校长乘坐的就是林肯品牌,何部长、陈部长使用的是凯迪拉克。
而小陈局长使用的也是凯迪拉克。据听说,小陈局长很怕死,选择了蓝党高层选择比较多的凯迪拉克,外观上很难区分,就是车牌照也经常更换。
而戴局长比较喜欢奔驰品牌,豪华大气,这与戴局长性格有关。
坐在比较舒服的车坐上,宋志向小陈局长汇报了此次接见的过程,因为记忆深刻,把所有的言行都如实讲述。
小陈局长听着过程,头脑中分析着各种可能性,看出了常校长对宋志的重视,看来自己以后还是要调整暗刃小组的待遇。
车上,小陈局长拿出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和一份委任状,说道:“这是军委会给你颁发的奖励,这也是校长特批的。同时委任你为第二参谋厅战略规划处上校处长,这是委任书。”
交给宋志以后,小陈局长继续说道:“青天白日勋章颁发说明校长很重视你的战功,上校处长是白总长提出,校长亲自同意的,校长还奖励了你五万法币,我已经打到暗刃小组的账户了。”
“高易啊!我想问问你,你还回沪上吗?如果不回去,我好安排其他人接手,便于你尽快接任处长职务。”
“不管怎么说,上校处长,你是非黄埔系晋升最快的,我还是要恭喜你的!”小陈局长言不由衷的磨叨着。
想着了一会,宋志回到道:“局长,让我考虑一下,最起码我需要征求家人的意见。”